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018-07-13长治文化艺术学校046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孔子音乐

(长治文化艺术学校 046000)

一、立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思想家和教育家,但有人却不知道孔子还是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音乐工作者有借鉴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为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可以使人行为端庄,乐可以使人态度安详。通过诗书礼乐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君子。孔子的教学思想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学的局面,首创私学。他的学生都必须学习音乐。孔子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包括演唱、演奏、作词、谱曲、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奠定了音乐审美的标准和音乐工作者的道德标准。

孔子的审美观念强调追求乐曲、歌词的完美结合,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即尽善尽美。对于从事音乐的人,他提出了“仁”的要求。

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没有德行的人,他怎么能引用音乐呢?从事音乐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德性呢?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做到五点就行,即恭宽信敏惠”。对这个世界我们要有恭敬之心。小到一人一物,大到国家线形态,我们由恭敬出发,就不会遭致羞辱。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个字让你一辈子受用,你就记住宽恕的恕字。恕拆分开来就是如人之心,以忠恕之心去看待他人,可得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信誉、诚信可以使你在社会上得到认可。敏指勤奋敏捷。“欲敏于行而呐于言”。意思是你不必多说,要赶紧去做,只有这样才可以建功立业。惠指恩惠,以恩惠之心善待他人,足以使人。

孔子曾经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知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学一首曲子十天了,老师说你已经学会了,换一首吧,孔子说我还没有学会乐理。又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已经学会乐理了,换曲子吧。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作者的创作思想。又过了几天,老师又要他换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终于有一天,孔子兴奋地说:“我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的眼睛深邃,他有王者气息,他有惠及人民的能力。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呢。”师襄子赶忙从座位上站起来,给这位不凡的学生行大礼。

孔子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孔子生于春秋末年,面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局,它和所有的民众一样渴望和平。它构建了一个“仁”的思想体系,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于今天而言,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更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党中央也提出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征、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让我想起一个反面事例。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民族政治发达,为了适应民主政治的需要,出现了一个智者学派。“智者”是一个教师群体。他们收费教育学生,培养公民。到后来,只收有钱人子弟教授。智者学派的代表是普罗塔哥拉。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们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兴趣和需要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尺度,世间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智者学派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但是为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以致于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今天,作为音乐工作者,通过我们的技能收费是无可厚非的,但要取之有道。

二、担当

文学和艺术是文明传承的工具。从事了文艺工作,就得担当这份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实现受多重因素的制约。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儒家的义利观是“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魏晋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坏的时代,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就这样一个时代并不能阻止文艺的发展和传承。也有人认为这个时代也是个好时代,思想活跃,还有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魏晋风度。风度本意是人的举止姿态,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魅力。但人们对魏晋风度的评价是多样化的。你无法判断它的好坏,一百个人对魏晋风度有一百个解释。比如说嵇康。嵇康不仅长得俊朗潇洒,而且才华横溢。作为曹操的曾孙女婿,在司马氏家族的统治下,那是有政治风险的。要不你为司马氏家族服务,要不你无能的被统治者忽视。可是你既有才华,又不愿意同流合污,那你只有被杀头。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他死的时候从容淡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嵇康的风度,荣辱不惊。嵇康因擅长弹《广陵散》而闻名于世,他死后,此曲绝传。他还有一项音乐技能“啸咏”。有人说就是他发明的,但不确定。因他擅长,时人纷纷仿效,后来成为当时文人风尚,可见他当时的影响力。作为竹林七贤之首,整天游山玩水,煮酒论道。宣扬“越名教而任自然”,离经叛道。他的好友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身在官场,但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做人成信,为官清廉,令人钦佩。两个人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殊途同归。后来嵇康和山涛断绝关系,死前却把孩子托付给山涛。他们怪异的行为都是权宜之计,为了躲避政治风险。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精神渗入他们的骨髓。他们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在这种冲突刺激下,产生了魏晋风度,也造就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政治上的不得已,使他们把一腔情怀宣泄在文学艺术方面。书法艺术产生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宣告文人画产生。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成为田园诗人的鼻祖。纵观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空灵飘逸,完美的解释了生命本质的意义。这些创作者们对时代有着敏锐的分析,对人生有深刻的体会。在乱世里保持着独有的清醒,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精神。在今天,市场经济发达,物欲横流。文艺工作者面临着各种诱惑。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初心,坚守正义,勇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古人在乱世中尚有勇气,何况我们身在和平盛世,后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以及支持。

三、民本

人民群众缔造了文化。文化的范畴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民歌,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诗歌。“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是战友之情,是两个士兵的约定。这种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便于演唱。一唱一和,反复轮回,让疲惫的劳动人民得以心灵的愉悦。

声乐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最早源于劳动号子。《关雎》就是源于劳动号子。西汉的司马相如写了一篇汉赋《上林赋》其中有一段描写了声乐的魅力“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陶唐氏是传说中的尧。葛天氏是一个远古部落,葛天氏部落有一条大沟,沟里有块紫色石头平台,其形状似一大鼓,人们在上边踏足而舞,石头就发出擂鼓的声音。踏着鼓声,族人们手操牛尾, 扣着牛角,唱着歌,歌舞高潮时,场面震撼,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随着历史的发展,声乐艺术逐渐完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唐诗也是歌曲。不仅文人间,也唱响在民间。宋词更是便于歌唱,宋词必须搭配曲调,所以有词牌和曲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为了满足市民的要求,出现了一批市井传唱的歌曲。其中柳词大受欢迎,柳永的粉丝众多。文学艺术相映成辉,不仅成就了宋词,也发展了声乐艺术。

戏曲源于原始社会的傩舞,反映了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标志戏曲的初步形成是南戏。一些下层文人为谋生,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处心积虑地奔走在民间,尤其是村社。把百姓生活编成故事,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当做表达的方式,再加上演员的表演,赢得了民众的喜欢,也成就了戏曲的形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欣赏艺术的主体。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以民为本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在今天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四、家国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从华夏族形成以来,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旋律。

以两宋为例,因为这个时期在经历了隋唐大一统后又陷入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于是这个时期的忧患意识比以往更为深重。范仲淹“岳阳楼记”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呐喊。苏轼也说过他这一生忧患被倍于他人。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写了非常豪迈的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这句话让我她写的诗绝不比她的词逊色。尤其在南宋时期,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南宋的文人画出现了新的特点。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用色恬淡,构图不追求对称。像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他们的画被称作“残山剩水”。表达了半壁河山的悲哀及对统治者的痛恨。因此他们在画坛独树一帜。

文人用笔,画家用画,诗人用诗……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的热爱,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发出时代的强音激励人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我们的国家正走向伟大复兴,让我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富强文明。

猜你喜欢

孔子音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音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