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数感的培养

2018-07-13汤东海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数感核心素养数学

汤东海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关键词】 数学;数感;核心素养

数学是什么?从数学所承载的内容来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学习领域内容相关。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与“数与代数”领域直接相关,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运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对数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 引导认真观察,建立数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3. 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體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人对实际情境中数和数量及其大小范围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优化、巩固学生的数感。

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估算解答。“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复. 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 数学卷 2010[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 俞芬. 培养学生数感有效“五策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2).

[3] 薛蓉. 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学,2018(2).

猜你喜欢

数感核心素养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