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妳》的创作小谈

2018-07-13首都师范大学10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
关键词:静物画画者梵高

(首都师范大学 100000)

一、创作缘起

我们总习惯于关注人事,却很少认真注视过这些生于人,失于人的物品。自己其实很好奇于物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奇妙,有时丢了用了很久的东西便会难过无措,有时当穿鞋脚与鞋里磨损的坑印相互吻合的那一瞬也是踏实又安心。于是就喜欢开始画画这周围的物件,当我认真看着它们并试图描绘的时候,感觉很温情同时也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关注,看到自己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和感受到它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相对于画人本身,对于物的描绘似乎更为诚恳,这里不涉及讨论关于人的心性,没有那么复杂的揣测。

二、历史追溯

当开始观察并绘画时,对于物的思考也更为深入,会发现物品不仅代表它自己的属性及特点,它同时折射出所有者的性格特点,而我们对于物品的忽视现象却是一直存在的,绘画史上它们的位置一般来说都不是举足轻重,相对于此,人物画、历史画、宗教绘画等则更为占绘画史的主体,在中国来说无疑山水画是重头戏。在绘画历史上对于物的描述可以有具体归类的描述,西方称之为静物画,中国对于物品描述的画作大概就要算清供图了。西方美术史论家诺曼 布列逊在《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中试图描述了静物画在西方绘画史中的地位及其现状的形成原因,而我认为西方整体观念里对于物的轻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思维中的主客二分,这种轻视不是对物的不重视,而是对物的看待方式,他们总会认为这是人造之物,或是物是人外之物的对象,我们在对它的形成及消亡总归是在我们这里探讨,而我们这里是与物的那里是割裂的两个地方。于是竭力的描绘却总给人以冰冷的观感,少有温情之意。有所不同的是夏尔丹的绘画,他的绘画里出现了前任少有的温存;同样梵高给予了物应有的感情与尊重,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梵高画的鞋有过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到梵高的鞋充满了他自己对于劳动者的敬意,不是对于物本身的描摹,是将自己体受过劳动者的艰难与贫穷后的真切感受和真正的尊重式的看待劳动者的态度一并冲入这双鞋中,笔触的肯定与执着及那种深深的感动也由此传达,并成功投射于观者的心灵体会之中。

而相较之下,中国的清供图则给与物较之西方更为不一样的看法,中国的清供图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或是包含有文人对清雅的趋同感,往往清供图象本身就根植着文人气质中从始至终就伴随的历史性,而这种历史性是西方静物绘画里鲜有见到的。

三、审美经验

我所描绘的我的物品可能处于私人角度,更为个人化一些,想表达的也是由物对于人的存在和感知和外在世界的统一。于是影响较深的便是禅画《六柿图》了,大二在余洋老师的中国美术史的课上第一次见到此画,就是一种非常会心一笑的喜欢,感觉它就在那里等我的感觉,以后的接触中便得知这幅画及作者的更多信息,也做了一些研究。对于作画顺序自己进行了推论: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六颗柿子形状不一,色彩各异。首先第柿子一、二、五和前排的一颗柿子是椭圆形的,而第三个柿子和第四个柿子是类似于有弧度的圆角矩形的形状,而三、四个柿子颜色也是最重的,而第三颗浓黑如漆,我在猜想,是否更方的柿子画家在画的时候用笔更有力道,最重的柿子是最中间的一颗,可以看出左边边缘更锋利,右边是有虚笔扫过,那或许是画家从左向右逆时针完成了这颗柿子。并且感觉这是画者画的第一颗柿子(比较而来),占据了中间稍微偏右一点点的位置。从柿子的弧角来看,第一颗柿子要比旁边一颗更为讲究、圆润,后者方一些。这也画出了区别,这让我想到,画者是在时空中的游走者,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构成的坐标使得那一刻同样画者的落笔不尽相同,是不可控和未知的。接着来说,我认为牧溪之后画的便是第二颗柿子,这个又似乎是反向用笔,墨色左轻右重。之后便画了前面最扁的柿子,如果说后面的柿子更具有抽象性,那前面这颗柿子我认为甚至可以看出它是真实生活中的柿子,有点像磨盘柿子,而这颗柿子用笔是有一大笔填满了柿子的肚子,然后又用提笔勾勒而成。而这颗柿子的柿蒂及上面的平面暗示出的角度是俯视的感觉,这也拉开了前面柿子与后面一排柿子的空间,似乎是画家面前摆有柿子,写生而为之。最后便是完成了后两颗柿子,在我看来,画家更可能先画完整的最左边的柿子,逆时针淡墨完成,右边有虚白,而完成五颗柿子之后最后添了那颗娇羞的柿子,藏在最重的柿子之后。而柿蒂我认为是一次完成的,具有墨色的一致性和笔法的连贯性。在我看来,这六个柿子同在宇宙之中的星球一般,从混沌运动中源起,到了清朗稳实的运行之中,既生机灵动,又朴茂无华,既各自相异,又浑然天成。这里的物象是无相的,是一种大的对于物,对于人生体验的抽象,也是对于宇宙天地的微缩,由小到达大,似乎是最大的智慧。

四、画作之外

当今社会之下,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对物的执着了,物的极度的丰富导致对其实质的拥有归化为零,这种所属关系慢慢偏离并远离了对于物本质的理解与意义,我们更可能便可能是将物质等同于华而不实的词汇躯壳,我们的感受与理解并未能直至本心。人对于物的操纵越大便极可能幻化为虚空的泡沫,而这一切在我们古代那么长久稳定的存在之后都未曾驶离,现在却一次次的冲破边境。于是相较于西方的思维模式,对待物质的态度我依然倾向于古人——谦卑的物我相融。这会影响到我们与物相处的态度,或是我们与我们之外的事物相处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会有更好的回答。

更为形而上的语境里,可能我依然会着迷于物与意识的关系,这个我认为在绘画的操作层面上较难回答只能做以描述或符号化的释义,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无边界的模糊感,神秘感,不可言说感却是与物与意识的难以言说的关系在某种层面上是较为契合的,我认为在这个入口有可能撕出裂口并有所突破,我也明白自己《妳》这个作品只是非常浮于表面的探讨,试图勾勒并提出这个问题本身,虽然显得仓促与拙劣,但我认为在提出问题这个角度来说《妳》的思考是有意义的,它让我一直感兴趣并些许模糊的问题有了实体性的存在,我想之后会做更多关于此的探讨,通过不同形式,不单限于绘画,有时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维度,答案未果与否,但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有趣并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非一朝一夕。

猜你喜欢

静物画画者梵高
梵高的世界
静物画要领
梵高笔下的秋天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闯入梵高的世界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蒙马特与798
撕画
美丑当辨
我就是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