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相轻吗

2018-07-13邹金灿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严羽沧浪胸襟

邹金灿

曹丕的《典论·论文》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他分析了原因:“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段话的意思是:文章体裁有很多种,而一个人很难众体兼擅,于是就出现了以己所长、轻人所短的情况。

这不免有点动机猜测的意味,不过背后涉及到利益争夺的事实,值得一说。

其实,“文人相轻”四个字,本质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句话说得好像其他行当的人就不相轻似的。

实际上,同行多冤家,古今皆然。在很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绝对不缺少互相轻视的情况。

不过,如果一个成名的人或机构,亲自出面排击同行,终归显得吃相不太好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众多“黑公关”,就是响应了这个巨大需求而生的玩意儿。

在文化领域里,或许是大盘的利益要少一些,又或许是干这一行的人都比较节俭,不愿意花钱雇“黑公关”,于是那些山头寨主的门生弟子,往往就承接了排击同行的业务。

无论你承认与否,“争夺”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要义。抢夺资源、抢占位置,这种事情是不会消失的。

所以回过头看,儒家教人在生活中要礼让、谦逊,是何其悲壮的教育理念,因为这些主张,是逆着某种人性而行的。

不过,教育的一个伟大之处,兴许就在这里。

其实不仅是儒家,世界各地那些了不起的教育思想,都是对抗某些人性的:自私、懒惰、贪婪、争夺、刻忍……

所以说,“文人相轻”这种话,本质上是比較无聊的。如果你把文人换成学者、科学家、明星……话语效果都一样。

另外,假如把“文人相轻”这种话挂在嘴边,会容易让我们看不到,历史上还有大量的文人并不相轻。

比如杜甫,就不埋汰同行。朱东润先生说:“杜甫始终没有写过一句轻视李白的诗句,最多只写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是杜甫决不菲薄李白。岂但不菲薄李白,他也很少菲薄任何人。”(《杜甫叙论》第一章)

杜甫的厚道,证明了一些“对抗”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成功的,同时也说明了,支撑起“诗圣”这个头衔的,不仅是他的辞章,还有这些具体而微的行为。

值得一说的是,李白的《戏赠杜甫》一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也不能证实李白看轻杜甫,这只不过是诗人之间的一种嘲谑,是善意的,诗题的“戏”字已经做了交代,如果把这四句视为李白对杜诗的意见,无疑是郢书燕说。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相訾还是相誉,都是寻常事。很简单,你看不起人,也得接受被人看不起的命运。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不是“看不上”这种态度,而是看不上的理由是什么,以及论者是否具备看不上的条件。

譬如,当你说别人是混小圈子,你得是个混大圈子的人,这话才有价值。同理,当你说别人胸襟小,你得是个胸襟大的人。

回到诗歌层面,当你说别人的诗水平不行,那么你最好会写诗,并且有一个起码的水准,因为“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钱锺书《宋诗选注》论严羽)。

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但还是会有许多人,对世间的一些评论,给予了过度的重视。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一书,标举盛唐诗,贬抑晚唐诗与宋诗,持论可以说是很高了,但严羽本人写的诗,寡淡无味、技艺粗糙。在这样的情况下,《沧浪诗话》居然成了经典诗论,供养了不少人,你说是不是怪事?

也罢,怪事年年有、代代有。而且,读书人的怪,能算怪吗?

猜你喜欢

严羽沧浪胸襟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新的开始
《兰心诗钞》“均州沧浪”意象的“元典”元素分析
沧浪
宽阔的胸襟
均州:沧浪之上,沧浪之下
鲐巴鱼奇事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只见沧浪不闻君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