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探讨

2018-07-13陈永蓉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新媒介高职院校

陈永蓉

摘要:高職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在阅读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学校、教师、图书馆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新媒介

阅读文化这一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觉来审视阅读,把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阅读文化以读者为阅读主体,以媒介为中介,受社会意识、文化传播媒介和环境的影响较大,作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符号,具有时代性,并且和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高职院校阅读文化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体现,是高职院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加强阅读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现状

2016-2017年,笔者在完成“我院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在云南省内其他高职院校了解到的情况和文献资料,对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现状做如下分析。

(一)校园阅读整体环境较差,阅读氛围不足

理想中的校园本应充盈书香,但在今天的校园中,课上课下沉醉于手机的大有人在,在课余时间捧书阅读却成了稀缺风景。教室及校园的休闲场所,鲜见学生看书,甚至图书馆内,读书的同学也寥寥。虽然学校在倡导学生读书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举办讲座、读书、征文活动等,但总体上缺乏体系和完整的规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构建校园阅读环境方面力度还不够,校园的阅读环境不够好,阅读氛围不足。

(二)高职学生阅读素养偏低

高职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体阅读素养偏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时间少,阅读数量低

学生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偏少,有阅读习惯,长期坚持阅读的同学所占比重太少。阅读时间少直接导致阅读数量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10%的同学每个学期的阅读量能够达到五本以上(含电子阅读)。在纸质阅读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处于“零阅读”或接近“零阅读”的状态。而电子阅读数量也十分有限,很多同学往往半途停滞。

2.阅读方式随意,内容选择盲目

在很多高职学生中,阅读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既过分依赖网络又缺乏对网络阅读的目标性和系统性。纸质阅读缺失,电子阅读的状况也好不了多少。在阅读的内容上,大多以娱乐、消遣为主,对中外经典名著涉猎太少,哲学、美学、自然科学及涉及专业类的书籍更是少有人问津。

3.热衷于浅层阅读,阅读过程中缺乏思考

学生对有深度的书籍畏惧、淡漠,阅读较为浅表化。在阅读中往往不求甚解,没有做读书笔记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浅表化、快餐化的阅读使得学生思维变得简单,文化修养变得贫乏。

(三)教师群体的阅读水平整体不高

校园阅读文化是学校及师生共建的,教师的阅读也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个师生的对比,那么教师的阅读情况显然要好很多。但是如果从教师所担负的角色的层面来说,教师群体在阅读以及阅读指导方面显然是有明显不够的。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较高的阅读质量的老师并不多,在指导并引领学生阅读方面,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阅读文化缺乏的原因探析

(一)受大环境及新媒介的影响

造成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阅读文化的缺失,绝不是个体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观念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阅读变得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阅读文化的缺失是时代之病。身处社会大环境,高职院校必然会被时代风潮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阅读方式变得多元化的同时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手机、电脑成了学生的心头好、手边物,传统的纸质阅读被冷落,而电子阅读又随意化、快餐化。翰香书墨被渐渐远离,电子阅读又不能真正让其发挥作用,本来应该纸质、电子共生共荣的阅读局面,却变成了众多学生在书本中逃离,在网络中迷失。

(二)高职院校对阅读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整体长效的规划

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长远规划。但不少高职院校对阅读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综合规划,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虽然也在校园中开展了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但形式单一,数量不多,随意性强,对学生的阅读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无法对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效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教师的阅读也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未给予有效的指导和适当的鼓励(奖励),在思想意识上,高职院校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也多少影响了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

(三)教师在阅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被充分发挥

阅读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但大家有一种偏见,认为这项工作是少数文科教师的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人文方面的鼓励、指导比较有限。而因为课时的限制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语文这样的学科也以学习实用性的内容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老师没有机会给学生太多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四)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环境影响阅读水平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的中低收入家庭。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和条件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在有的同学成长的过程中,甚至父母都没有为他们买过一本课外书。在中小学阶段,因为升学等各种压力,老师能够给予的阅读指导也较为有限,因此,很多同学没能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便有阅读习惯的同学,在读物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圖书馆的功能未被充分发挥出来

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在营建阅读氛围、引导帮助学生阅读、阅读宣传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另外,工作内容及方式仍较为传统,主动性、创新性都有待于提高。

三、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策略

(一)充分重视,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阅读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为阅读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应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针对图书馆、各院系以及老师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明确目标、步骤、实施办法等,形成全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并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除了举行一些读书活动,可将学生的阅读纳入考核范围。

2.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环境上为阅读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单靠制度及规范,会让阅读变得刻板化、模式化,变得被动,失去其内在的活力。阅读本身是充满魅力的,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体会阅读之趣,才能让校园阅读文化不偏离阅读的初衷,也才可能有持久的效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一个阅读资源丰富,阅读环境优美,阅读风气良好的氛围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在阅读中感受自己的成长。比如校园读书角、班级阅览室、社团阅览室的创设以及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开展,都能让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主导文化产生认同。

(二)提高教师的阅读素养,加强教师在阅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给学生良好的示范、精神的鼓励和实际的指导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就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那个播下种子的人,要努力探寻有效的措施,帮助已经错过了阅读习惯养成最佳年龄的学生重拾信心,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重塑阅读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新媒介,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了纸质书籍,图书馆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增加电子资源的种类。在阅读方式上努力做到多样化,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都可以使用,多方位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除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也可以创设良好的视听环境,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另外,可以建立互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理论指导、资源信息,进行读书体验与交流,举行一些读书竞赛或趣味性活动,深化书目导读等,让学生通过平台在相对宽松有趣的氛围中受到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四、结束语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高职院校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只拥有专业知识和高超技能的劳动者,更需要有高尚的情操,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优秀的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设良好的校园阅读文化,是高职院理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娇萍,黄朋月.高职院校阅读文化建设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张艳,丁坚.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3]王雅玲.培育高职特色阅读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8).

[4]崔春.高职大学生课余阅读现状及导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介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融合与创新:探寻中国电视新闻的渐变趋势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