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观台道教园林景观营造方式研究

2018-07-13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
关键词:道教园林景观营造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楼观台道教园林概述

春秋时期,西周函谷关令尹喜于秦岭北麓修建楼观台——“结草楼以观星”,遇老子并请其在此讲经,后此处成为道教楼观派的发祥地。经过后代不断扩建,其建筑渐成规模。楼观台南依秦岭,林木葱郁,溪水潺潺,景色静谧优美。主体建筑说经台修筑于海拔580米的小南山顶,在北面环绕的群山包围中相对独立。说经台南靠秦岭群峰,北接扇形土坎,面向渭水,东南是峰峦叠翠,景色秀丽的闻仙沟,正如苏轼所吟:“此台一览秦川小。”说经台的地理环境非常符合古人对于风水的要求,前有河流,后依山峦,自然风景极其优美。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环境,才成就了名垂千古的道教祖庭。

二、楼观台道教园林景观营造方式

1.象征与写意

园林景观的营造中,通过象征和写意表现以及再现精神意境是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以物征事”是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借以形象的事物给予人深刻的寓意、丰富的联想,让人获得耐人寻味的意境感受。园林的景观营造往往是以象征的语言表现自然,它的呈现并非为副本式的重现,而是通过提炼自然的意蕴,获取自然的精髓,以写意的手段进行再现。

“意”作为中国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园林艺术的精神核心。如宋代陈适在其《自适》中曰:“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意不求工。”就是期望摒弃笔触的细腻、形象的逼真,代之以凝练的笔意勾勒神韵、提点意趣。

建筑与造园理论家张家骥说:“园林艺术的写意,就是以局部暗示出整体,寓全(自然山水)于不全(人工水石)之中,寓无限(宇宙天地)于有限(园林景境)之内,其奥妙就在于:中国园林艺术是立足于贯通宇宙天地的‘道’去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所以咫尺山林的小小园林却给人以一种深邃的无尽的时空感。”可见,中国园林的根本就是用“象征”实现“写意”,以“写意”塑造“意境”,因“意境”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精神载体。园林中的山水、建筑、花木等都是自然的象征,其光影声色的变化都能够引起造园者以及游园者的情愫感受,情境交融地创造出“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的园林意境,使得尘凡褪尽、心愉神畅。

象征与写意描绘营造的是一个超越世俗准则的园林之意境美,这种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相互平衡的产物”,是道家哲学“道法自然”的终极体现,它蕴含了对天地万物的敬意和对自然运行规则的遵循。楼观台园林的核心建筑群为老子祠(说经台)基址狭小,建筑与园林无法各自形成空间,故殿宇依据地形起伏修造,期间穿插植被、山石等,通过景观穿插与渗透,形成连续流动园林空间。由于环境所限,园林景观元素寥寥可数,且多为建筑空间的补充,但却形成了“道法自然”、“见朴抱素”的道家美学意境,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义,使游客或信徒在无形中接受道教的熏陶。

2.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道教园林与多数佛寺相比显得较为局促,故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景观组织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大视觉空间,强调层次美感,体现了道家所说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境界追求。

由于选址往往处于崇山峻岭的皑皑莽林之中,道教园林的自然环境空间有着得天独厚的广袤条件,可以借自然山林感染游人香客。又因其常常地形局促,园林面积狭小,故多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扩产园林心理景观,以有限的景观元素象征博大的道家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园冶·相地篇》中提出的“略成小筑,足征大现”的手法将“大”与“小”这对辩证的景观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既回避空间狭小局促的现实,又感受到意境的悠远旷达。

(1)借景

道教园林多建于山川林海之间,巍峨壮阔的自然之景不仅是其所处环境也是其所借之景,只有“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才能产生“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宏阔境界。

(2)障景

障景的有效办法是借助植物和建筑作为遮挡园林景观的屏障,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将凡尘俗事摒弃与山门之外,也能产生欲扬先抑的神秘之感。明代计成的《园冶》:“围墙隐约于罗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就是利用植物的枝蔓将建筑房舍隐匿遮蔽起来,产生“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的深远感。楼观台说经台正是以建筑前的大面积植被作为景观空间的障景元素,让游人深刻体会到“未入天童心先静,松风廿里引人行。千年古刹寻难见,一群散鸟起钟声。”的氛围。

(3)虚景

园林中的实景是指山石、建筑、景观小品等具有体量感的元素,而水体、植物甚至光影等均为相对应地虚景。有实无虚,园林空间会显得憋闷壅塞,只有在虚景的映衬下,实景才能显得张弛有度,从容典雅。虚景之于园林,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让空间有了呼吸,景观多了层次。宋代苏轼《赠东林总长老》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可见,园林中的潺潺溪声、巍巍山色都具有生动的灵性,成为“直超顿入,明心见性”的阶梯。

水体景观是道教园林中重要的景观元素,也是道教“上善若水,柔弱不争”精神的象征与写照。水之静谧如图一面照映天地的镜子,以凌于世界的维度俯仰天地,明察万物,却独立于世,不争不夺,宁静以观。

水体不仅使充塞的实景有个透气的空白,而且“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积水空明,上下辉映,产生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美,境界幽远,意味无穷。园林外的茂林秀竹溶漾池中,使丰满的实体有了虚灵、空旷的间隙,人行其中,心境清虚。

3.欲露先藏,含蓄有致

藏与露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一对辩证关系,明代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中说:“丘壑藏露,更能藏处多与露处。而趣味无尽;盖一层之上,更有一层,层层之中,复露一层,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又说:“景欲藏,景界愈大;景欲露,景界愈小。”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欲露先藏的抑景手法。

道教之所以占据名山大川构筑园林,一是出于宗教教义的需要,追求“神仙世界”满足精神需求。二是由于美好的自然山水,是修仙得道的最好环境。三是为香客信徒营造仙境般的视觉享受。三者结合为道教园林的景观塑造提供了极好的环境资源。藏于山林的宫观园林在展颜之前就充满神秘,令人遐想,当面纱揭去,一步步登上台阶抵达山门,建筑的秀雅、景观的清丽使情绪得到极大的升华。

4.虚实相生

园林造景往往利用实景与虚景形成景观之间的对比交替,并通过虚实过渡创造出多层次的视觉感受。园林景观的虚实处理在清代文人蒋和的《写竹杂记》中即有记述:“树石布置,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画家郑绩在其撰写的《梦幻居画学简明》中也提道:“凡布置要明虚实,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以虚实相生也。” 这虽是说画面布局,但同样可以应用于园林景物的布置。“虚”与“实”对应的着园林中的山石建筑和植物水体,或是空间中的闭合与开敞。虚实元素需要相间交错组合,以虚辅实。而虚实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本质。

在楼观台园林中,殿宇、雕像、小品景观都是实体物质,水体植物穿插其间进行柔化和衬托。主殿厢房围起数个大小院落,开敞的园门将广阔自然之景纳入其间。

三、结语

老子的哲学理论之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影响。“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的本质是一种虚无,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崇敬和回归自然的向往。中国古代美学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园林景观的营造都遵循着这一美学思想指引的价值取向。作为道教祖庭的楼观台园林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它的景观营造目的就是在超越世俗羁绊的宏观层面上体味自然的轨迹,不仅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也从体现了对世间万物应当给予的尊重与敬意。

猜你喜欢

道教园林景观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
道家道教研究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