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艺“双十条”
2018-07-13薛家柱
198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前,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我清楚记得,当时我们在宝石山下简陋的坑道会议室召开作家座谈会,当时的市委书记厉德馨也轻装简从地来参加,同大家一起谈心,毫无一点领导架子。
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很多都是浙江日报老作者,也是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毕业的学生。作家、诗人虽然作品写得好,但自身都有一些“短板”,无非是一些政治成分、出身和历史问题。听了我们所谈的苦衷,几位领导都相继表态:读者看的是你们的作品,而不在乎其它。邓小平同志已经在全国文代会上宣布:不再提倡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为工农兵服务。所以过去的历史问题就让它过去,都不必斤斤计较了,而是看重当前表现吧。
于是,杭州市第二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在文革前召开),决定在1984年“红五月”召开。杭州市文代会由宣传部和文化局具体负责筹备,筹备组放在清泰旅馆,进行代表的产生,与一系列文件政策的起草,我参加了具体工作。
各单位都很支持,五月份文代会如期召开,代表们都从杭州市四面八方赶来报到。除了少数年轻人以外,老一代文化人包括曾经错划为“右派”的也愉快地前来参加。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时写作风头正健的张廷竹却意外地没有前来报到。他苦恼地打电话给我说单位不同意他请假来参加市文代会。当然,主要原因是他写了一系列反映父亲及他自己命运经历的“伤痕文学”作品,单位的领导有看法。啊!这怎么行呢?其他代表听了也一片哗然。我连忙反映给主管会议的张浚生同志。张浚生一听就很生气地说:“不能因为孩子洗澡身上脏,将他连同污水一起泼掉。”于是,他亲自给张廷竹所在的工厂领导打电话,并派车子去接张廷竹前来开会。当张廷竹出现在会场时,全场不管认识不认识他的都一片欢呼,同他握手。
因而,杭州市第二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济济一堂。当时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厉德馨亲自作报告,并让市里各部委负责人也来参加文代会,因为他认为文化事业不光光是文化部门的事,要全社会来关心。
这真是杭州市文化界的一次历史性的盛会,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厉德馨代表当时的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大会提出了“文艺十条”,引起了很大轰动。这十条,除了在理论上强调文艺的作用外,还落实在一系列的文艺政策上。领导认为不要光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
例如有一条:强调要关心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与营养问题。
过去,杭州市几个剧团演员都没有宿舍,连团部都没有像样房子。歌舞团、话剧团的团部附设在破旧的中苏友谊馆,越剧团在红星剧院,杂技团在新中国剧院,曲艺团在工具厂,滑稽剧团在胡雪岩的破房子里。演员也没自己的宿舍,很多是睡在舞台的幕布后面,男女演员之间用布帘子间隔一下。杭州市里决心要为剧团建造团部,同时解决文艺工作者的住房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很快,一个个团部造起来了,作家、艺术家的住房也相继得到解决。大学路新建造了一批机关公房,首先分配给刚调进杭州市文联的专业作家李杭育、徐孝鱼;从桐庐越剧团合并到杭州的包朝赞、谢群英等人也住进市里新的机关宿舍,与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住在一起。
关心文艺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大的方面解决住房问题,小的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牛奶一事最为轰动!即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给剧团每一位练功的演员,每天补贴一瓶牛奶。其次,为了繁荣创作,决定设立专业作家编制。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绝无仅有。李杭育、徐孝鱼、曹布拉、谢鲁渤、沈治平等6名作家就成为杭州市首批专业作家。
杭州市的“文艺十条”很快在全国各大媒体传播,特别是“一瓶牛奶”事件更是轰动全国,传为佳话。各地都纷纷到杭州来学习取经。
打这以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文艺新十条”。两个十条合并在一起,就是经典的杭州市“文艺双十条”。
“新十条”,延续了以前的十条,在关心人才、作品,和奖励政策方面有进一步扩大与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引进文艺尖端人材,进一步打造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并在西溪湿地建造人才房,作为名人工作室。并聘请海内外文化名人共二十多位,作为杭州市文艺顾问,使杭州成为文化人的天堂。
于是,余华、麦家作为杭州首批引进的专业作家,并分配给他们人才房与工作室。其他海内外文化名家冯小刚、刘恒、潘公凯及港台艺术家蔡志忠等人纷纷落户西溪。这些文艺顾问起到很好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文化凝聚了杭州的历史,文化代表着杭州的未来。从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亲身感受到杭州文化发展的迅速与积蓄的力量,令国内外瞩目。这几年杭州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综合优势最直接的体现。今天,我们正在朝国际一流文化城市进军,正谋划着文化发展的更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