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戏曲演变历程及其发展前景

2018-07-13陈沩柳杰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衰落历史演变中国戏曲

陈沩 柳杰

摘要:本文主要梳理中国戏曲从原始时期的开端到现今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国戏曲曾在中国社会扮演极为重要的文化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但从近现代以来,戏曲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一成不变的格式与内容是造成其衰落的重要原因。在娱乐至上的今天,我们既要保留戏曲的精粹,也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方式革新中国戏曲,使之绽放新的生命力,这才是中国戏曲应有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中国戏曲;历史演变;社会作用;衰落;前景

中国戏曲曾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剧种繁多,曲目更是数不胜数。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戏剧体系与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和前苏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纵观中国古代史的演进,我们不难发现,戏曲是一种几乎伴随中国古代封建文明史发展全过程的文化产物。中国戏曲从雏形产生到形成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五大剧种,一直承载了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任务,并逐渐担任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角色。本文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进行了简单地叙述,并介绍了一些较为著名的戏曲剧种和曲目内容,同时也在戏曲的前景发展上给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较为合理的意见。中国戏曲的衰落是历史发展使然,在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新潮文化的冲击下,借助新媒体和大众传媒唤起更多人对中国戏曲的关注,是发展中国戏曲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古代戏曲演进

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演进,分为产生与萌芽时期、发展与壮大时期、繁荣与兴盛时期,可以理解其贯穿了中国古代发展史,只是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

(一)原始社会到汉朝

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聚居的村落形成,原始的歌舞萌芽。从中国古代最早的现实主义著作《诗经》中的“颂”与典型浪漫主义著作《楚辞》中的“九歌”唱词可见,原始歌舞的发展更多的是为宗庙祭祀(祭祖祭神)服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原始的歌舞的产生与当时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尚鬼”之风的盛行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之后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封建社会国家的统一和建立,使得在以娱神的歌舞中逐步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分别产生了干舞、倡优、杂技、乐舞、角抵、大曲等戏曲的前身。尤其到了汉代,出现一大批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这个时期较为著名的有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和其兄西汉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故事。李家父母兄弟皆通晓音律,李延年早年因法律而被宫刑,入宫后因歌声动听,容貌俊美得皇帝爱幸。《汉书》记载,元封年间李延年在武帝前演唱《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1]汉武帝听完后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女弟即妹妹)”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2]平阳公主说的这位佳人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女子,后来被武帝立为夫人,史称“李夫人”。这个故事充分显示出较为成型的戏曲在封建统治者阶层中的角色越来越鲜明,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二)隋唐至宋金时期

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期。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快速发展的结果,其繁荣的局面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期间,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形成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音乐舞蹈的成熟则为戏曲提供了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这时出现了训练乐工的机构的特定称谓:梨园。教坊梨园的专业化的研究和正规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艺人们的表演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经过了隋唐繁荣时期,宋金时代典型的社会内敛之风使戏曲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和缓平稳的阶段。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成熟的模式,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和壮大打下了基础。这个时候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叫做“瓦市”,它同样扮演着人们主要的娱乐场所的角色。

(三)元明清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都是非常著名且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在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文化名人的评选中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非凡文化贡献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展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劲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对这种现象的观察与体悟,早在明朝,就有王世贞曾在《曲藻》中写道:“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3]

自然明清时期戏曲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京剧的形成与壮大,京剧的形成与传播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对中国戏曲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的“同光十三绝”就是京剧发展壮大的产物。

二、中国戏曲产生的社会作用

在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剧作家,创作出了具有艺术性和深刻思想性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向往美好爱情的,抨击政治腐败的,也有怜悯民间疾苦的……可以说这是封建时期有思想有抱负的人在时代的压迫下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也许无奈,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正是这些无奈让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一个时代,领略到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思想的闪光。

(一)审美娱乐

通过人物的唱、念、做、打和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带来的,在给人以审美的愉快和思想上的熏陶的同时,其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作用,是寓于审美娱乐之中的。在中国历史上,古人为了审美娱乐,把一系列戏曲作品搬上了各大娱乐性场所,从民间的瓦子到皇宫里的宫廷戏台无一例外。在唱念做打中,古人体悟着戏曲的精妙,也完成了自我审美取向的建立。

(二)民情载体

戏曲同样也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反映人民疾苦,反映剧作者对社会的反思。因为从戏曲内容上看,“戏曲长期负载的是忠孝仁义的伦理题材,宣扬的是扬善惩恶的道德观念。”[4]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等都是反映百姓心声,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抨击封建礼教制度的代表作品。

(三)文化积淀

正是戏曲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综合的艺术性以及全方位的表达性,才让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生不息,近乎完整的保留到今天,成为中华文化积淀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京剧体系和德国柏林的布莱希特体系与前苏联莫斯科的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这足以说明中国戏曲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公开表示他一直想来中国,不为别的,就是想听场地地道道的京剧,这也足以说明中国戏曲的深邃魅力。

三、中国戏曲衰落的原因分析

中国戏曲在走过千年沧桑后,现在面临着以前从未遇到的困境。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从表象上来看,中国的戏曲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呈现出快速衰落的趋势,不得不令人深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观众的缺失

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戏剧走向一种低谷。这个低谷的本质因素就是市场的缺乏和观众的流失,戏剧作为一种以观众为主体的表现形式,有观众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利益。[5]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在的电视电脑时代,宣告人类社会以戏剧为主要娱乐方式的时代已过去。2013年6月3日,央视推出了大型纪录片《京剧》,并在每天22:40播出。这部从筹备到拍摄共耗时两年的8集纪录片却只有平均0.5%的收视率。而其他的娱乐综艺节目动辄便是破2,破3的收视率。这样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中国戏曲的受众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的现状。

(二)戏曲主体的衰弱

戏曲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自身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演员群体的减少,戏剧创作水平的下滑。而与之相反的是当代年轻人对影视明星、歌坛偶像的疯狂崇拜,戏剧演员转行投身影视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的匮乏,没有现实的意义,就不能真正反应当代人生活的现状,不能打动当代观众的心灵,自然难以发展。”[6]在当今的戏剧界,能醉心于戏曲作品创作、致力于将戏曲发扬光大的人其实并不多。“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戏曲已经过时了。事實上,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宣扬的真善美,正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剧院副院长雷通霞如是说道。因此,戏曲主体更要怀着一种坚定的信仰,保持对戏曲创作的热情。

(三)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商业化结合

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商业戏剧占戏剧的很大比重,无论是美国的百老汇还是法国、俄罗斯这些戏剧大国,戏剧无一不是走向商业化的,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时代性的表现。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商业的需求,与商业结合会使中国戏剧焕发出更大生命力,进而走向复兴。

四、中国戏曲的前景展望

现今的戏曲,不断衰落的同时也在褪去原有的光芒,变得不再那么生动鲜活。重塑戏曲辉煌的重担也就应运而生。

(一)引导观众口味,引领公共接受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不可缺失的特点就是娱乐性,欣赏性,故戏剧必须要迎合观众的味口,走公共接受的路线。具体来说就是戏剧的内容要立足于当下,要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抓住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的作品往能最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吸引和培养新的观众。值得注意的是,众口难调,所以戏曲在引导观众口味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避免单一化。

(二)鼓励作家创作,再现优质作品

戏剧再创辉煌,剧目建设是关键。应大力提倡、支持并鼓励剧作家们积极投入创作,鼓励他们多写剧本,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剧目,更是创作中的关键。并将优秀剧本进行有组织地推广,向专业剧团提供演出上的方便,以促进剧目的丰富和剧团的生存活力。政府要加大对剧作家的鼓励力度,建立更为完善扶持制度,如设立相关工作室,汇聚地方资源。

(三)推动市场改造,尝试商业之路

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活力。这方面,外国做得更好,如美国的百老汇、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它们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五、结论

在各种大数据疯狂爆炸的时代,中国戏曲想要过去“举城出动”的辉煌,可以说是回天乏术。但中国戏曲并不会消亡,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而且它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演变的研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今天我们现在对它的研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然而对它的探讨是无法停止的,因为它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更是人类文明魅力的一部分。我们至今仍期待戏曲的复兴,不过,是以一种大众能接受的且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方式回到文化主流。

参考文献:

[1]李延年.佳人歌 汉书.外戚传[M].岳麓出版社,2003.

[2]班固.汉书.外戚传[M].岳麓出版社,2003.

[3]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Z].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杨小娜,郝艳芳.中国戏曲的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J].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5]杨小娜,郝艳芳.中国戏曲的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J].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衰落历史演变中国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英国“衰落”了吗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