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日本传统文化及其对公民教育的影响
2018-07-13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在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之中,文化是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之中的积累,其不仅仅能够将民族的特色良好的反应出来,还能够在公民教育之中良好的融入,对社会活动的开展影响巨大。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一)等级秩序观念
就日本的传统文化而言,等级秩序观念起源较早,其在氏族社会的后期便已经形成,主要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之中,农耕文明在氏族社会的后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这一发展情况之下,氏族社会之中的各个部落为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适应,便逐渐进行结合形成了一个具备一定国家政权性质的较大集合体[1]。但在日本这一国家之中,这种集合体的建立并不是以部落之间互相兼并的关系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较为特殊的主从关系所实现。而就这种主从关系而言,其本身包含两种关系状态,主要呈现为平行对等与支配服从关系,这也不难体会,其主要是上位者与上位者之间呈现出平等关系,而与下位者之间呈现出主从关系,就下位者而言其与同等的下位者之间也呈现为平等关系,而这种等级秩序在日本便是以天皇氏族作为顶点,所呈现出的纵向阶梯式的主从关系结构。
(二)情义观念
就日本的传统社会而言,其本身是以等级制度作为基础来建立的,且在这一社会结构之中,社会成员需依据辈分、年龄、性别来对自身的位置加以明确,并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且在这种背景下的责任与义务是环环相扣的,要对上级的命令服从,维护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承担对下级的责任,而在这一社会结构之中,情义观念便成为了对其进行维护而产生的道德观念,从而具有对社会之中的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作用,此时情义观念的存在便是等级社会得到发展的重要保障。情义观念在日本传统文化之中主要体现为家庭与社会两个方面,其中家庭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家人的情义,需要对长辈尊敬及顺从,对晚辈给予关照,而这种情义承担的最多的人便是一家之主,加之日本家庭本身所呈现出的高度组织化,使得人们在尽自身的义务时,其相对应的对象数量所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在社会方面则主要体现为上下级同事之间的情义,其中对日本人来说最大的情义便是尽忠于天皇,这也就是日本等级结构之中金字塔的顶端,由下级对上级的忠诚进行维护,而这种忠诚通常是无条件的,也是同事之间情义的重要体现。但在日本对于同级及陌生人之间出现情义,则通常会令日本人感到压抑,受恩惠的一方会感到愧疚并想方设法报恩,而报恩对日本人而言是极为沉重的事情,因此日本人普遍不乐于接受他人的恩惠。
(三)自我约束精神及自我修炼
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之中,社会成员不仅仅要对等级秩序加以遵守,同时还会受到各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在这种状态之下使得人们常常处于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社会氛围内长期生活,则社会成员必须拥有严格的自我约束精神,加之在日本的神道教及佛教的影响之下,形成了日本文化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自我修炼。对于日本人而言,其在进行自我修炼时,通常对自身能力的修炼及自身意志的修炼极为注重,其中自身能力的修炼,主要是让自身拥有与所生活的等级社会之中所处地位向匹配的能力。而意志的修炼,则是使意志超脱于身体,这一种意志的修炼目标的本质也就是对自身忍耐力的修炼,这不仅仅是对公民自身的身体及心理等方面忍耐力的修炼,其中还包含了对社会等级秩序之中所具有的各种规范的忍耐力的修炼,最终使自身达到“安于天命”的状态。此外,在进行意志力方面的修炼通常伴随着痛苦与刻苦,有许多的日本人在对自身的意志进行磨炼时,会在冬日的酷寒条件之下,于凌晨坐于瀑布之中,让自身承受冲击与痛苦,使肉体及灵魂承受痛苦与折磨。而这种肉体与灵魂相分离的状态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自我修炼之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精神超脱于物质是一切、是永恒,这同时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日本传统文化对公民教育的影响
(一)日本传统文化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可以看出日本等级秩序观念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其不仅仅是在封建时期作为日本社会结构的基础,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其仍然是作为日本社会关系的基本机构而存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治关系生活这三个方面。且这种等级秩序在日本传统社会之中的家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就使得日本的儿童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之中都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因此儿童所接受到的教育,也必然和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有关,并在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之下,养成了能够对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品质,也就更加注重自我修炼。但在日本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各就其位及人之常情等方面的理念,使得每个日本人的思想之中都包含了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享受,其只要在确保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便可自由开展不受阻碍,这种理念主要体现在日本的儿童身上,其在6岁之前都能够获得孩童时代应当享有的自由,而在6岁之后便会被送入学校之中接受教育。而在儿童进入校园之后,其都会接受到极为强烈的荣辱观教育,并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养成极为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并被家长及教师的灌输之下,会将来自他人的嘲笑视为极为强烈的侮辱,这不仅仅是对儿童自身同时也是对其家族的侮辱,且家中的长辈会将之作为丢失家族面子的行为,以此来提升儿童的耻辱感及家族意识,并使之逐渐拥有家族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2]。由此可见,日本传统文化通过在儿童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渗透,使之拥有极为鲜明的家族忠孝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影响儿童的一生,而在这种教育之下,对儿童成人后公民教育之中的民主意识的养成极为不利。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分离
在日本战后,其公民教育体系是经由美国的主导而建立起来,且这一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为了对以美国作为主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并在学校教育之中形成了相应的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出具备建设者资质的学生。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种以民主思想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其仅仅在学校内得到了良好的开展,就成人社会而言,并为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改革,仍残留着极深的传统文化观念,如集团主义、门阀主义及集团差别主义等等,使得日本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之中都包含过多的传统观念非民主特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日本的学校教育便于社会实践发生了分离现象,使得学生在学校内所养成的良好的民主意识,将无法带入社会之中,并在社会生活之中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变得循规蹈矩,致使社会之中的民主氛围无法良好的营造出来。
三、结论
总而言之,即便在世界整体发展的浪潮下,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之下推行的公民民主意识教育,但其对日本公民教育的影响并不大,而因历史及思想观念的沉淀,日本传统文化对公民教育产恒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不仅仅随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还促进了社会秩序的传承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