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标语的校园文化建设功能

2018-07-13赵梦瑶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文学

赵梦瑶

摘要: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容忽视,高校校园标语不仅要发挥其基本功能,更要在思想性、审美价值、时尚度等方面有所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园标语;文学;网络热词

一、高校校园标语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校园标语在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文化认同感培养、学校认同感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园标语的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标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当下我国高校在标语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标语体系凌乱或不成体系、重复性标语多、更新慢、缺乏校园特色和设计感等问题,导致校园标语不仅没有发挥文化价值,还在逐步丧失基本功能。总得来说高校校园标语存在随意性、滞后性、缺乏认同感、审美性和时尚性的问题。

二、高校校园标语的功能

高校校园标语具有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对象的特殊性,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价值。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生活提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功能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对于社会热点,舆论潮流和各类时尚话题都更为敏感,对于身边的文化环境也有较好的接收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标语在校园环境内承担的基本功能是生活提示,基于校园主体的素质面貌和精神需求,校园标语也承担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功能。

三、本校校园标语的探索

基于对我校校园标语的使用状况、受众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发现我校校园标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大多数学生希望校园标语能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结合调查结果,我们将设计目标规划为以下:

(一)将本校标语体系化、标准化

校园可大致划分为教学区、行政区、生活区、公共区、其他区五大类,根据实地调研,对各区域标语设置情况及需求情况做出评估。将校园内标语体系化的优势在于,使得校园内标语设置整齐划一,简约美观,也有利于未来对其进行更新或添补。

(二)凸显本校“少数民族”这一特点

作为民族类院校,我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因此我校大多数学生和教职工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是我校最大的特点。因此在校园标语牌外形上,我们设计出九个民族卡通人物形象,分别是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回族、壮族、苗族、羌族、汉族,以穿着民族服装的卡通人物主体和少数民族地区风光、建筑为背景的组合作为标语牌的外形。旨在表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进构成了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内容上我们选取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唱词、诗句、谚语、名人名言、经典故事、文学作品等,从中提炼出标语语言。比如壮族的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词、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的诗句、白族舞蹈家杨丽萍、阿凡提的故事等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这种内容上的创新可以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展现我校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运用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标语文化内涵

高校主体人群的综合素质和高校本身教育大众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标语的文化功能倾向性,基于学生主体的文学素养基本面貌,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合网络热词或与学生群体相关的词汇,既达到传播文学知识的作用,又能使得文化标语焕然一新。比如,启蒙教育阶段我们就背诵过《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其主题提炼出来,融合成为:致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而又深刻,抒情又能让人产生安慰。借助经典的诗句、格言等文学作品,与当下大学生群体相关的方面相联系,经典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提升标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使得更多的师生思考经典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加之文学作品的语言大多没有时效性的限制,理解的角度可以多元化。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经过历史的考验依然能诉说永恒的真理,展现出深远悠长的韵味,就像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现出的是人类对于时空和生命的终级思考,这样的诗句能在任何时代继续引发人的深思。将类似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我校校园标语的主体内容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性和校园主体人群的文学素养基本面貌两方面的创新之举。

(四)提高标语时尚度,与学生群体产生共鸣

“考研”“熬夜”“颜值”“勤奋”“青春”“友谊”“团结”等等类似的词汇与大学生群体相关的较高,通过类似的词汇加强标语的新颖度和时尚性,并且挖掘了经典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群体既是网络热词的创造者,也是最积极的使用者和宣传者。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热词有较高的敏感度,选用网络热词作为校园标语的组成部分能较好地与学生群体产生共鸣,使得校园标语更有时代感和活泼度,提高学生与校园的亲密度。对于高校,通過了解学生对网络热词的使用情况,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著.中国标语口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新时期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