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层文化工作中的“有为”和“有不为”

2018-07-13甘肃省成县文化馆742500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泥塑书画工作者

(甘肃省成县文化馆742500)

古人云:“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一直以来“为”和“不为”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感受乡镇基层文化工作的个中滋味,以下是我对身边基层文化宣传工作中“有为”与“有不为”的一些粗浅思考。

首先说“有为”。有为,按道家哲学解释,就是指有作为,或有所期待。说通俗点:“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有为的根源在于人,所以说人做为基础要素,是推动“有为”的根本动力。基层文化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基层文化工作者作为文化的载体,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群众感知和消费,于潜移默化中满足和拓展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内涵,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质朴而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热爱文化的人,甚至影响周围一大片人,起积极带头作用,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就很浓郁了,这就是最简单也最有质量的“有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县黄陈镇有一位文化专干,这位同志能歌善舞,因此经常组织村民排演节目,举办卡拉OK比赛,潜移默化中,当地的文艺氛围越来越浓,不断涌现出一批文艺尖子。周边村子里唱小曲的,拉二胡的,唱秦腔的,农闲的时候,小院子里经常有悦耳的声音传出来,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一片喝彩声。有一次下乡,我无意经过该镇,随处可见场院里群众们的自发演出活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5·12”地震之后,国家财政帮扶建设的新农村使得受灾地区的老百姓住得集中了,生活条件也好了,群众们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而来的文艺辅导,如春风化雨,有了可以滋长的肥沃土地。在去年的全县文艺调演中该乡镇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提及“有为”,还有一个小例子:在我县的红川镇有位很有书画功底的文化站长,八十年代初他参加过全国农民画培训班,之后笔耕不辍,经过多年研习,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推陈出新,并且发展了许多热爱艺术的乡亲,还经常辅导孩子们学习书画。他经常到各村辅导,组织各村书画展览,乡镇干部书画展览,请县上搞专业的老师讲课,培养出了一批热爱书画的年轻力量。他在该乡镇工作了二十多年,发掘培养的年轻人中,考上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就有十几个。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小孩子们学画的兴趣也很浓,家长都争先恐后地让自己的孩子上绘画辅导班,文艺从孩子们抓起。去年,该镇被甘肃省文化馆命名为文化之乡。

在我县的抛沙镇有这样一个文化专干,他的爷爷奶奶都擅长泥塑工艺,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热爱泥塑艺术,捏什么像什么,长大考上师范学校,又受过正统的科班教育,现在的泥塑作品惟妙惟肖,还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抛沙镇泥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好多村庄都有专门做泥塑的艺人,一到逢年过节、庙会庆典都会有很多泥塑艺人摆摊设点,现场展演销售,热闹非常。有作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不胜枚举,他们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是这样的大批行业带头人的有为,带动了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创业创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再说“有不为”,每个人都要遵循做人的原则,不能为的事情不做。我们从小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一定要把集体利益和良善美好的德行放在首位。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首先自己要做好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其次要分清哪些文化现象是需要摒弃的。传播邪教的,迷信的,诱导人们误入歧途的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排斥和斗争。举一个我们身边最简单的例子:人们都在玩手机微信,微信上经常有一些求转发,求扩散的短信,有的蛊惑人们的视听,引起社会恐慌,危害正常的生活秩序。做到不道听途说,传谣信谣,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还有一种情况,有不为,就是有了位置,有了机会,却在自己的岗位上碌碌无为,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时间长了,这样的人就变得若有若无,其自身的价值就无足轻重了。当前,我省正处在着力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大力建设文化集市和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刻,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充分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深刻内涵,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做有为的人,不断学习,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不断吸取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才能为基层文化宣传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泥塑书画工作者
多彩泥塑
泥塑师
关爱工作者之歌
民间美术——泥塑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小小书画廓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