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三层面谈哈蒂姆和梅森的翻译观
2018-07-13刘春晓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刘春晓[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事翻译的人员迅速增加,但是大量的外文信息依然没有翻译。许多翻译人员不断地探索新的翻译理论,在进入20世纪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尤金·奈达为代表的“等值”派研究理论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他指出,翻译语言学理论主要是制定出语际之间转换的规则和程序,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的发展开始克服这一不足,其中英国哈蒂姆和梅森合著了《话语与译者》(Discourse and Translator)一书,构建了一个新的语境分析模式,提出了语境的三个层面:交际层面、语用层面及符号层面。本文就从语境三层面的视角探讨哈蒂姆和梅森的翻译观以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语言总是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即任何语篇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语言必须适合语境,语境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语境则不存在语义。(Palmer,1981:51)
(一)国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原始语言的过程中发现了语境对意义的制约作用,并首次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把语境划分为情景语境(语言发生的实际环境)和文化语境(说话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他比较重视语言外的宏观方面而不是语言内的微观方面的语境研究。后来这一观点被弗斯继承并发展。他认为意义的研究是语言学存在的理由,而且意义应该从“语境”中的“功能”角度加以关照。与马林诺夫斯基不同的是,弗斯既注意语言的语境问题,也注意语言外部的语境问题。继弗斯之后,韩礼德继承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个功能的实现不但受制于具体的情景语境而且受制于大的文化环境。韩礼德还提出“语域”的概念,他所说的语域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话语语场、话语语式和话语语旨。语域这一概念表示的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言语(无论是说的还是写的)都是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1965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也研究了语境的问题,他用“domain”来表示语域。他认为,语域是受共同语言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时间、地点、身份和主题。1983年,Levinson的《语用学》讨论话语的一些基本的语境参数,并指出:许多传统的语境参数还应该包括某一文化背景下的社交原则和人类共同的社交原则。Levinson的语境研究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语境的研究王德春先生是国内最先提出“语境学”这一术语的学者。他把语境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一文中,王先生说:“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2001:38)他的观点被称为语境的“主观客观说”。张弓先生在其《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指出:所谓语境,包括社会情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分析起来有:(1)联系说话时的情境;(2)利用时间、地点等条件;(3)利用自然景物特点;(4)适合说话人和听众读者的关系;(5)适应听众读者的情况;(6)照顾上下文的关系等项。(1963:3)石安石先生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大类: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背景等。在口语中,情景语境还包括眼色、面部表情、手势等。上下文语境指本词语前后的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三、研究过程
(一)语境的交际层面语境的交际层面强调研究文本产生的交际情景,不同的交际情景所对应的语言变体不同,所以语境的交际层面实际研究的是语境中不同的语言变体。哈蒂姆和梅森把语言变体分为方言和语域两大类。方言变化主要是根据使用者的生活地域、时代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划分的,因此方言的变化就体现了实际的交际情景的变化。在翻译作品时,译者经常会遇到翻译作品中的人物所使用的是方言。此时,译者应该恰当而又准确地使用某种方言作为译本,这样就会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传神,还具有当地特色。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变体是各种语域。语域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语域是由韩礼德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使用者——使用”这一体系中,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与使用于这一情景中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从交际维度来看,哈蒂姆和梅森区分了语域的三种主要变体:语场、语旨和语式。认为这三种变体既有重叠又相互依存,这也决定了要从这三个维度同时来认识语域。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注意原文本的各种语域特征,并尽量在译本中保留这些特征。准确地把握语场、语旨和语式,有助于我们对各种语域进行界定和识别,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二)语境的语用层面语境的交际层面中的语域分析法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语篇所处的大环境是有效的,但是语境是动态的,我们还需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到微观的层面,弄清楚每个词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准确意思。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哈蒂姆和梅森提出了语境的另外两个层面,其中一个就是语用层面。语用学与传统的语言学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翻译研究所探讨的就是译者如何根据具体的语境解读原文以及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境意义。由此可见,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哈蒂姆和梅森认为书面和口头话语都具有交际的特点,即动态性,所以作者在创作原文时也应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哈蒂姆和梅森从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等方面对语用维度进行了论述。
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当语言使用者发出一个言语时,就同时实施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翻译可以看成是两次言语行为:一是作者和译者之间的言语行为,二是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言语行为。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从语用层面出发考虑言语行为的意义,在译语语篇中再现源语语篇的语境效果。除此之外,语境的语用层面还涉及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翻译可以看作是一种交际,是在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格莱斯认为交际的首要前提是合作,但他并没有阐释成功交际的各种规则,而是偏爱于探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习惯性遵守的各种准则。主要准则包括数量、质量、关联和方式。总的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遵守这些准则,因其可以帮助会话达到最大的效力和效能。然而,有时人们会故意违反上述的准则,从而产生某种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是隐藏在字面意义的背后,所以译者想要重构原文的意义,就必须根据原语语境对原文进行改造。哈蒂姆和梅森对语境的语用层面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揭示了交际中意图的理解,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力度来应对语篇中意图问题的各种具体特征。
(三)语境的符号层面作者和读者之间是通过符号来交流某种文化中的意义,符号对于交际的继续具有推动作用。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是索绪尔与皮尔斯,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符号学基础系统。前者认为符号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后者认为符号结构为:对象、符号、解释项。哈蒂姆和梅森认为翻译应以符号实体为转换单位,语篇中的符号实体既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整个篇章,所以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符号之间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要选择何种方式来翻译取决于多个方面,主要取决于体裁、话语和语篇。体裁是指语篇规约化了的形式。体裁的规约标志着各种特定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对于体裁编码在语篇中的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话语是谈话和思维的方式,在不同场合选择什么样的话语是由文化来决定的。语篇是符号分析的基本单位,旨在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显示话语的意义。语篇连接在一起形成话语,而对话语的理解在于特定的体裁,所以哈蒂姆和梅森提出在实际翻译中要注意三者对翻译的制约因素。
四、结论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过程,语境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和分析语篇,译者就必须联系语篇出现的具体语境,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才能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努力重建一个与原文意思相贴切的译文。本文从哈蒂姆和梅森的语境三层面论述了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仅能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能为广大译者提供另一种翻译理论——语境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