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景到风俗
——浅析《边城》造境之美
2018-07-13张兴源山西省实验中学太原030001
⊙张兴源[山西省实验中学, 太原 030001]
正如沈从文所言,追求爱与美,建造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是他毕生的追求,他喜以“乡下人”自居,而他的故乡湘西便是这样的理想之境:优美、健康、自然。在他的字里行间,俗世的情趣、生活的细节、自然的美妙和谐无一不打动着人心,带给读者诸多美学体验。可以说,“诗”与“梦”二字足以概括其风格。
纵观沈从文的作品集,一篇《边城》最是经典。他抱着“美在生命”的审美理想,塑造出其湘西系列中典型的理想少女翠翠,她有着如诗一样纯粹的人性——善良、淳朴、恬静;而她同样生活在似画一般美丽的茶峒——自然、温润,有着无穷的文化意蕴。事实上,在沈从文的笔下,“造境”与故事同样重要,他如何营造出诗意化、韵味性的意境,进而引出人物与故事,开拓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的文化内涵深度,值得我们细细思索。本文便从风景和民俗两方面着手,围绕色彩、声音等要素对《边城》之造境美进行简要分析。
一、以自然风景造境
《边城》的故事发生于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边城茶峒即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因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故有着“一脚踏三省”之称。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全由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由群山环抱,可谓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以一河相隔,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于此,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正如文中所绘那般,城垣绵延,河水悠悠,青石道整齐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高耸,古渡摆舟;河畔垂柳下的石阶上,三两女子在捶衣洗菜,群山环抱的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处处显露出中国山水画清丽、淡雅的古典美,便是好一幅如诗如画、钟灵毓秀的边城风情图。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说一开头就仿佛一幅意趣盎然的泼墨山水画层层铺展开来,作者温润晶莹的文字仿佛充满魔力,能够让人的心灵沉静下来,抛去忧烦,随着文字进入这片安宁的土地,跟着翠翠看远山如黛、清流急湍,细数游鱼飞鸟,静听自然之音。“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色彩明丽,气韵芬芳,边城的秀丽、清幽一览无余,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个健康、纯净的桃花源,这里的虫鸣鸟叫与外界俗世的吵嚷喧嚣形成强烈对比。相比纷繁复杂的世俗环境,边城的清静雅致充盈着你的视觉、听觉与嗅觉,更让人心怀神往,由此,舒缓和谐的意境便初露头角。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所谓钟灵毓秀,大抵是动静皆宜,动为灵而静为秀,清幽雅静、动静交融,最是引人心旷神怡。这里光影错落,虫鸣鸟啼,实则更渲染出边城的清幽、秀丽和宁静,如诗如画般描绘了清秀娟美、淳朴灵秀的茶峒小城。恬静优美的山城,充盈着如青草般清新的牧歌情调。作者笔触纤巧,声情并茂,虚实相映,动静结合,唐诗宋词里意境幽远的朦胧淡抹之美想必也不过如此了。
再看山河之间隐隐可见的小城与人家:“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岔、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正如老子所倡之“道法自然”,《边城》之境美,在于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朗然入目而不觉突兀,那永远妥帖的位置使得这里充盈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即人与自然两相得宜、和谐共生、互为风景,乃称大美。
因而,《边城》中描写的茶峒小镇,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初、最真实的自然状态,没有经过任何刻意的藻饰雕琢和纷乱的世事侵蚀,像是一幅灵动原始的自然风景画,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成了画中之人,浸染着此番钟灵毓秀之美。
二、采独特风俗造境
同时,《边城》中的造境之美不仅在于未经雕饰的自然与人文风景,更在于这里淳朴独特的风土与风俗人情。茶峒小镇河边风味独特的吊脚楼、河街、码头、商铺、碾坊、白塔等建筑已然勾勒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卷;同样的,在这个未经俗世侵扰的小镇上,人们也承袭着小镇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端午节赛龙舟和捉水鸭的热闹、元宵节万家灯火的温馨、中秋夜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的激烈、新年舞狮子的欢愉……还有那以歌求婚、巫师歌玩、酬神还愿、火燎鼓角、小竹做成的竖笛、嫁女的唢呐、节日的锣鼓、唱丧堂歌时用的量米木升子、以“龙头管事”作中心的“联欢”、地方用刀的风气等,小到随处可见的生活器具,大到倾城而出的联欢活动,所有的生活都合成了一组组意趣盎然、精彩纷呈的湘西风俗图景。
这些对湘西人而言看似朴实平常的生活无不生动地再现了小城淳朴、健康的民风。同时,作品中各类独具风采、浑然交融的原生态人文习俗实际上也构成了小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风俗人情,更进一步地丰富了边城之境,使这意境由清幽淡雅变得更有温度,更添人情,让人读来备感亲切,回味悠长。
这种人情风俗由节庆之日来看最为典型。边城地处江南,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节庆方式,也有着位于三地交界,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风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龙舟赛作为当地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 深受众乡亲的喜爱。每到此时,大家如过年一般,改善伙食、换上新衣、倾城出动。在这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之中,赛舟如梭、赛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赛舟过后,还会放几十只鸭到河里,不论军民一齐下水捉鸭子,从早到晚,热闹一整天,简直堪比新年。
而有着多民族居住的茶峒, 婚恋方式也独有特色: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传统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上、竹林旁唱歌给女子听,通过独唱或俩人对唱, 在歌声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结亲——这是所谓的走马路。尤其是第二种方式,小伙子想要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得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这种方式看似曲折艰难,却是最为打动人心的,就像二老傩送唱给翠翠的歌一般,哪怕在梦里都会心动。“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男子对待感情如此的持久、执着,追求感情的方式又是如此的质朴,也从侧面展现出边城小镇社会风俗的自由、质朴与纯美。
这歌声引出另外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边城》中的造境之美与音乐亦有着不解之缘:歌声和笛音滋养着这座湘西小城,自然的轮回抑或四季的更替,无不飘扬着歌谣与曲调,婉转悠扬的音乐旋律,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深远空灵的美学气息。“月白风清好过河!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翠翠哼着的那首歌声音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好一首清丽动人的边城民谣,如果不说,恐怕没人知道这竟然是小镇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同样,回顾翠翠的一生,歌声始终是其最忠实的同伴:翠翠的父母就是因为动听的歌声而结合,翠翠的成长同样伴随着爷爷轻缓悠扬的湘西歌谣,而翠翠难以言说的朦胧爱情更在月色与歌声的沉浸中得到升华。可以说,她的命运和爱情都仿佛是一曲清脆婉转的湘西民谣,动人而凄美。
总之,一部《边城》,不仅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更是一首美妙动人的歌谣,这画与歌轻笼着古雅的意境,满浸世态人情和山水风月,婉约清润却又多姿多彩地展现了湘西小城荡漾着诗情画意的秀丽风光和淳朴风俗。正如王国维所言:“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里的赤子之心指的就是完全超功利的、不受利害关系束缚的纯真之心。沈从文的赤子之心便是和谐完美的湘西小城与这城中之人。这里的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相扶相助,就是这样一群看似平实普通的凡夫俗子,却处处闪动着不平凡的人性善美光辉。作者匠心独运地建构起充满诗意、优美质朴的意境,任读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