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升c小调谐谑曲》的钢琴演奏研究
2018-07-13梁艺红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514015
梁艺红 (嘉应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514015)
一、肖邦生平概述
肖邦于1810年3月出生在波兰,6岁学习钢琴,7岁开始学会作曲,8岁第一次登台演奏。1817年创作了B大调、g小调两首波兰舞曲,此后在华沙他就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跻身于波兰的贵族沙龙。之后,一直勤奋学习钢琴演奏与作曲。1830年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的波兰起义,此时的肖邦正在国外演出,起义失败后他的父亲建议肖邦暂时留在国外,于是肖邦忍痛离开了故乡移居到了法国巴黎,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肖邦一生创作了200多部作品,除了一小部分是歌曲和室内乐,其他大多数都是钢琴作品,包括练习曲、奏鸣曲、玛祖卡、圆舞曲、谐谑曲、叙事曲、协奏曲等等,这些作品优雅、精致、富有歌唱性。其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舞曲等风格化的舞曲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表现出肖邦超凡的艺术天赋和独创风格,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升c小调谐谑曲》概述
“谐谑”是指诙谐,幽默的情趣。谐谑曲是一种音乐体裁,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末,多为快速的三拍子。后由贝多芬继承海顿、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后进行改革,之后,作曲家们便常把这种题材形式用于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逐步取代了小步舞曲。这种音乐体裁轻快活跃,力度对比明显,具有戏剧性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谐谑曲慢慢从交响曲中独立出现,肖邦将谐谑曲升华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谐谑曲体裁进一步发展壮大,把高难度的技巧与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辉煌音响效果的钢琴独奏曲。他创作的四首谐谑音乐形象对比明显,思想内容深刻,至今仍被后世广为流传及演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与研究价值。“肖邦将原来用于交响乐、奏鸣曲和室内乐套曲的谐谑曲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体裁,还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和美学的高度,4首谐谑曲内容丰富,音乐十分感人,谐谑曲这一体裁的发展在肖邦的手中发展达到了最高峰。”1“他的谐谑曲没有调皮感,都是十分严肃、精力充沛、情感激越的作品,和叙事曲一样,有条不紊的组织使谐谑曲在乐思中自然产生紧凑的形式。”2
《升c小调谐谑曲》是肖邦谐谑曲中的第三首,这首乐曲充分展现出肖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效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该曲创作于1839年夏天,1840年出版。全曲主题精炼、结构简明,急板开头,副主题圣咏合唱风格,音乐色彩对比强烈。主题部分多次出现两手八度齐奏,副主题速度转慢并转调,音乐色彩随之变换,最后主题再现,以热情、恢弘的气势结尾。《升c小调谐谑曲》是四首谐谑曲中相对短小的一首,但却是其中戏剧性对比最强烈的一首。
三、《升c小调谐谑曲》的钢琴演奏分析
该曲的引子(谱例1)部分肖邦用了24个小节,第一句在主调的拿波里六和弦上进行大六度上行。演奏者需要仔细研究四连音的节奏,从弱音切入,逐步渐强,手指要轻巧柔和,幅度不能太强,像是作曲家试探性的提出问题,随后马上弱下来进行第二次提问。下一组第3小节同样是从弱到强,但力度再强一点,层层递进,直到第6小节的f记号出现,此处双手要弹整齐。之后紧接着的是一个f力度的和弦,跨度较大,演奏者要找准和弦的位置,注意控制手臂的力量,运用手臂的力量传到指尖,有力但不尖锐,声音集中,像是对前面三次提出的“问题”作出坚定的回答。为了展现音响效果的强烈对比,这两个动机反复出现,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营造出很突然的感觉,与第二首谐谑曲Op.31的引子部分相类似。
谱例1
从第25小节(谱例2)开始进入本曲的主题,左右手双八度齐奏的下行小调音阶,让主题情感变得沉重、复杂,随后多次运用这种手法,旋律线条简单明了。演奏者在演奏这个部分时以手腕挥动为主,声音集中,要注意ff和重音记号必须弹的坚定有力,使主题部分的旋律具有冲击力、充满激情,就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给听众留下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随着旋律的下行,力量要逐渐减弱。虽然这段是急板,但是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演奏者需要把音弹的清晰流畅、触键有力,库拉克主张说“肖邦所要求的急速,用现在那种强有力的平型钢琴,反而会造成乐曲外形的模糊不清,而失去力度,所以应当以适当的速度弹奏。”3同时还要注意踏板要踩干净,不宜过多,应及时换,避免声音浑浊。
谱例2
从第156小节(谱例3)开始转到了♭D大调,进入副部主题。它是由同一个主题不断重复变化而构成的,但进行了多次调性变化,首先从♭D大调转到了♭G大调,再转到♭A大调,最后到♭b小调。附点二分音符的和弦整齐、平稳地渐强上行,触键要下沉,饱满圆润。连接自然,犹如圣咏般的哼唱,充满浪漫与期待。紧接着八分音符倾泻而下,手指尖要用p的力度并弹的干净轻盈,营造出一种幻想、空灵的意境,因为速度较快还要注意双手要整齐,音色要控制得优美且柔和,旋律线条平滑、流畅,舒缓且富有幻想性的音乐形象,把听众的思想与情绪带入到一个新的意境当中去,让人感受到如一股清泉流入心间。
谱例3
从第320小节开始到366小节是本曲的插部(谱例4),调性从♭D大调转到♯c小调,是对副部主题的重复。以歌唱性的线条构成,演奏者注意每一个乐句间的呼吸,把音色控制的清澈明亮。插部精致短小,没有出现新的素材,但它是全曲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为主部主题的再现做铺垫。
谱例4
从第367小节开始便是再现,直到乐曲结束。再现部保持了主、副两个主题的风貌,但作曲家对此部分进行了精心压缩,副部主题的调性变换加强了主部和副部之间的对比。第573小节(谱例5)开始出现了con fuoco、cresc、ff、还有重音记号等,音乐情绪极为强烈,直到第593 小节音乐达到最高点后稍作克制,为第605小节的的再一次出现作铺垫。演奏者要注意左手的重音记号与连线,右手运用手腕的移动来达到饱满透亮的音色,控制几种力度记号的变化。
谱例5
第581小节(谱例6)左手八度跨度较大,手指不能离琴键太远,下键干净利落,需多慢练,熟悉键盘位置,避免碰错音。
谱例6
从第622小节(谱例7)开始一连串的快速跑动,要按照所标示的指法练习,手腕移动指尖触键。从第634小节(谱例8)开始,和弦加入了重音记号和stretto,以热情激烈的情绪结束全曲,最后回到♯c主音强烈有力的延长音结束,达到了前呼后应的目的。
谱例7
谱例8
四、总结
《升c小调谐谑曲》产生于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大胆新颖的创作手法、优美又充满幻想的旋律、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无疑是钢琴作品中的杰作,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在演奏技巧上,《升c小调谐谑曲》主要训练了八度和弦、手指的快速跑动、琶音分解等演奏技术,音乐效果对比强烈,体现了波兰民族真挚热情的特点。精彩绝伦的乐句、思路清晰的脉络、和声的丰富变换都表现出作曲家严谨、独特的创作特点。不仅继承了谐谑曲的传统特性,又对其进行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世钢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释:
1.沈旋、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P234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P623
3.[苏联].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P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