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对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启示
2018-07-13彭海燕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高州525200
⊙彭海燕[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高州 52520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往今来的教育理念与实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歧路灯》通过对四位师者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为人师表的自身修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当代师德师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德才兼备为良师在《歧路灯》中,娄潜斋与智周万是良师的代表。
(一)娄潜斋:端方、正直、博雅娄潜斋是谭孝移的好朋友,也是“符祥六君子”之一,他的为人处事真正称得上是一位良师。谭孝移对他这位好朋友是十分了解的,他符合谭孝移的择师要求,即“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学问渊博,雅而不俗”,而且娄潜斋的儿子娄朴也是一个天资聪敏、品貌端正的好学生。如果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这样一位好老师,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幸事,于是谭孝移就请求他们双方的朋友出面,把娄潜斋请来当孩子的老师,后来还把家里的一处房屋作为老师的住所。在娄潜斋的教育下,“娄朴、谭绍闻两人一来是百工居肆,二来是新发于硎,一日所读之书,加倍平素三日。孝移也时常到学中,与潜斋说诗衡文;课诵之暇,或小酌快谈”。娄潜斋不仅是一位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老师,而且思想毫不迂腐,为人清明素净。有人对娄潜斋这样评价:“慈祥而又有断制,冲和而又有棱角,亢爽而又周密,严正而又圆融,学问渊博,说话‘都是布帛菽粟之言’,深明世故,而又毫不涉俗。”小说第三回娄潜斋说道:“自古云:教子之法,莫叫离父;教女之法,莫叫离母。若一定把学生圈在屋里,每日讲正心诚意的话头,那资性鲁钝的,将来弄成个泥塑木雕;那资性聪明些的,将来出了书屋,丢了书本,把平日理学话放在东洋大海。我这话虽似说得少偏,只是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可见,娄潜斋不是一个迂腐之人,教学理念既新颖又有个人见解。不仅如此,这名良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在王隆吉拜师娄潜斋时,娄潜斋看着王隆吉穿了一身俗艳的服装,便对他的父亲提出建议:“学生今日来上学,便是我的门人,我适才看学生身上衣服,颇觉不雅。”在第七十一回“济宁州财心亲师范 补过处正言训门徒”中,娄潜斋对待弃文经商的王隆吉仍然能细心教导,希望其能走上正途,并热心为他推荐老师。娄潜斋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品行端庄,学问醇厚”的良师形象。
(二)智周万:因材施教、洞察人心智周万是十分懂得“对症下药”的一位良师。面对谭绍闻这样一个“浪子回头”的学生,他没有立刻指出他的过错,要求谭绍闻应该怎样来改正,而是先使其静心。“师徒相对过了十日,智周万只淡淡如水。谭绍闻执书请教,随问随答,语亦未尝旁及。”这些态度与做法使得谭绍闻慢慢沉静以至于收心。可见智周万对如何调教与教育谭绍闻,已经了然于胸。第二阶段,智周万布置专题作文《“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论》(第五十六回),由此引发谭绍闻感悟先父的教导。智周万先赞扬谭绍闻的“笔气亢爽,语语到家”,然后发出疑问:“尔文如此剀切。可以想见令先君家教。但昨日众先生俱言尔素行不谨,是何缘故?”谭绍闻“因把父亲临终怎的哭嘱的话,述了一遍”。看到学生由作文引起了悔改之意,智周万开始循循诱导,他字字恳切、句句入心,由己及彼、点明要害,可见此良师的教导之功力。后来谭绍闻取得童生考试第三名,“单候学宪按临,指日游泮”。可见,在学生生涯中,遇到一名良师是有多重要。
二、误人子弟为庸师在《歧路灯》中,侯冠玉与惠养民是庸师的代表。
(一)侯冠玉:教读偷惰纵学徒侯冠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能称为一个老师的。一是他自身的品行差,二是他的学识有限,且太过于功利。《歧路灯》第八回开头写道:“只因做生日,把一个小学生吃得酒醉了,只像醉死一般,东家婆上三官庙一闹,弄得不像体统,把学散讫。刘旺央同王春宇从中说合,这东家说‘他纵惯学生’,那东家说‘他不守学规’。”一个老师对学生灌酒,使其如同醉死一般,丝毫没有为学生着想,把学生当作自己玩乐的工具;又纵惯学生、不守学规。他在谭绍闻家中时,已是“渐渐的庙院看戏,指谈某旦角年轻,某旦角风流;后来酒铺内也有酒债,赌博场中也有赌欠;不与东家说媒,便为西家卜地。轩上竟空设一座,以待先生。这个缘故是怎的?原来人于书上若无心得,坐在案头,这个‘闷’字便来打搅;胸中若无真趣,听见俗事,这个‘乐’字早已相关”。师者品行歪倒,行不正、坐不端,谭绍闻在这个时间段里也只能不停地走下坡路了,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
侯冠玉对待读书是这样看待的:“总之,学生读书,只要得功名;不利于功名,不如不读。”“如今考试,那经文,不过是有那一道儿就罢。临科场,只要七八十篇,题再也不走;即令走了,与同经的换。要是急于进学,想取优等,只用多读文章,读下千数篇,就够套了。”只教学生强背时文,以用于考试的时候套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让学生学到好的学问?读书是为了明事理、知世情;功名只不过是一个附属品,是学识成绩的见证。但在侯冠玉这样的庸师看来,读书却成了一场夺宝的竞技,可悲可叹。“放着现成不吃,却去等着另做饭?”如此一派胡言、功利之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侯冠玉不仅是叫谭绍闻只学习八股文应对考试,还与他谈起了风水灵穴,甚至让谭绍闻看与当时儒家正统思想相悖的《金瓶梅》和《西厢记》。当谭孝移从京城回到家中时,看自己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离家时的聪明灵气,“虽在案上强作哼唧,脸上一点书气也没有。大凡学生肯读书,黑脸皮儿都是秀气;不肯读书的,即是白净脸,也都是油气”。可见,歪师侯冠玉,其庸其俗,误人子弟。
(二)惠养民:表里不一枉为师惠养民是一个表里不一的迂腐秀才,他为人虚假迂腐,他的学问也充斥着一股子的迂腐的假道学味儿。“谭绍闻执业请教,讲了理学源头,先做那洒扫应对功夫,理学告成,要做到井田封建地位。”“读帖括说是肤皮,读经史却又说是糟粕。”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谭绍闻根本没有找到学习的方向,在求学之路上大雾弥漫、困难重重。《歧路灯》第三十八回中程嵩淑道出了担忧:“你先说古人樽酒论文,原是佳事,但座间夹上一个俗物蠢货,倒不如说闲散话儿。你看老惠那个腔儿,满口都是‘诚意正心’,岂不厌恶煞人。”孔耘轩道:“诚意正心许程朱说,不许我们说;许我们心里说,不许我们嘴里说;许我们教子弟说,不许对妻妾说。诚意正心本来无形,那得有声。惠老是画匠,如医书上会画那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心肝叶儿。”从大家对他的评价中可见其迂腐至极,不能在言谈举止上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惠养民不仅迂腐,还很虚伪。在第三十八回中他说道:“这行不得。我是一个先生,怎好上街头买东西呢?”第四十一回“韩节妇全操殉母 惠秀才亏心负兄”中,抚养供学惠养民的兄长从乡下来要钱还债,惠养民的老婆假装没钱不肯给其兄长,他没有当面揭穿而是选择隐瞒,后来钱被他的妻舅拿去赌博挥霍一空。自此以后惠养民便得了羞病,神志痴呆,不敢见人。如此虚伪迂腐、没有师道尊严的庸师,只能让人止步不前。这也是谭绍闻在此期间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的原因。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一)教师才能从《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来看,教师一定要学识渊博,功底扎实,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半通不通,学问粗浅。
首先,在文化素质方面,《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启示我们,教师要学识渊博,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学而不厌、严谨治学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必须功底扎实,用学术魅力感召学生。良师娄潜斋、智周万都是“学问是有来历的人”(第四十三回),“博古通今”“经纶满腹”(第五十五回),而庸师侯冠玉、惠养民则半通不通,学问浅薄,满肚子都是看相、看风水等骗人的学问。侯冠玉刚做了老师没几天,“将谭绍闻旧日所读之书,苦于点明句读,都叫丢却,自己到书店购了两本课幼时文,课诵起来”,还对谭绍闻说:“学生读书,只要得功名;不利于功名,不如不读。”(第八回)这样不学无术,因苦于点明句读就叫学生丢弃,没有认真钻研而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如此功利的老师,必然会教坏学生,使学生误入歧途。“从侯冠玉读书这三四年,悠悠忽忽,也不曾添上什么学问。兼且人大心大,渐渐的街头市面走动起来,沾风惹草,东游西荡,只拣热闹处去晃。……侯冠玉本不足服人,这谭绍闻也就不曾放在眼里。”(第十四回)这样不务正业,没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怎么会做好老师的本分呢?怎么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呢?学生当然不喜欢老师,就不会把老师放在眼里。“早把个谭绍闻讲的像一个寸虾入了大海,紧紧泅了七八年,还不曾傍着海边儿。”“不说谭绍闻在学里读帖括说是肤皮,读经史却又说是糟粕——无处下手。”(第三十八回)在这样的老师教导下,谭绍闻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懒散了,也忘了父亲临终前的嘱咐“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后来竟到处游荡,逐渐堕落。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去启发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第三回)娄潜斋主张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教育是要循循善诱,不能拔苗助长。侯冠玉道:“如今考试,那经文,不过是有那一道儿就罢。临科场,只要七八十篇,题再也不走了;即令走了,与同经的换。要是急于进学,想取优等,只用多读文章,读下千数篇,就够套了。”(第十一回)侯冠玉的教育动机不纯,急于功利,怎么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学习上,娄潜斋严格要求学生:“一日所读之书,加倍平素三日。”(第二回)“碧草轩中,一个严正的老师,三个聪明的学生,每日咿唔之声不绝。”(第四回)而侯冠玉教书,不但没有严格要求学生,还带着学生乱跑,荒废学业。“只是端福落得快活,今日从先生赶会,明日从先生玩景。不然,便在家中百方耍戏。”(第八回)两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二)教师品德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一切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应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和熏陶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积极的指引作用。
《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启示我们教师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我想娄潜斋为人,端方正直博雅,尽足做幼学楷模。小儿拜这个师父,不说读书,只学这人样子,便是一生根脚。”(第二回)而侯冠玉“因为在家下弄出什么丑事,落了没趣,又兼赌债催逼难支。不得已,引起董氏,逃走省城,投奔他的亲戚,开面房的刘旺家”。别人对他的评价也不好,这东家说“他纵惯学生”,那东家说“他不守学规”(第八回)。他当了老师后喝酒、闲逛、赌博等,不务正业,却耍花招欺骗学生家长,用假象迷惑人,误人子弟,品质恶劣。从东家对他的评价也知道他不是一个好老师,道德人品差。教师的品德非常重要,为人师表,起着示范作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典范。他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行为,学生喜欢模仿,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榜样。
《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启示当代教育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娄潜斋、智周万均热爱学生,娄潜斋不但在担任谭绍闻老师时关爱学生,在中进士做官以后,还关心谭绍闻:“先生在馆陶捎来家书,没一次没有叫弟劝世兄一段话说。我取出书来给你看。”(第六十三回)而侯冠玉“游游荡荡,也轻易不往碧草轩来。有一日先生到,学生没来;有一日学生到,先生不在。彼此支吾躲闪,师徒们见面很少,何况读书”(第十三回)。谭绍闻后来更直截了当戳穿了他的老底:“这侯先生儿,趁着众人,说他每日教训我,我不听他。他每日看戏、赌博,就不说了,我到学里,十遭还撞不着一遭,这几年就是这个样子。”(第十四回)娄潜斋和侯冠玉对学生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娄潜斋没有教谭绍闻还关心他,而侯冠玉教书时都不务正业,很难说会关心他了。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爱是教育之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教育、关心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歧路灯》塑造的教师形象启示我们,教师要严于律己。《歧路灯》中的良师娄潜斋、智周万教书认真,生活上规规矩矩。娄潜斋生活上很俭朴,对子女要求也俭朴,以身作则。“孝移出来,吩咐德喜儿叫厨子邓祥来,秘问道:‘先生午饭是什么?’邓祥道:‘素撰(粗茶淡饭——笔者注)。’”(第四回)对于不严格要求自己、不务正业的侯冠玉,作者给予嘲讽。“侯冠玉渐渐街上走动,初在各铺子前柜边说闲话儿;渐渐的庙院看戏,指谈某旦角年轻,某旦角风流;后来酒铺内也有酒债,赌博场中也有赌欠;不与东家说媒,便为西家卜地。”(第八回)身为教师却没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心思放在歪门邪道上,怎么成为学生的榜样呢?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博学多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加强师德建设,不但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做不懈的努力,就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地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道德修养,要为人、为学、为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的师德师能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