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长河幸存者的忏悔之书
——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

2018-07-13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310058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爱神巴恩斯德里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310058)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早巴恩斯是一位才华横溢、产量颇丰的小说家。他凭借《终结的感觉》一举拿下英国文学布克奖。布克奖评委主席在颁奖典礼如是评价此书,“笔法精湛,构思巧妙,每一读都能揭示新的深度内涵”,并大赞此部小说有“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同年,巴恩斯荣获大卫·科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以托尼·韦伯斯特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学生时代和退休之后两段不同人生时期对过往的追溯。这两段叙事既有重合也有矛盾之处,从第一部分的托尼以温和柔弱的受害者形象自居,而第二部分的托尼则成为虚伪狂妄的施暴者。托尼在这个过程中宛若时间长河的潜隐者,他遁入时间的内部,成为一个存在与生命的透视者和思考者。他重新发现自我、审视自我、揭示自我,竭力解开历史的谜团,寻找遗失已久的记忆拼图。这部小说探讨了关于历史与记忆、时间与创伤的主题。

一、爱神与死神的博弈——无法逃避的人生之网

古希腊神话中,爱神和死神分别名为阿弗洛狄忒和塔那托斯。威赫姆·斯特科和弗洛伊德等人把“塔那托斯”这个词解释为“死亡的愿望”或者“死的本能”。他们认为在人的意识当中,存在着与求生本能“厄洛斯”相抗衡的求死本能。厄洛斯是爱和美神阿弗洛狄忒之子,是一切神灵情爱的化身。

《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也处处体现着这两个意象。第一次提及“爱神与死神”时是在托尼在高中时期,那时菲尔·狄克逊给他们英语课,时常会使用当代文本来挑战我们的文学赏析与批评能力。有一次,狄克逊给我们一首既没有标题也没有时间甚至没有署名的诗歌供我们研读,当他问道天才学生艾德里安这首诗的主题时,艾德里安将其精炼地概括为“爱神与死神”。他继续补充道:“性与死。或者,不妨说,爱与死。无论如何,性爱原则会与死亡原则起冲突。以及冲突的结果。”1

这里的“爱神与死神”也是巴恩斯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正如艾略特所描述人的一生不过是“出生,求偶,死亡”。爱神和死神填满了人类或短暂或漫长的一生,也为人类故事的叙说提供了材料。小说的叙述情节也是围绕着“爱神”和“死神”展开的。小说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少年时期的三人帮和新加入的另类成员艾德里安·芬恩的高中时期的故事,主要选取上课时各科目老师与学生对话的场景来衬托出艾德里安出类拔萃的思维能力以及特立独行的哲人风采。后来讲到大学生活,托尼邂逅了爱情,与一位精灵般的女神维罗妮卡相恋。维罗妮卡不仅爱读经典名著而且喜欢高雅音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两位年轻的恋人没能走到最后。之后,托尼潜心学业,不再与维罗妮卡有太多交集。而下一次听说维罗妮卡的消息竟是通过好友艾德里安的来信,好友在信中提及自己要与维罗妮卡交往,希冀得到自己的死党兼女友的前任的同意。托尼自己也回了一封信。毕业之际,大家为自己梦想考证考公时,托尼选择了去美国边工作边游玩。在美国待了大半年归来的托尼看到了家中的信件,其中有一张是好友亚历克斯的来信,信中说道艾德里安自杀身亡。他们称艾德里安在浴缸里割腕自杀是“希腊遗风”、“效仿罗马式”的,将艾德里安描述成希腊罗马中的英雄一般的人物。托尼还猜测艾德里安的自杀动机是对我们“暗含的嘲讽”。

托尼的私生活也一直比较丰富。在维罗妮卡之前就交过好几任女朋友,在与维罗妮卡分手之后,常常去酒吧喝酒、与陌生女人发生一夜情,以及到美国偶遇的安妮,他们“成为朋友和床伴,一起大笑、喝酒,一起嗑食大麻”。即使后来与玛格丽特结婚并育有一女,但他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仍旧是与维罗妮卡在一起的时光。而身边同学罗伯森疑似因在少年时期使女朋友怀孕而不堪压力上吊身亡以及智力超群的剑桥青年才俊好友艾德里安在浴缸里割腕自杀看似都与托尼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死亡叙事给主人公的心理早已刻下了不可轻易抹去的烙印。爱与死亡编织成一张觥筹交错的网,谁也逃不出这张网的魔咒。

二、时间长河的潜隐者和追溯者——言说与记忆

巴恩斯也在文中写道“我们生活在时间中——时间掌控我们并塑造我们——但我感觉自己从未很好的理解时间。当然,我并不是指那些关于时光弯曲和折回的种种理论,或者可能存在于他处的平行世界。不,我说的是一般的日常时间,钟表用滴答、滴答之声来告诉我们正在悠悠逝去的时间。”

毛卫强在其论文《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中如此阐释道:

记忆将叙事者对现在的感知、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纳入一个始于“滴”结束于“答”的时间结构中。尽管“时间控制并铸造了人类”,但叙事者努力抵制时间的作用并将时间在过去的痛苦、现在的自满和对未来的焦虑之间“延展开来”。“滴”虽象征生命伊始,但人出生后迅速进入中间过程,“答”则代表结局或死亡。2

托尼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也印证了克莫徳的观点:“人类愿意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能够连续不断地在开端和中间达到令人满意的一致性上投入天马行空的想象”。托尼在第一部分的行为与一个小说家时并无二致,靠想象力塑造小说情节,但是原材料全部是来自往昔经验的流变记忆。3(Fredrick)与大多数小说家不同的是,他没有在文章开端就编造故事,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以纪录片般的精准再现过去的叙述。巴恩斯曾在一家电台访谈中谈到“记忆离想象比离报纸上白纸黑字事实要更近”4(Wachtel)。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中也体现了作为人类本能的记忆是不可靠的。

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托尼花了大量的笔墨来陈述少年铁三角到后来的铁四角友谊、大学时期与维罗妮卡的恋爱、好友艾德里安令人疑惑的自杀。但关于之后的人生旅途,托尼只是草草带过。他如今是年过花甲的独居老人,在一家本地医院的图书室作志愿者,与妻子玛格丽特离婚时间比结婚时间还要长,与妻女的关系现在也相处的不错。他的生活虽然算不上令人艳羡,但至少看起来是心满意足的。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他仅用寥寥数笔描摹出波澜不惊后半生的经历足以证明这是一场冗长无趣的渐降,丝毫比不上对之前的经历所用到的情感张力,显然在托尼心中之后的经历和关系与之前相比简直望尘莫及。

托尼作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不断探索前行,企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来寻得光亮。他自己也感叹道

时间啊……时间先安顿我们,继而又迷惑我们。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成熟,而其实我们只是在安然无恙而已。我们以为自己很有担当,其实我们十分懦弱。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绝非直面。时间啊……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论据充分的决定仿佛就会摇摇欲坠,我们的确信不疑就成了异想天开。

我们仿佛成了时间的傀儡,被时间牵着鼻子走。托尼的自我在逐渐解体,同时也在开始新的重构,他不断反思、不断琢磨、不断审视自己,对之前的自己和如今的自己以及对周围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都开始有了新的视角。“虚妄与觉醒的博弈不仅体现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中,同样渗透在巴恩斯对叙述者托尼形象的建构与解构当中。”5(刘成科 2014)

他为人胆小、不自信、爱逃避责任等弱点导致他与维罗妮卡最终分手,但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他将两人的情感破裂归咎于维罗妮卡的背叛不忠、盛气凌人。当托尼看到自己曾经回复给艾德里安关于他与维罗妮卡交往征求信时,托尼意识到了曾经那个内心阴暗卑鄙的自己。他在信中大肆诽谤好友艾德里安,极力诋毁前任维罗妮卡,甚至还劝艾德里安去找维罗妮卡的母亲聊聊维罗妮卡来印证她的真实面目。他还给艾德里安寄过印有克利夫顿悬索桥的明信片,那里是高自杀率的不详之地。显然,这样的心胸狭隘、易怒善妒的托尼绝不能轻易以“受伤的自尊”、“考前的压力”、“孤立感”作为挡箭牌。时光荏苒,再回首窥探其中,情人离去,好友自杀,维母病逝、无辜的新生命这个漩涡般的事件中,托尼感到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听天由命,随波逐流,放弃了审视人生”,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开始对人生——全部的人生心怀悔恨:一种介于自我怜悯和自我憎恨之间的感觉。就每一个此在本身而言,对他人死亡时的经验可以秘而不宣,但死亡却愈发触动心弦。他人之死强化了自我的存在意识,使存在得以彰显,使幸存者获得了真正复杂的生命经验。

克莫徳说“在结构特别简单的故事中,叙事中的情节突变与修辞中的反讽作用相同。6(Kermode)”尽管叙述到结尾,托尼的人生故事中包含逆转,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逐渐消解,因为他坚信自己已经了之前的不可靠叙述。

三、迟来的道歉信——血腥的创伤书写

临近小说结尾处,知道一半真相的托尼给维罗妮卡写了一封道歉信。这封道歉信在个人层面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他对过去邪恶阴暗、恶毒念咒的自己道歉;其次,之前不顾他人、狂求真相也开始消停下来;最后,托尼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准备拥抱过去,释怀未来。但这暂时的心平气和也与文末的“浩大的动荡不安”成了鲜明的映照。

当主人公托尼了解全部真相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给别人生命轨迹中留下的创伤。他发现自己是靡菲斯特式的恶魔,使曾经的爱人、曾经的友人、曾经爱人的母亲甚至私生子的出世卷入命运的悲剧漩涡之中。在这场历史性悲剧的责任链中,无论托尼怎么为自己开脱申辩,也无法将自己纳在责任链之外的一环。“生命是一份礼物,却非我辈索取而得”,而普通个人的死亡却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很快将消失在“时间与历史的凹槽中”。这种历史的悲剧与大众的遗忘共同构成了历史性创伤。

弗洛伊德指出,创伤具有延宕性和重复性,创伤性时间或经历所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后续性,即造成的精神创伤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短则数日,多则数十年。(不确定的现实,不可靠的记忆——对《终结的感觉》精神创伤的解读)托尼作为隐形施暴者时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青年,而等到他意识到他所造成的创伤的时候已经是花甲老人,这之间相隔四十年之久。但他给别人造成创伤的那一刻起,伤害和伤痛就已经生发并不断扩大变形。最后才顿悟“有累积,有责任。除此之外,还有动荡不安,浩大的动荡不安”。

四、结语

海德格尔在论述时间性与历史性时指出,“并非这样或那样有一条现成的‘生命’轨道和路程(Streckung),而此在则只是靠了诸多阶段的瞬间现实才把它充满;而是:此在的本已存在先就把自己组建为途程(Erstreckung),而它便是以这种方式伸展自己(sick erstrecken)的。在此在的存在中已经有着与出生和死亡相关的”‘之间’。”7

主人公托尼是一位时间长河的潜隐者和追溯者,他的叙事是不可靠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自我,到最后达到了重塑自我的升华:从开始佯装温和柔弱受害者到后来接受过去、审视自我的忏悔者。这部小说就是一位时间长河幸存者的一部宏伟的忏悔之书。

注释:

1.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M].郭国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毛卫强.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2(6):119-126.

3.M. Holmes, Fredrick. Divided Narratives, Unreliable Narrators, and The Sense of Ending: Julian Barnes, Frank Kermode, and Ford Madox Ford. Paper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dwardsville 51.1(Winter 2015):27-50,100.

4.Wachtel, Eleanor. “Julian Barnes Interview.” Writers and Company with Eleanor Wachtel. CBC,20 Nov. 2011. Web. 12 Sept. 2012

5.刘成科.虚妄与觉醒——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自我解构,2014(188):231-312.

6.Kermode, Frank. “Novels: Recognition and Deception.”Critical Inquiry 1.1(1974):103-121.

7.[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24页,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猜你喜欢

爱神巴恩斯德里
心似彩云归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路过爱神的喷泉广场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西班牙 马术周
江湖留名
爱神丘比特
完全不娱乐
无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