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溪吟社的诗社活动探微

2018-07-13楼特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清溪诗稿雅集

⊙楼特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清溪吟社是清代重要的女子诗社,在吴中地区颇享盛誉。诗社中集结了诸多极具才华的闺秀,她们在任兆麟、张允滋夫妇的带领下,组织了许多吟榭活动,并与当时的其他诗人诗筒往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之后,任氏夫妇还帮助选录了各位吟社闺秀的诗词作品集,将其汇编成了清溪吟社的代表作《吴中女士诗钞》,并付梓行世。这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清溪吟社闺秀诗人的文学创作、清溪吟社的诗社发展、社中成员之间关系的维系,都依赖丰富多彩的社中活动来支撑。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对女性有所禁锢的时代,对于一个女子诗社的发展而言,诗社活动显得更为重要。于此,笔者以成员们的诗文作品为线索,梳理诗社的日常活动,以期展现清溪吟社概貌,为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作好铺垫及有益的补充。

一、书柬往来与诗笺酬赠

诗筒往来是清溪吟社所有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首先,因为时代性,闺秀们限于闺阁,不能像现代女性一样依照自己的喜好与身边的好友相聚游玩,或是长时间地相聚而不回家,但她们书柬与诗笺的往来所受到的限制却不大。如此,她们在大部分不能出门的时间里都依靠诗与信来进行交流、排遣寂寞、抒发心声、回忆趣事,以得到共鸣。其次,诗与信都是文字的构成体,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体裁。最后,诸女诗笺往来更是一种信息与意识的传递,诗社的其他活动更是依靠这种形式才得以开展。也是因为这种形式,社员之间的关系才得以更密切,诗文水平才能更进一步。

从诗笺的内容上看,闺秀们创作诗文相互交流,往往是因为她们在家中回忆社中趣事和怀念社中诸姊妹。譬如,张允滋曾作《忆婉兮陆夫人草柬令姑素窗夫人》;张芬作《柬碧岑江姊三首》;而江珠也作《奉答紫蘩先生见柬之作即步元韵》以回赠等。也有闺秀作诗文寄赠对方请对方指点或读罢某一作品而有见解便为文与他人分享的,比如席蕙文的《拟古柬清溪夫人》;尤澹仙的《湿罗衣·读古呈心斋先生》等。另外,诸位闺秀们对某一位吟社成员的才华分外欣赏之时,也常常会作诗寄之,比如席蕙文有《柬江碧岑、沈蕙孙两博士》,对沈、孙二人的才华加以赞赏,其又作《读清溪夫人诗集,内载碧岑子寄赠佳章,一往神交,偶成短句寄呈》,希望能与才华出众的江珠多加交往。更有与他人分享文学观点或日常闲事的,如沈纕的《书寄清溪张姊滋兰夫人》、江珠的《闲居柬诸友》等。当然闺秀们也与社外的男性文人们相交往,比如为《吴中女士诗钞》作序的潘奕隽,相关成员陶善的丈夫彭希洛、钱塘大学者袁枚等。

二、诗社之“课”

诸女们相聚吟榭,任兆麟往往布置课业来指点她们的诗文,给出意见,借以提高她们的创作水平。这些课业一般是由任兆麟出题,然后请社员们作诗,再由任兆麟本人或由任兆麟请他人为诸女作品进行点评。社员们在完成课业诗作之后往往会在诗作题目后备注“林屋吟榭课”或“心斋先生课”字样来加以说明。但社员们对于“林屋吟榭课”“心斋先生课”这两者的区别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以为,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林屋吟榭课”通常是在清溪吟社中的大部分闺秀们一同出游或雅集之后,由任兆麟命题,请诸女们作答的。在这种形式的“林屋吟榭课”中,吟社中成员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多,作品数量也较多。而“心斋先生课”一般在室内便可完成,主题相对比较严肃,不像“林屋吟榭课”活泼。

三、诗酒雅集

诗酒雅集也是清溪吟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员们往往提出一个主题,挑选一个好日子,定下山水清秀之地来相约聚会。聚会时,诸女们把酒言欢,吟诗为文。“清溪鼓琴,碧岑舞剑,素琴击磬,寄湘吹笛,蓉舫抚瑟,杜兰摘阮”,弹唱作乐,极尽风雅之事。比如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仲夏夜,诸女曾在沈纕的小宝晋斋中相聚过。沈纕还曾作诗记怀,其中从“何以永好怀,愿言报琼久”一句可探知,这次雅集进行得十分顺利,虽然是在夜晚举行,但一点都没有减少诸位闺秀的兴致,反而更密切了大家的关系。

最为著名的一次雅集当属翡翠林雅集了。这次雅集的时间定在了乾隆五十四年(1789)闰五月的一天夜里,明月当头,诸位吟社闺秀在沈纕的翡翠林中“杂援翠裾而列坐”“饮酒赋诗”,更有名流荟萃,如林屋任兆麟、小聚沙庵主赵怀玉、金匮徐嵩等,人数达近二十人。期间,诸女以白莲花为题创作,作罢由诸位名流点评分次,作跋留册。此次雅集极尽风流,结束后常有社员作诗怀念这次雅集的情形,比如 “社结东林拟白莲”“葑水东流异昔时”“花发江家笔一枝”等。也可推知,之后清溪吟社的雅集,规模均难超翡翠林雅集。

四、唱酬联吟

从《吴中女士诗钞》的诗歌选录情况看,有绝大部分的诗词作品来源于诸位吟社闺秀们之间,或是她们与灵魂导师任兆麟之间的唱和与联吟。她们常以此来互相切磋,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在清溪吟社日常中,诸女或一同限题作诗作词互相唱和,如李媺、张蕴、张允滋、沈纕之间以《采莲曲》和诗;或诗笺往来,以原诗的韵或字为诗酬答,如张允滋、江珠、王琼之间的《春日闲居》之酬赠;或读姊妹之前所作诗词颇有感触而以元韵唱和,如江珠读沈纕《戊申仲夏,夜集小宝晋斋,赠郏杜兰妹》而后作《偶读翡翠楼诗即用赠郏杜兰元韵》以和等。同时,从清溪吟社闺秀的作品中发现,诸位闺秀其实也与当时的男性文人相唱酬,并留下文辞。这也是女性文人在诗词唱和方面的一大突破。

另一方面,《两面楼诗稿》中有“(张芬)每分题联咏,构一作,侪辈咸推服”一句,说明联吟而附风雅这一形式也在清溪吟社中盛行,其中张芬功底最佳。“羡煞苏台两博士,碧桃花下共吟诗”一句,说明了沈纕、江珠两人也时常相约联吟,吟社其他成员也很希望能加入到这种形式中来。此外,尤澹仙与沈持玉这一对表姐妹也曾联吟成诗并付稿。《闲窗偕沈皎如妹联句,时皎如将归》中详细记载了尤澹仙、沈持玉这种交替联吟而成诗四联八句的形式,此诗韵律谐协,颇有趣味。

五、选集题词

清溪吟社成员以十媛为领袖,创作频繁。因此,清溪吟社中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诸女们互相帮助选定诗词而成集,并互赠阅览,互题集序,来表达自己在文学方面的观点或对对方的诗词创作的评价。比如张允滋的《潮生阁诗稿》中的一部分诗稿是由江珠阅定的,且前附有江珠《清溪诗集题词》,评价张允滋之诗“温厚有风有雅”;江珠的《青藜阁集诗稿》是由任兆麟、张允滋、沈纕共同选阅定稿的,并且吸引了许多闺秀来题词,如席蕙文、张允滋、张因、钟若玉等。从《吴中女士诗钞》中可看到,几乎每位闺秀的文稿前都选录了几位吟社姊妹的题词或叙文,而没有被附录至对方文稿前的题词诗作也被选入了各自的文集中,比如席蕙文的《奉题清溪夫人诗稿却寄》,张芬的《题清溪江姊诗稿后》等。可见选集题词不仅是诸位闺秀诗人们的吟社工作,更是她们热衷的文学活动。

六、谱曲填词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中国古代文人平日生活中抒发内心的重要风雅活动。清溪吟社诸位成员亦好雅乐,尝喜填词,十子合集中也有词作收录,比如沈纕的词集《浣纱词》等。张允滋喜好弹琴,任兆麟便为夫人作琴谱,可见任兆麟在音律方面也颇有造诣。沈纕因擅长吹箫,之后又有其好友郏杜兰赠予她一支洞箫,便邀请业师任兆麟为其制箫谱。因此,任兆麟便为沈纕作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并附上箫谱。这桩雅事也引发了吟社其他姊妹的填词愿望。当任兆麟谱曲填词之后,有记载的便有沈纕、江珠、尤澹仙三人填词三叠与业师任兆麟先生原作相唱和。而后任兆麟便将大家所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自己的原创,以及自己所编的箫谱与理论学说整合起来。因为任兆麟希望这些有价值的内容也能像其他的乐谱一样出版行世,便请了沈纕与江珠二人撰写了前序与后叙。现此稿名为《箫谱》,由沈纕手书,附于《吴中女士诗钞》之后,并已付梓。可见,“作为生活、性情陶冶的雅乐”也是清溪吟社日常活动的重要构成。

综上,清溪吟社这些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凝聚着诗社闺秀成员们的文学精粹与女性光彩。这些活动不但给予了闺秀们文学创作的契机与平台,也打开了清代闺阁女性的视野,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题材与内容。

猜你喜欢

清溪诗稿雅集
《清溪雅集》
“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征稿启事
喜清厌浊 清高脱俗
清溪河
初上金马仑开始吟诗消遣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戊戌海棠雅集
诗梦江南,沙溪雅集
——中韩诗歌对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