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
——《诫子书》阅读与欣赏

2018-07-13北京黄震云

名作欣赏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子书诸葛亮君子

北京 黄震云

作者及创作背景

《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出身豪门,充满智慧,阅历丰富,位高权重,去世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留下几句话,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君子那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诸葛亮究竟说了些什么?他儿子又将如何成为君子呢?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他的好朋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他,称其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征询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得到刘备的充分肯定,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被待为上宾。刘备称帝后,任命他为丞相。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因此又称诸葛武侯。后期志在北伐,多次带兵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病死在陕西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谥曰忠武侯,东晋时期,追封他为武兴王,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建有武侯祠。杜甫游武侯祠时作《蜀相》诗,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小说《三国演义》,通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章节,将他描绘成能够呼风唤雨的高人,和姜子牙齐名。有《诸葛亮集》传世,《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有《诸葛亮传》。

诸葛亮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诸葛圭,任太山郡丞。哥哥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宛陵侯。叔叔诸葛玄,本为豫章太守,后投靠刘表,照顾诸葛亮和诸葛均。

诸葛亮之妻为名士黄承彦之女,刘表的外甥女,名字不详,民间相传为黄月英、黄绶、黄硕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等职,在魏蜀涪城战中战死。

诸葛亮在政治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依法治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改造连弩,十矢连发,名为诸葛连弩。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十三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 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文章注释及赏析

2016年,《诫子书》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全文如下:

诫(1)子

夫君子(2)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非澹泊(4)无以明志,非宁静(5)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6),非志无以成学。慆慢(7)则不能励精(8),险躁(9)则不能治性(10)。年与(11)时驰(12),意与日去,遂成枯落(13);多不接世(14),悲守穷庐(15),将复何及(16)!

先对语段中的难解字,做一些解释。

(1)诫:说,书信中具有劝诫性质的文体,源于敕命,具有告诫勉励的意思。《艺文类聚》二十三,题作《戒子》。诫表示用言语劝告,作动词时是告诫、规劝的意思;作名词时是警诫、警诫、教训的意思。“戒”表示禁止某种言行,不可违反,比较严厉。过去私塾老师打学生的板子叫戒尺。

(2)君子:原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崇高;西周以后赋予道德含义,指德才兼备的人或理想规范。君子人格是我国古代理想的人格,《论语》中君子出现107次。

(3)养德: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西周开始,以德作为人的评价的首要标准。

(4)澹(dà n)泊:也作“淡泊”,和热衷、浮躁相对,指对诱惑坦然面对,这是胸怀大志的表现。

(5)静:这里指心里沉静,集中精神。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知识广博。

(7)慆(tāo)慢:漫不经心。慆,任性;慢,懈怠,懒惰。

(8)励精:奋勉,专心。

(9)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0)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1)与:跟随。

(12)驰:奔驰,远去。

(13)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4)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经世致用。

(15)庐:穷家破屋。意思是没有什么出息,困在家里。“穷”不是贫穷,当时讲“贫穷”是现在穷的意思。当时的“穷”,指前途,和“达”相对,意思是没有作为,孤立无援,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16)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意思是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如下:像君子那样做人,修身养性,面对诱惑的时候要把持住自己;生活俭朴,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如果不能够坦然面对生活,怎么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呢?如果不能够保持内心的沉静,又怎么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呢?学识才干,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才能获得;不学习不可能博学多才,没有理想怎么会取得成就呢?放纵懒散就不会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把握自己。年华随着时光飞驰了,意志随着岁月磨灭了,最后像枯萎的落叶一样凋零;人生不能经世致用,而悲凉地守着那个破家,那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诸葛亮的人生志向远大,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非常精彩,但他又是十分敏感谨慎的人,因此才能坦然面对天下大乱,和刘关张联盟掣肘,游刃有余。早年他在刘表门下,危机四伏。《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一直受到后妈的排挤打压。刘表听老婆的话,喜欢小儿子刘琮,刘琦的处境十分凶险。刘琦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他知道诸葛亮有办法帮助他摆脱危机。但是,无论怎么讨好诸葛亮,诸葛亮就是不露一点口风。刘琦十分焦虑,万般无奈之下,将他带到后院,一起登上高楼,请他喝酒,又派人撤去楼梯,哀求他,说:“我们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左右无人,只有我能听到你说什么,你总可以开尊口了吧?”尽管如此,诸葛亮也只是讲了《左传》中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太子申生和重耳的故事,感叹在朝未必安全,外出未必就是危险。刘琦领悟以后迅速逃走,拥兵自重,成为江夏太守。那么,在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面前,诸葛亮是如何留言给儿子的呢?

《诫子书》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要儿子做人像君子那样,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周易·乾》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显然君子是王道的传承者。“君子”一词,由来已久,就是君王之子,也就是太子。西周赋予君子德性内涵,因此成为理想道德的象征,也是智慧和规范的表达,后来儒家推崇的大丈夫就是君子人格的体现。《诗经》是周代的礼乐,《小雅》中塑造了君子形象,成为理性。《诗经》说:君子“秩秩德音”“莫不令德”“予怀明德”。《论语》说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怀德”。现实的君子代表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开头文字看上去很寻常,但是,以“君子”开头显然诸葛亮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位理想的人、伟大的人。这是对大道之行的时代,轴心文化形成的做人核心理念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因此具有永恒性。为了儿子能够像君子那样做人,提出了修身、养德、明志、致远的具体要求,和《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的儒家法则基本一致。诸葛亮是豪门世家,子弟遇到的诱惑必然很多,享乐奢侈是难以避免的,所以他提出宁静淡泊的处事心态,俭朴修身的生活方式,怀德、致远的人生理想和规划,针对性明显,因此具有现实性。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者为生活奔忙的人,那么前提就不存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政通人和,富裕的家庭多了,但是家教的时间少了,享受的机会和欲望不断增加,因此诸葛亮的劝诫具有当代价值。

第二层,重点谈学习,学习是成为君子的根本的唯一的进路。对于学习,一般人都缺乏恒心,常常浅尝辄止。对此,《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篇,方法是经常凝神集中,及时温习;孟子则提出,学习是人人成为尧舜的关键因素;《荀子》有《劝学》,提出了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完成的问题,完成以后就是圣贤,浅尝辄止则类似于禽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时只有八岁,正是好奇贪玩的年龄,那么静心守正、刻苦学习、树立理想就成为成长的关键,而放纵、怠慢、冒险是危险因素,因此需要保持一个理想的心态和状态。所以,诸葛亮的教育具有适时恰当的特点,可以称为及时性。《楚辞·离骚》说:“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王逸注:“言子椒为楚大夫,处兰芷之位,而行淫慢佞谀之志。”“慆慢”是用典,“慆慢”就是淫慢、散漫,意思是不仅现在,以后也不能放纵散漫。这和周公告诫成王“无逸”的要求高度一致,人不能贪图享受,一般也经不起考验或冒险。可以说诸葛亮的《诫子书》吸取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躁”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学习障碍。青少年正在长身体,性子还缺少磨练,遇到困难难免会急躁,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也有很多故事演绎,如《列子》中的“薛谭学艺”故事,就十分生动。

第三层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诫儿子,要抓紧,要实践,才是真正的君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接世”,就是用世。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要通过经世致用体现君子的价值,而不是悲守穷庐。两汉三国以来,人与人之间喜欢攀比,楚太子比林苑奢华,谢灵运比谁是天才,石崇比谁家富有,诸葛亮要求抓紧时间,用世也是时代的风气。北方的曹操也是这样想,端着酒杯,唱着“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慨咏志,要招天下英才用之,心胸能盛天下日月风云。因此说,《诫子书》体现了三国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特征。

《诫子书》与《诫外甥书》比较阅读

《诫子书》一本题作《戒子书》,诸葛亮还有《集戒》二卷,《女戒》一卷都是讲行为规范。就整个文章看,诸葛亮等于是给儿子上最后一课,语重心长,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留下人生遗憾。既具有中国家训的特点,也代表了所有家长对子女的希望,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普遍亲情和教育理念,因此具有世界性。

同样是教育后代,诸葛亮还有《诫外甥书》,是写给他姐姐的儿子的,这应该是受姐姐的嘱托吧。《诫外甥书》说: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是:人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崇敬古代的圣贤,要坚决放弃不正常的情感欲望,心胸宽广,豁达正派,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使自己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不要在细碎的问题上钻牛角尖,遇事要多请教,集思广益,排除不好的想法。即使有什么不足,也不影响自己的前程,照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志向短浅,不够大气,整天在世俗中浮沉,被情绪困扰,只能永远平庸下流。

关于情欲,儒家一直忌惮,认为是少年之敌。《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汉代枚乘《七发》认为是“伐命之斧”。宋代朱熹说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自然的人性需求,而人欲指的是过度的情欲、对财物的贪婪,这一点《后汉书》中有《列女传》,讲到乐羊子妻断织的故事,比较生动。

与《诫子书》希望自己的儿子通过确立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成为君子不同,诸葛亮希望外甥能够成为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以圣贤为榜样,不要做平庸下流的人。平庸下流的人类似“小人”,和“大人”相对,实际上是希望外甥成为“大人”,而“大人”上面是“君子”,所以对外甥的要求要低于自己的儿子。文章应该具有针对性,而文章中提到的“情欲”“凝滞”“细碎”“嫌吝”“淹留”等应该是其外甥身上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之处。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高看了一些,希望也最大。

诸葛亮写作的文章一般都文笔简练,具有真情实感,还擅长凝练语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代敬业的标志和职场的典范。《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诫外甥书》中的“志当存高远”都是如此。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名句,第一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第二是总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是高度凝练,因此承载厚重,千古传颂。

猜你喜欢

子书诸葛亮君子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柳佳玮作品
诸葛亮喂鸡求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君子无所争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诫子书》解读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