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铙歌《有所思》拟作的主题演变

2018-07-13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思妇李白诗人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00)

《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是汉铙歌十八首中唯一一首写女子情爱的古辞。写的是一名女子听闻恋人变心,便烧掉与对方恋爱时互赠的信物,决绝地斩断了恋情。通过女子失恋后的一系列行动表现了女子坚毅的心理,但坚毅中又不乏脆弱的柔情。《有所思》之拟作有二十六首之多,是十八首铙歌中拟作数量最多的。南北朝又是拟作《有所思》的诗人数量和作品最多的时代。以下分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南朝《有所思》拟作与原作同异浅析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有所思》1

这首词,从字面意思上看完全是写男女感情的决裂,因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其是否具有其他的寓意,因而被视为爱情诗,并被称为古辞。从这首词中能看到女子从热恋到听闻对方变心的一种情感变化,女子的表现虽然刚毅决绝,但是在决绝之后却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而这怀念之情,在后世思妇诗中演变成了闺中女子对夫君的四年。尽管这首辞最初的面貌可能不是现在所见到样子,而是由文人修饰过,但可以猜测,这首辞出自民间,还很有可能是一名女子失恋后伤心欲绝的自陈。辞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伤心自陈的女子,另一个就是女子口中的“君”。两人互换心意,但却在女子感到最幸福的时候听闻对方变心。短短的一百字,将女子的伤心和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这首辞的背景故事已无从知晓,因而引发出许多猜测,比如为什么女主人公所思念的男子远在“大海之南”?为什么女子听闻“君”有他心而不是亲眼所见?是否因为两人此时相隔太远而只能靠书信交流?或是女子只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也许这只是一个谣言而不是事实呢?这诸多联想也许和当时的事实相去甚远,但却这首诗增添了许多神秘性,引人遐想。

诗歌中的措辞虽然表现得无比决绝,但“拉杂摧烧”等语,却像是女子一时气愤之下所作的反应。否则,女子不会长夜感叹直至天明。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2,贴切地描绘了女子的心理。在后代的拟作中,常常缺少表现决绝的成分,而多陈辞婉转,似乎与原作在很大的程度上背离了。但通过沈德潜的说法,可知“婉转”本来也是这首诗歌的成分之一,正是“怒之切而望之深”的心理,因而后世文人在拟作的时候,着重表现思妇的“望之深”,而缺少了决绝的成分,和原辞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古代士人多游宦,离家路远,常有川漾济深之叹,征夫思妇的题材正好可以表达诗人们流离的光景。如别离安可在,而我更重之。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共衔满堂酌,独敛向隅眉。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齐·刘绘)

从“别理安可在,而我更重之”可以看出,诗中主人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在饯别的筵席上,斟酒相劝,可离别后的光景悄然跑到脑中,于是只好独自对着墙角发愁。这首拟作浓情潋滟,缺少刚毅之气,借写思妇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诗人内心的怀念,和原辞的拒绝之意早已相去甚远了。刘绘以及后世诗人所拟作的《有所思》,不过是拟其“神”,而非拟其“形”了。类似的还有齐代王融的拟作,

如何有所思,而无相见时。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高张更何已,引满终自持。欲知忧能老,为视镜中丝。(齐·王融)3

所思令人老,可见情至深处,惟忧思而已。这首诗,写“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和刘绘的相校,多了些清寂的味道。

刘绘和王融的拟作,都是五言八句的格式,谢眺却别具一格,作了五言四句。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齐·谢眺)4

在谢眺拟诗中,看不到强烈的情感,只有“望”、“下鸣机”、“徘徊”、“月出”等几个动作。没有怨,没有忧愁,不急不缓。细细品味,方能感受到其中深切的盼望,令人回味。

无论是五言八句,还是五言四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拟作的《有所思》比原作在结构音韵上整齐了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梁时代雕琢的文风。自刘绘、王融后,齐梁时代拟作《有所思》的诗人也有很多,其中梁武帝、昭明太子、陈后主等,或是写普通女子之思,或是借班婕妤等写宫中女子不得宠幸之苦,离原辞原意也越来越远。这类拟作的特点,首先是以与情人远离的女子为主角;其次是写女子在与情人分别后的忧愁;最后一点,即都是以男性诗人的视角审视女子的情感,从而对他们所看到的做出诗意的描绘,而不是从女子自身出发做出的陈述,这是与原辞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有所思》拟作中的思乡之情

梁朝拟作多达九首,但如上文所说,大部分是以男性的视角来写女子的情思。如“谁言生离之,适意与君别”(梁武帝)、“槿梧生未合,宫槐卷复稀。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梁·庾肩吾)等。这些拟作大都流于了形式,其中很少见到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在沈约的拟作中,却出现了新的内容。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寒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垂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梁·沈约)5

沈约这首拟作,写“西征”的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仅在《有所思》拟作中增加了边塞风景和征人的题材,还首先在诗歌中寄寓了此前拟作所未有的思乡之情。并且对于边关景物的描写以及同一季节下中原与边塞风景的对比,使得这首拟作在其他流于形式的齐梁拟作中清新脱俗。

自沈约在《有所思》拟作中寄寓了边塞征人的思想之情后,后来文人沿这一道路,延续了征夫思妇的题材。

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戍。笳鸣塞表城,花开落芳树。白登澄月色,黄龙起烟雾。还闻《雉子斑》,非复长征赋。(陈·顾野王)

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徒思裂帛雁,空上望归楼。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陈·张正见)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延佇,万里浮云思。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坐看长下晚,秋月生罗帷。(唐·沈佺期)

桔槔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古镇刀攒万片霜,寒江浪起千堆雪。此时西去定如何,空使南心远凄切。(唐·孟郊)6

以上四首拟作中,第一首和第二首诗写征戍,但仍不离以男性视角关照女性心理的传统。诗中写了征夫长期在外征戍,女子对月吟诗,遥寄思念与边关。第二首从“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两句可知,诗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名与情人相别的深闺女子。从“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可知女子所思之人在边关,当是与征戍有关。这两首拟作虽然延续了沈约写征人思妇的传统,虽然同为《有所思》拟作,同与征戍有关,但却一写征夫思乡,一写守在闺中的思妇思念丈夫。而仍不脱齐梁的浮靡文风,缺乏刚毅之气。

第三首和第四首为唐人所作,唐代是诗歌艺术的高峰期,唐诗兴象也往往体现在诗人的笔下。沈佺期诗虽写思妇,却不见了梁朝人那般柔艳的风格。而男性视角关照女性情感的传统似乎也变了,不再是以为思妇代言的写法,“君子”、“美人”等词,表现了诗人以“全景式”的视角对于两相分别的男女情感的关照。“园槿绽红艳,郊桑柔绿滋”的鲜艳色调更加明快,少了“夜”、“寒”等词表现的凄清孤苦。“秋月生罗帷”一句,又将月色融入诗中,浓淡相对,留下绵绵的思念。在沈佺期看来,君子自当建功立业,而由此造成的“美人延佇”虽令人惋惜,却不失君子本色。可是美人柔情,如何割舍,于是 “罗帷秋月”留下无尽相思。尽管这首拟作仍然描写了思妇,但表现的内容和作者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少了齐梁那般哀哀戚戚无病呻吟的做作。孟郊由于生于晚唐,但他的拟作中却依然可见唐诗兴象,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气势不凡。但“此时西去定如何,空使南心远凄切”,也体现出晚唐时期与盛唐所不同的伤感基调。

三、“思君”在《有所思》拟作中的体现

自屈原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开始,以香草美人自比或比君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寄托政治理想的传统,这种传统随着诗歌发展的进程,也进入了《有所思》的拟作中。比如韦应物拟作的《有所思》:

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唐·韦应物)

诗人借对江上柳自顾迎春的景物,寄托自己空游故地,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感慨。诗中虽然没有写对君王的渴望,但是对景物的描写中却隐约的展现着诗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徘徊不定的形象。所思者既与政治抱负有关,这首诗也可看做是对“思君王”的描写了。在古人中,常常可以见到满怀希望的士人在得不到重用之后,转向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即使有些诗不表明自己想要仕进的意图,而是以香草美人、男女之情隐喻,从中依然可以窥见一颗对仕途怀有愿而不得的失落之心。因而韦应物“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则不会只是感叹江边柳树徒劳无功的青春。

李白的《有所思》拟作比以往更进一步,在诗中描写了“求仙问道”的主题。李白一生好“求仙问道”,被称为“谪仙人”,他也在诗歌中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8,因而在“求道”而不能得道中,所望逾深,所思越甚,故在《有所思》拟作中表现“仙道”追求也就不突兀了。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长鲸奔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唐·李白)

李白此诗虽然首句便提出“我思仙人”,但结合李白仕途艰难的经历,这首诗也可以解释为表现李白再抱仕途和大展拳脚的愿望和心理。和思君的主题也可以说是契合的。

四、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汉铙歌《有所思》本写热恋女子听闻对方变心后的决绝斩断恋情的主题,但后世文人的拟作中,主题却一变再变,表现范围从“思妇诗”演变为“征戍诗”,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以思美人以寄托思君王的抱负理想或“思仙人”以表达“求仙问道”的追求。这些变化固然与诗歌的表情达意功能的不断丰富有关,与时代的大环境有关,更与《有所思》原作所能包含的主题之多有关。在时代环境方面,齐梁朝盛行宫体诗,于是几乎那个时代所有的诗都染上宫体诗的影子,所拟作的诗歌也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味道;而唐朝由于盛行慕求功名,因此《有所思》的拟作主题也随之变成了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一个时代流行什么,则几乎那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烙印,通过《有所思》拟作的变化,我们亦能窥见一斑。

其次,从诗歌创作的本身出发,可以看到诗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有所思》原辞,前文提到,有可能是出自诗中女主人公之口,后经文人或乐官修饰润色而成,但原诗仍是女子自陈的语调,且诗的结构非常随意,像民歌。而后来的拟作中,不仅多以男性视角关照女性情感的来表现,而且诗歌结构整齐,讲究韵律,崇尚雕琢,诗歌艺术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至唐代,作家们一洗齐梁习气,是各种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求进精神。

最后,本文前面所提及的,是《有所思》及其拟作的句式问题。《有所思》原辞为杂言形式,分别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其中五字句最多。根据《乐府诗集》,郭茂倩引蔡邕《礼乐志》云:“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则汉铙歌为军中所奏之乐,那么《有所思》亦是被乐演奏的。到南北朝的时候,汉铙歌之乐全部亡轶,只存曲名与曲辞。也许正是因为比如此,齐梁人拟作的时候,才只取其意,被以当时流行的乐调。而句式则用当时最流行的五言八句,只有谢眺第一个作了五言四句。谢眺拟作余味悠长,也可以看做是对《有所思》拟作的一个发明。除谢眺外,梁朝的吴均也作了一首五言四句的拟作,这可能和当时诗歌在奏唱的过程中以四句为一结构有关的。

到了李白的拟作,诗歌的结构又从整齐的五言变而为杂言。李白喜欢拟作古辞,多用七言夹杂言的句式,即使不被乐,读起来仍铿锵有力、节奏引人。唐卢仝之拟作亦是杂言。《有所思》原辞共十六句,李白拟作才八句,而卢仝拟作有二十句之多,且多为七言句,为后世孟郊的拟作提供了参考。孟郊所作,亦为七言,但已减到了六句。

可以看出,在诗歌发展的齐梁阶段,对《有所思》拟作的诗人们在形式上则追求完美整齐的结构,而在内容上则选取较为单调的思妇主题。而到了唐代,人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已不是结构整齐所能满足的了,因而唐代诗人对《有所思》的拟作中,不仅增加了主题的表现,还根据表现的内容调整结构,对《有所思》的拟作的驾驭越来越灵活,体现了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逐渐完善的趋势。

注释:

1.(宋)郭茂倩编,聂世美、仓阳卿校《乐府诗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第227页.

2.(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商务印书馆,1936.03,第42页.

3.《乐府诗集》第244页.

4.同上.

5.《乐府诗集》第225页.

6.此四首诗均见《乐府诗集》第246-247页.

7.王泗原,《 楚辞校释》,中华书局,2014.7,第19页.

8.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第863页.

猜你喜欢

思妇李白诗人
纸上的李白(三)
我理解的好诗人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人猫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倒下的那一刻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