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
2018-07-13合肥工业大学230000
(合肥工业大学 230000)
有学者认为,荒野是一种静态的观念,也有学者从生态角度分析,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用保持荒野,罗尔斯顿基于区别论分析,提出了荒野保护理论。基于荒野保护理论,保护荒野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荒野景观更加复杂,基于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应秉持着保护的态度,在观念、制度上进行转变。
一、荒野景观概念
荒野微观概念为荒凉的自然景观,宏观上是指未经过人为干预、制约的陆地自然环境。湿地景观、原始深林、草原等均属于荒野景观的一种,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的领域赋予了荒野不同的含义。很多文学家将荒野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生态学家将其作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浪漫主义学家认为,荒野是神灵启示之地,神秘且充满野性。基于生态视角分析,我国应对荒野景观进行保护,其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
二、荒野景观特点与本质属性
(一)源发性与建构性
荒野景观是一种原始自然,生态原始性核心在于自然性。荒野景观是人类活动参与之前的重要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不断进化过程中,人类参与到自然之中,并了解了荒野景观的存在意义。存在即合理,人类在建构经济社会、政治社会过程中,影响了荒野景观的源发性,甚至忽略了荒野景观存在的合理性。为了协调荒野景观与人类建构的利益关系,基于生态角度对荒野景观进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二)多样性与统一性
荒野景观的形态具有多样性,荒野景观被称之为原始自然,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就目前而言,荒野景观处于残迹状态,但荒野景观仍以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荒野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游乐价值,具有统一性。荒野景观的统一性在于其野性,生物以群落的关系存在,景观中的任何元素均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人类将其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将其称之为保护,与荒野景观的多样性、统一性理念不符。
(三)斗争性与和谐性
在荒野景观生态系统中,在局部呈现着斗争关系,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很多物种也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基于生态学理论研究,荒野景观中的生物系统、植被系统,均从低级向高级转变,局部的斗争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前进,从整体角度分析,荒野景观系统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四)荒野本质属性分析
荒野的本质属性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一种是野性,荒野景观中的各大系统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生态视角分析,荒野景观中的任何系统均存在本质的生态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物种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每个生态系统具伴随着强烈的生命态,景观与生命态在相互渗透过程中,使其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协调。荒野景观具有一种协同性质,可平衡景观系统内的平衡关系,通过结构属性的调整,使其处于动态发展、稳定协调的关系之下。
三、生态视角下荒野景观保护策略
在荒野景观系统保护理论建立之后,人们积极投入到荒野保护行动中。基于生态视角分析,人类在尽可能减少对荒野景观系统破坏的同时,建立了具有耦合性的荒野景观保护观念与制度,旨在将荒野理念与保护方法进行融合,使荒野景观系统处于动态、稳定的发展之中,并具有系统性、永久性特点。
(一)转变保护观念,重视价值取向
荒野自然价值基于其本质属性,自然、野性,我国基于学者提出的理论,了解了荒野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人们必须转变对荒野景观的认知,荒野并不是荒凉、一望无际的生态系统,其价值在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未经人类破坏,其还保持着生态系统的特性,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我国必须转变保护观念,重视对荒野景观价值的重估,并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保护理论,为荒野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从生态视角挖掘荒野景观的内在价值,其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具有观光游览、文化渗透等价值,甚至可以提高人们的自然审美,健全受众的品格。荒野景观的价值对于人类精神生态文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必需品而存在,使其呈现出完善的价值体系。
(二)突出荒野生态理念,渗透荒野环境教育
荒野景观被赋予一定的精神理念、价值理念,甚至人们开始设计一些关于荒野的作品,其中包括荒野旅游、荒野求生等,各种有关荒野的题材呈现,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荒野景观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甚至很多关于荒野的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人们基于荒野的价值分析,建立了荒野保护协会、环保组织协会,甚至发起了荒野景观修复项目,旨在强调荒野景观的内在价值。就目前而言,荒野在媒体、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人们对荒野景观生态价值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在荒野生态景观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们要突出荒野的理念,通过理念宣传,使人们的荒野保护意识、理念得以觉醒。正确的荒野保护理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实现系统化、规范化的荒野保护。通过体验、欣赏的方法,使荒野景观保护呈现出全民教育的形态,使其成为荒野景观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强化理论研究,多种学科融合
基于生态视角分析,荒野景观保护是协调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重要内容,但荒野景观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就国内研究而言,荒野景观保护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外学者,而中国本土化研究存在明显的空白,甚至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比较单一,仅仅以单一的学科为基础分析荒野景观,无法体现出荒野的多元价值。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分析,均集中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自然价值,但基于荒野保护实践的研究较少,荒野保护理念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于荒野景观多元理论体系的构建,对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对荒野保护的理论研究方向亟需转变,需要加强本土化研究,并融合多学科领域,使荒野保护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念,并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实践,实现保护荒野生态景观系统的目标。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我国学者应首先研究荒野景观的空间分布,观察荒野景观的历史变迁,并分析荒野保护的价值效益,了解影响荒野景观生态系统的因素,通过荒野保护理论体系构建,为荒野景观生态系统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制度建立,开展荒野景观保护实践
荒野景观是荒野价值的主要载体,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荒野保护实践,荒野景观保护是核心。在落实荒野保护制度、开展荒野景观保护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对不同荒野景观的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的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使其呈现出局部斗争、整体和谐的关系。
首先,人们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明确中国现存的荒野景观数量与面积,基于本土荒野景观与世界现存景观的对比,中国荒野景观的占据比例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基于本土角度分析,本土荒野景观占据总体面积的一半左右,中国荒野景观十分丰富。其次,在空间识别与本土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荒野景观的分布,并做好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构建完整的自然保护体系,强化荒野保护实践。在荒野景观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强度对其进行划分,禁止人为对荒野景观进行开发。
在荒野景观系统系统性保护过程中,我国应积极探索荒野景观保护方法,健全荒野景观保护体系,借助管理机构的保护作用,对荒野景观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保留荒野景观原有的生态价值。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建立了荒野景观保护制度,探索了荒野景观保护的可行性,旨在保障荒野生态系统与人类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永久性保护。
四、结论
总而言之,荒野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存在,其不仅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甚至被人们灌输了各种理念,很多人认为荒野的存在并无实际意义。基于生态视角分析,荒野保护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应重视荒野景观的生态价值,真正了解荒野的生态意义,通过制度研究、观念转变等方法,实现对荒野景观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