浅谈青绿山水技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2018-07-13胡剑波
胡剑波
摘要:青绿山水技法在绘画体系中具有鲜明特点且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初具风格,该技法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概述了青绿山水技法的特点,并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浅析了青绿山水技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青绿山水技法;山水画;图式与范式;运用
一、青绿山水技法概述
青绿山水技法屬于工笔重彩绘画方式,主要是用成色稳定的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调来描绘山川绿水,整个画面青绿相应,故称为青绿山水。不同于水墨山水的清幽淡雅,青绿山水技法塑造的风景富丽堂皇,开创了我国绘画史上着色山水的先河。青绿山水技法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青绿山水,即先勾线并以石青、石绿色着画,之后以金泥色勾线,该种技法又称金碧山水;第二类是以水墨山水为主体并浅施石青、石绿色,称为小青绿山水;第三类则以青绿色为主,直接渲染并稍加勾画,称为没骨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到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单独以风景画形式出现,整幅画面充满了山水的深远和空间感,线条圆劲,色彩浓丽。隋代对唐代初期的山水画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该时期凡作山水画多为青绿山水,用厚重的石青、石绿等艳丽的画风来描绘山水的浓郁与青翠。到了宋代青绿山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画家们开始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发展心中的青绿山水技法,《千里江山图》便是宋代的代表作。元代时期水墨山水开始盛行,青绿山水技法重新回到勾勒填色的画法,如代表作《山居图》,整体画风清润秀丽,更有细腻的美感。明代画风多是由蓝瑛所创没骨青绿山水,其代表作《白云红树图》,山石均采用浓郁的石青、石绿没骨写出,树叶亦用浓郁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颇具特色。随着清代青绿山水技法的没落,以及受到近代水墨山水柔静淡雅画风的影响,青绿山水技法迫切需要得到更多文人画匠的关注,以保证青绿山水技法独特艺术魅力的生生不息。
二、青绿山水技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以《千里江山图》为例
(一)青绿山水的图式与范式的产生与构成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为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山体形态峰回路转,同时有人物、船舶作为点缀,青绿山水的空间与比例的画面表现特点至此形成,至唐代李昭道后形成了固定的绘画模式,进一步推进了画面的渲染与层次。从画风来看,青绿山水多在缥缈云霞处配以整齐的楼阁水榭,充满深远意境和虚实结合的画面感;从笔法表现来看,细腻圆润的笔法较少而转折笔法较多,多用方笔来表现山石结构及周边树木形貌;从色彩渲染来看,主要采用写实性的色彩石青、石绿,符合山川流水和树木花草的配色,所描绘景色明快亮丽,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立体感跃然纸上。
(二)《千里江山图》的图式与范式的传统精神与哲学依托
青绿山水到了宋代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篇章,形成了大青绿、小青绿等门类,其中横长1191.5cm,纵长51.5cm的《千里江山图》是现存最巨幅的大青绿山水作品,也是宋代青绿山水技法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以咫尺绘千里,除了绵延起伏的山川与浩瀚无边的河海,还配以无数的楼宇、农人、渔民、旅人、飞鸟、花石、林木等作为点缀,整体构图复杂,场景变化多端。从色彩上看,《千里江山图》不再仅仅局限于石青、石绿,同时增加了中性色作为过渡,如将赭色用于建筑物上来增加与山石之间的对比,两者相互映衬,整体画风的形象和层次都可以很好地烘托出来,整幅画卷波荡起伏,给欣赏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
《千里江山图》的图式表达背后不仅受作者本身的审美情趣和独特创作模式的影响,也受到儒家“阶层区分”思想的影响,整体构图起承转合,将千里江山纵览于一幅画卷;整幅图卷同样将“道”的精神融会贯通,山川、水波、城池、人物、花草体现了万物演变的自然规律;最后,以“佛”的角度,从客观视角来俯瞰众人与物,皆处于静观,以无我融入大我,充满禅境的画面空间。随着青绿山水的发展,人们对于画作的解读不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还有对精神层次的更高要求,在两者的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青绿山水技法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精神指向。
三、结论
青绿山水技法至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画者也对其赋予了不同风格的创作性画法,但无论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进行作画,还是其清丽明艳的整体画风,青绿山水技法传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去仔细研读,去耐心寻味,研习其中的画法精髓,使这一伟大的艺术画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王波.青绿山水的形式语言探源[J].时代文学,2008(06).
[2]张一弛.“意境论”的建构与宋代山水画[M].南京艺术学院出版社,2015.
[3]陈复兴.中国山水画的虚拟与真实[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4]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的历史展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1.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