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诗人萨都剌对儒家主流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2018-07-13张宝玲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诗人

⊙张宝玲[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银川 750021]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其先祖为西域色目人,为元代东来的回族世家。他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中进士,时年十九岁。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晚年居杭州。萨都剌著有诗集《雁门集》三卷,其诗风清丽俊逸、文词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清代评论家顾嗣立评价他“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给予其高度的认可与赞赏。他能在当时诗坛的“元诗四大家”之外“别开生面”,得益于他能在元代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学习吸收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兼容并蓄,集众家之所长。尤其是他学习儒家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传统加以吸收运用,使得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时代与社会面貌,表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与济世情怀,从而达到创作佳境,展现出意蕴深厚的思想内容。

一、诗人萨都剌对儒家经典的研习

在这个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国家大统一的时代,中国文学的阵容也发生了变化。值得瞩目的是,伴随着元世祖忽必烈大力推行汉法,蒙古统治者对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倡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西域人加速自身的汉化,热衷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能运用汉语汉文创作大量的作品。众多才华横溢的西域诗文作家,带着自身特别的民族气质和艺术思维,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活动。

有元一代,诗人众多,据统计,各族诗人有数百人,代表诗人蒙古族有伯颜、郝天挺,回回有高克恭、马祖常、萨都剌,契丹族有耶律楚材,维吾尔族有贯云石、薛昂夫等。其中回族诗人萨都剌则是少数民族诗人的杰出代表,被称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萨都剌,生于雁门,据《雁门集序》记载他“幼岐嶷不群,稍长,愈颖敏。偏皆隽杰,获聆诸训,乃深有益。遂为文词,雄健倜傥,迥迈乎人人”。萨都剌少时就“获聆诸训”,学习汉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条文典籍,而且自认为深受益处,从而逐渐学习以汉语进行诗词创作,并达到一定的文学高度。可见其对汉文化的吸收和对儒家经典的研习,成为了萨都剌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动机,也是他能在元代诗坛上“别开生面”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雁门集》序中还记载其“踰弱冠,登丁卯进士第,应奉翰林文字”,说明萨都剌通过科举考试并高中,而且在翰林院做文官。能科举高中进士,可见萨都剌年少时必是努力地学习儒家文化经典,并且也像大多数传统汉族文人一样有着“学而优则仕”的现实理想。而且元代的四等人制度中,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内容相较容易(元廷规定,科举考试的程式,蒙古人、色目人只考两场,汉人、南人却要考三场;所出考试题目二者的繁简深浅亦大相悬殊:蒙古人、色目人的试题比较简浅,而汉人、南人的试题就要艰深得多),萨都剌身为西域人,属于色目人,其二等身份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与入仕环境。儒家文化中对文人的要求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追求,而萨都剌便践行了这种儒家文化提倡的人生准则,他的入仕情结也深受儒家精神影响,并且他也实现了这种理想,走上了科举入仕的道路。

二、诗人萨都剌对儒家思想精神的践行

儒家文化中对个人修身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即要求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增进德才,由修身达到齐家的目的,从而达到国治,进而达到天下平,以此外王。强调“外王”的思想体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表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它以完善自我、造福苍生为人生的理想,充分发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元代诗人萨都剌,从世祖到惠宗(顺帝),身经十一朝,历八十余年,可以说是与元王朝共始终。他长期宦游、历经四方,广泛接触了元代社会的各阶层、各阶级,对元代社会各方面情况较为熟悉。而且他是一个时刻关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诗人,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关怀黎民百姓,这些体现了他对儒家入世精神和济世情怀的接受和践行。同时他以其精湛的文学创作手段予以反映,写下了很多深刻反映时代和社会面貌的诗歌作品。如《过居庸关》一诗:

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半棱折。铁腥唯带土花青,犹是将军战时血。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居庸关,何峥嵘,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至顺四年(1333)春,诗人由大都赴上都,途经居庸关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居庸关的险要地势,并通过八十老翁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而且全诗内容、意境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都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相似之处。

还有《鬻女谣》,是诗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现实的著名诗篇:

扬州袅袅红楼女,玉笋银筝响风雨。绣衣貂帽白面郎,七宝雕笼呼翠羽。冷官傲兀苏与黄,提笔鼓吻趋文场。平生睥睨纨绔习,不入歌舞春风乡。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白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闭门爱惜冰雪肤,春风绣出花六铢。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乾,县官县官何尔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雁门集》卷一)

诗人用他独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元代社会生活图。这里有路边被卖啼哭哀嚎的妇女,有经过“鬻女”身边的红楼女,有穿绣衣带貂帽的白面郎,看到这里,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笔锋转向统治者,“县官县官何尔颜”,你有何面目面对这悲惨的现实?“醉饱不问民食艰”,贫富悬殊,官府只知道对人民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却是惶惶不可终日。诗人怀着对广大贫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深深关怀和同情,对统治者黑暗冷酷的所作所为发出了强烈的责问和讽刺。此外诗人还有《征妇怨》《早发黄河即事》《寒夜闻角》《鼎湖哀》等关注现实之作。

“萨都剌的‘情’有着汉族儒家情怀, 是基于天下苍生之念上的感怀、批判和希望。”诗人怀着深切的同情写下了多篇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悲惨生活的诗篇,其中既有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统治者黑暗暴政的强烈控诉和严厉批判,表现了诗人积极关怀社会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对儒家济世精神的发扬和践行。

三、诗人萨都剌对儒家文学理论的接受

诗教,即《诗经》和儒教的结合,《诗》为手段,教为目的。以《诗》为教,即把《诗》当作教材,从中学习领悟周公之家法、儒教之精髓。这一传统直接源于孔子,他取《诗经·鲁颂·驷》中的一句总评《诗经》为“思无邪”,概括其主要功能为“兴观群怨”。所谓“思无邪”即称赞《诗经》发乎真情,思想纯正而不歪邪,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效果。“兴观群怨”说则强调了诗歌的社会作用:诗,可以获得审美享受,可以了解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可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元朝名宦干文传在序里评价萨都剌的诗:“可以颂美德而尽夫群情,可以感人心而裨乎时政。周人忠厚之意具在,乃以一扫往宋萎靡之弊矣。”“惟徒羡君优诣作者之域。得与诸公相颉颃,用挽回风化习俗之大,其有功于诗,有功于世道何如哉!”萨都剌的诗,能裨益于时事政治,能挽回风化习俗,有功于世道,都强调了其诗“教化”的文学功用性。萨都剌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也深受儒家“诗教”传统的影响,他创作的诗歌作品既有充满审美情趣的作品,也有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的纪事作品,更有对官吏残酷暴行和骄奢淫逸的强烈讽喻批判之作。这点在他所创作的许多纪事诗中呈现出来,纵观萨都剌的诗集,其纪事诗有《鼎湖哀》《早发黄河即事》《威武曲》《征妇怨》《鬻女谣》等,践行了儒家提倡的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为天下苍生和黎民百姓立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以揭露官吏的残暴、社会的丑恶、鞭挞统治者的暴行和骄奢淫逸为诗之宗旨。

唐代文学家韩愈最早提出,“道德之归指日矣,况其外之文乎?”道,即儒家的正统之道,仁义之道。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经世致用,即文学写作的目的是明道,必须要有充实的内容,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文学则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方式。在元代诗人萨都剌的描写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的许多纪事诗中,体现了他对“文以载道”观的认同和接受。“文以载道”是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至今文学创作的共同原则。

诗人萨都剌的诗歌风格也能体现出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虞集作傅若金诗序称:“进士萨天锡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今读其集,信然。”清代诗论家顾嗣立也评其诗“而天锡(萨都剌)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萨都剌也自评其诗“文人骚客发其清新俊逸”,可见其诗歌风格。在其《雁门集》中的大部分诗歌中都出现了“北月”“清水”“白霜”“白露”“莲叶”等词语,如“赤霞日射紫玛瑙,白露夜滴青芙蓉”(《游吴山紫阳洞》)、“桐庐山水天下清,洪涛拍岸山围城”(《过桐庐》)、“爱君足迹半天下,白简清霜秋气多”(《黄河夜送西台御史张子寿》)、“风波玉露仙人掌,文彩云机织女梭”(《黄河夜送西台御史张子寿》)等诗句,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对清新高洁人格的追求,像清水、玉露一样的清亮、纯洁。

综上所述,元代西域诗人萨都剌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的代表诗人,他从西域东来到中原,潜移默化中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努力研习儒家文学经典,科举入仕的人生经历;体现在他积极关注现实民生,发扬儒家精神,写下了多篇纪事诗篇;体现在他在诗歌创作中贯行了儒家“诗教”传统与“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萨都剌的诗歌创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创作佳境,创作出内容丰富、意蕴深远的诗歌作品。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诗人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