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长沙市村庄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浅析
2018-07-13李夙朱国安江光光
李夙,朱国安,江光光
(1.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2.中南大学城市规划系,湖南 长沙 410000)
1 引 言
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的专有名词,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深度的研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地名学研究领域,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取代定性描述等研究方法成为主流。20世纪末,国外学者首先利用GIS技术对地名学进行了深度的研究,推动了民族地名、殖民地名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地名学的定量研究逐渐在国内流行开来,王彬(2007)利用GIS技术对广东地名进行分类和地理区划,将全省地名景观按类型分为四大区,并得出其分布特征;李建华(2011)等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卫县域内地名的字频、来源、文化景观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得出其分布特点;陈晨(2014)利用GIS中的核密度估量方法详细分析了北京市地名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吴琼(2016)等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的地名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了南昌市地名分布的特征;赵亚伟(2017)等借助GIS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宝鸡市乡镇名作为离散点,绘制了宝鸡市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并且分析了其形成原因。
长沙城,地名古老,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就定为湖湘首邑,是三湘四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南名城之一。早在西周初年,长沙就已经成为周朝的南疆。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众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古城风貌,成为长沙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代战火的摧残以及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不断进行,名胜古迹屡遭破坏,古城风貌日渐消亡,大有时过境迁,名存实亡之感。虽然现实中的长沙古城早已不复存在,但典籍中的长沙古城我们却不能让其消失,这些幸存的古地名、旧地名就成为后人了解长沙过去的重要且直观的依据,同时也给寻幽访古者以心灵上的慰藉。
2 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名称和村庄名称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调整后的长沙市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得到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共 1 797个,剔除不具有文化内涵的社区村庄地名,例如房地产开发形成的社区名称,剩下有效地名共 1 318个,再通过Google Earth查询这些地名的地理坐标,然后通过长沙市年鉴以及互联网查询每个社区村庄地名的命名缘由,按照不同的地名命名方式将各类地名整理成Excel表格。
2.2 研究方法
通过将分类后的所有社区村庄名称Excel表格(经纬度)导入GIS连接属性数据库,利用GIS中核密度估计法绘制长沙市各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图,导出专题图,分析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地名景观成因。GIS核密度估算法可以得到对象的密度变化图示,由于空间的变化是连续的,在对象点所在位置处值最高,随着与点距离的增大,值逐渐减小,在与点的距离等于搜索半径的位置处值为零,其中变化的过程中又以“波峰”和“波谷”来强化空间的变化,通过调节核密度分析的参数(半径、像元大小)就可以得到研究对象的密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
同时由于本研究主要以乡村聚落地名探析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各类地名分布特征,而长沙市中心区域内社区地名高度集中,在进行各类地名分布特征研究时会在地名高度集中的相邻区域有针对性剔除,以避免地名核密度分布的悬殊差异。
图1 核密度估算模型
3 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统计
3.1 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分类统计
长沙地名古老,历史悠久,而生活的村庄更是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产物,所以其更能代表当地的文化,同时长沙市所辖村庄地名命名来源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所含文化意义深厚。根据长沙市各乡镇名命名来源及其反应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发现长沙市地名以山水、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方位数字、姓氏、动植物出现的频率较高,占比高达整个社区村庄地名的73.34%。其中以山水、地形地貌、植被等命名的地名反映了自然景观特征,以姓氏、历史传说、命名的地名则概括了文化景观特征,如表1所示。
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用字分类统计表 表1
(1)自然景观类地名
以地形地貌为主的地名多出现“岳、麓、山、坡、坑、峰、谷、峡、崖、坪”等字样,总共统计这一类村庄地名322,所用字数约为30多个。其中又以“岳、麓、山”三字较为集中,例如“麓山村”、“望麓社区”等,这主要与长沙市内的景点岳麓山有关。水文类地名以“河、湖、江、塘、湾、池、泉、坝、洲、渡”等字样为主,共统计这一类村庄地名511个,所用字数约为20多个,例如“捞刀河村”是由于其位于捞刀河入水进入湘江的交界口处。动植物类地名是以动物或植物命名的村庄地名,共统计173个,所用字数约为30多个,例如“鸭子铺社区”因其地形从高空俯瞰像一个巨大的鸭嘴而得名。这类地名的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长沙的地形地貌特征。
(2)文化景观类地名
以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传说类为名称的社区村庄统计有124个,所用字数约为30个。例如“马王堆社区”由于村庄位于历史古迹马王堆附近而得名。以数字方位为名称的村庄统计有132个,所用字数约为10个,例如“岳北社区”因其位于岳麓山的北侧而得名。以姓氏为名称的村庄统计有56个,所用字数约为40多个,这类地名往往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单姓聚集之地。这几种文化景观类地名往往蕴含了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3.2 地名的空间分布统计
以区(市辖区)为区划单元来统计各单元人口和地名的多少并分别计算其密度,利用ArcGIS平台可以制作出长沙市人口密度图(图2)和长沙市地名密度图(图3)。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长沙市村庄地名的密度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其中更能代表长沙历史文化的老城中心(芙蓉区、雨花区)社区村庄地名更为稠密,地名密度达到约2.0个/km2,而宁乡县、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地名数量较少,约为0.10个/km2。同时对比两图还可明显看出:地名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两者都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总体上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密度呈现以市区为中心的圆形发散结构。
图2长沙市人口密度图
图3 长沙市地名密度图
4 长沙市社区村庄地名景观分布特征
4.1 与地形地貌有关的地名
长沙市内山形众多,尤其以岳麓山为名,对长沙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后,以山形地貌为名称的社区村庄占到总数的38.76%,出现频次为511次。如图4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与山形地貌相关的社区村庄地名与长沙整体地形地貌相契合,这一类地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长沙市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由于市中心社区名称比例较大并且有名山岳麓山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市中心呈现出社区村庄地名聚集的高密度,在其他山形地貌较为突出明显的地方,地貌类型的地名同样较为聚集。
图4 地形地貌核密度分布对比图
4.2 与水文有关的地名
由于长沙位于湘江下游的河谷平原,距离洞庭湖仅有 50 km,同时浏阳河,捞刀河向西注入湘江;靳江,八曲河,沩水向东流入湘江,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将长沙织成川泽交错、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统计得出以水文类命名的村庄占到地名总数24.43%,出现频次为322次。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水文类地名的分布与湘江南北向的流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同时在其他河流湖泊水域较为丰富的区域,水文类地名同样具有聚集性。
图5 水文核密度分布对比图
4.3 与历史军防有关的地名
长沙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的传说。以历史典故命名的地名,如七里营社区、倒脱靴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地名,如关刀村、关圣村便与历史人物关羽有联系。我们可以从图6看到此类地名长沙市中心具有高度集聚性,其他区域分布较为均匀且较少,这是由于一方面市区社区村庄地名数量较多;二是长沙老城遗址就在现今市中心五一广场附近,而历史传说类地名反映出的正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历史传说类地名数量的密集程度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历史上人口的密度分布和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
图6 历史传说核密度分布图
4.4 与动植物有关的地名
以动植物命名的村庄地名占到总数的13.15%,出现频次为173次。与植物相关的地名是以当地主要农作物或植物直接命名的,老百姓将这一现象引入地名之中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如梅花社区、楠木村、桃花村等。与动物相关的地名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取名时取传说中的灵兽,如望龙村、骑龙村、凤凰村等,古人信仰祥瑞之物,如凤、龙等,将凤凰看作瑞鸟,将龙看作图腾,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龙的传人、龙凤呈祥等传说,地名的命名中多用这些词寄托人们的敬仰敬畏之情;二是取名灵感来自于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禽家畜等,如鸭子铺社区、赤马村、马栏山社区等,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此类地名我们可以从图7中看到除了市中心具有高度集聚性之外,而其他区域则呈现较为均匀的分布,总体上看来,动植物类地名的密度分布和长沙人口密度的分布具有一致性。
图7 动植物核密度分布图
4.5 与方位数字有关的地名文化
以方位数字命名的地名占到总地名数的10.02%,出现频数为132。可见数字方位对于地名命名的重要性。在地名命名中人们为了表明方位感,使相对地理位置更为清晰,用方位命名时一般需借助当地的地形地貌作为最醒目的参照物,用方位词标记周围的村落,指示时间、空间对地名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多采取方位词东、西、南、北、中、前、后、上、下等字,如北正街社区、车站北路社区、潘后街社区等。使用方位词用作地名还可以避免村庄命名的重复,如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等。从图8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方位的核密度分布和历史传说类地名的核密度具有类似性,市中心呈现高密度分布,可见此类地名与人口的活跃程度具有高度正相关。
图8 数字方位核密度分布图
4.6 与姓氏文化有关的地名
以姓氏命名的社区村庄数量较少,出现频次为56,约占总地名数的4.24%,从图9我们可以看出此类地名整体上分布较为均匀且较少,并没有因为市区地名数量众多而具有聚集性。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地名一般以当地所占比例最大、起源最早、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或者著名人物的姓氏而得来,折射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的聚居和分布状况。以姓氏命名的地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有姓氏结合地形地貌而命名的地名,如左家河村、左家山村、廖家坪村等等;还有以姓氏加通名命名的方式,如洪家村、丁家村、曾家村等。
图9 姓氏核密度分布图
5 结 论
以长沙市1 797个社区村庄地名中的 1 318个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核密度分析工具分析长沙市各类社区村庄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理文化特征,统计分析得出以山水环境命名的村庄地名数量众多、在地理环境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地域分异现象,并且山水类地名的分布总体上和长沙山水环境相符合,所以长沙地名景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长沙市地形地貌的特征。
地名是一种独特的地理语言,反映地域内的自然特性,同时也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是值得研究的对象。但是,地名同样也属于文化现象,它的命名、更名等还具有偶然性特点,所以完全依靠现代技术未必能够真正反映所有地名的实际情况,依然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阐述。此外,地名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在利用GIS技术对地名进行统计时,多增加些地名的属性,如时间、空间、语言、民族等类型等属性,则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长沙各类地名文化的特征。所以,在此类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