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傣剧传承保护研究

2018-07-13徐楠

炎黄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困境对策

徐楠

摘 要:本文对德宏傣剧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传承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德宏傣剧传承保护的困境,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宏傣剧;传承保护;困境;对策

德宏州傣剧团成立于1960年,1985年,经州人民政府批准,从州歌舞团分离出来,成立德宏州傣剧团,隶属州文化局管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2年5月,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傣剧团变更为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从最近几年傣剧团的发展状况来看,还是可喜可贺的。2013年4月泼水节期间,历时四年的《傣剧教材》编撰工作最终完成并出版;每年10-12月份,1-3月份都会是德宏傣剧团最忙碌的时刻,此段时间要下乡送戏,每年的演出任务最少80场,多则达上百场;每到节日庆典时都会送上艺术精品剧目,以示欢乐;除此之外,傣剧团还出国进行文化汇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活动对于傣剧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个成果累累的剧团,德宏傣剧的传承是怎样的呢?它遇到了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 德宏傣剧及传承情况

1.1德宏傣剧基本情况

傣剧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传的地区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德宏地区(包括缅甸掸邦)的傣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德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出现了“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和“十二马”等傣剧艺术唱法;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傣剧团变更为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

1.2德宏傣剧传承情况

1.2.1傣剧传承点

剧田野调查材料所得,目前傣剧德宏传承点主要在五个地方,大致如下:

盈江传承点:新城、旧城、支那、芒允

芒市传承点:拉院、弄么、芒满、遮放

陇川传承点:弄沙、弄秀、拉勐

梁河传承点:丙费、罗岗、芒环

瑞丽传承点:顿哄喊

由以上数据可知,傣剧传承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傣族人们的聚集地和傣剧发源地,没有超出傣剧主要流传区,盈江是傣剧诞生地,传承点设置多少也是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

1.2.2傣剧传承人

国家级:

刀保顺,男,傣族,02—0646,1937.04,傣剧,传统戏剧

刀保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傣剧的编创和演出。10岁以后出家在本寨培龙寺,拜高僧龙福(傣语为召弄)和任法(傣语为召几)大师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傣剧的编创、演出、唱腔、服装、化妆、道具等技艺,熟练掌握了演唱、演奏技巧,并长期坚持致力于傣剧的整理、翻译、研究和普及工作。1962年改编加工了傣族民间优秀传统剧目《千瓣莲花》第三场,并参加了云南省第一届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此剧于1984年被收入《云南民族戏剧剧目汇编》一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收集傣剧剧本120多(部)本,翻译剧本310多本,并长期坚持在旧城镇教唱傣剧,主要剧目有:《朗退罕》、《千瓣莲花》、《娥并与桑洛》、《海罕》、《蜘蛛姑娘》,并将《十二龙女》改编为歌舞剧,是德宏州傣族群众公认的傣剧传承人和研究者,对傣剧传承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

金星明,男,傣族,03—1072,1944.11.24,傣剧,传统戏剧

金新民(后改名为金星明),1944年11月出生在德宏芒市,家中共有5兄妹,排行老大。受爷爷的影响和关爱,8岁那年,他被爷爷送到菩提寺静修法师处学习傣文化。1959年,父亲让他随亲戚到缅甸学习缅文,1960年,从缅甸回到芒市参加中学入学考试并以较好的成绩被录取。在中学读了一个学期,适逢潞西县傣剧团成立招收演员,经人介绍,喜欢傣剧表演的他便去了傣剧团,那年他16岁。

省级:

万小散,女,傣族,1964年出生,傣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金保,男,傣族,1961年出生,傣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 傣剧传承保护的困境

一是傣剧人才缺乏。随着傣剧团演出任务的增多,剧团演员数量的减少,创作人才的匮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并且受汉族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多傣族青年能写、能识傣文的很少,傣剧团招聘不到傣剧表演的好苗子,傣剧的传承面临着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困境。

二是缺乏经费。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工作经费不足三个方面,艺术创作方面:傣剧团承担着傣剧的传承保护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因傣剧的非遗保护由州文化馆负责实施,中心得不到相关经费,并且没有艺术创作、送戏下乡专项业务经费,致使傣剧艺术生产严重滞后,演出场次有限,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自1990年至1995年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培养了一批专业傣剧演员后,至今已过22年未进行专业培养,导致傣剧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没有本土高级职称的编剧、导演、编导、舞美设计(含服装设计、道具设计、背景设计)等,导致傣剧团创新能力严重滞后。并且受汉族文化的冲击,现在很多傣族青年能写、能识傣文的很少,傣剧团招聘不到傣剧表演的好苗子,傣剧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傣剧非遗保护方面:为传承保护优秀传统剧目,傣剧团预计录制12部传统傣剧剧目,作为公益文化产品,免费发放到基层,目前只完成了2部剧目,由于非遗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尚有10部剧目无法录制,致使傣族群众想看傣剧而无法看到。

三是单位体制改革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相关规定,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被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工资除财政拨款60%外,余下40%需剧团自行解决。德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生活还算不上富裕,他们有強烈的看戏需求却鲜有购买的能力,送戏与买戏形成不了等价交换,因此傣剧团为群众提供的只能是纯公益性文化产品,仅靠送戏下乡来支付职工40%的工资无法实现。傣剧团长期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既无资产,也无演出场所,无条件开展文化产品的生产,仅靠财政拨付的60%的工资,傣剧团不仅无法开展各项产业,队伍也无法生存。

四是编制少,难完成大型剧目的打造。目前傣剧团核有编制56个,在编52人,临时合同工3人,按照中心内设7个机构的人员设定,理想编制为80个编制,需增加24个编(可设为临时合同编)。中心打造的大型傣剧《南西拉》、《刀安仁》等剧目都向州歌舞团借调演职人员,在完成剧目的参赛后,对于后续的演出由于演员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为剧目的演出带来了困难。

五是延迟退休问题。作为艺术院团来说,是吃青春饭的艺术院团,傣剧同样也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将导致艺术院团老的退不了,新人进不了的局面,大大制约着文艺院团新陈代谢的功能。

六是傣剧观众的单一性。由于语言的原因和戏曲本身的传播局限,傣剧的观众源极其单一,能听懂傣剧的只有年稍微长点的中老年傣族群众,文化传播面不宽。

七是观众单一。由于傣剧语言的原因和戏曲本身的传播局限,傣剧的观众源极其单一,多为傣族群众。但傣剧在缅甸掸邦(傣族为主体民族,约有四百万人)更有着广阔的市场,中心多次到缅甸木姐、南坎演出,观众少则逾万,多时竟达三四万人,看戏场面之宏大,观众情绪之高涨,让国内观众无法想象。傣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对弘扬傣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实施文化惠民,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对加快德宏文化“桥头堡”建设、促进中缅两国胞波情谊,加快德宏文化强州建设起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八是市场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作为德宏州傣民族文化之根的傣剧同样遭遇着京剧同样的命运,长期被边缘化,没市场。傣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既要保留傣剧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质,用傣文创作,用傣语说唱,但又无法市场化运作,并且由于中心承担着州级政治性和指令性演出、傣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群众文化辅导等工作,接待任务繁重,公益性演出任务频繁,商业性演出时间难以分配,对外演出场次较少。

3 傣剧传承保护的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多渠道、多方位的培养傣戏人才,2011年以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采用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把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创作能力、表演才能的中心演员送出去培养。涌现出了“孔雀公主”万小散、云南省表演艺术家们从高,国家一级编剧杨树忠,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平英等一批优秀人才,傣剧新人的不断脱颖而出,为傣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采用以老带新的师承形式传承傣剧表演技艺,2011年至2015年,中心采用老演员教授新学员表演技能的方式培养50余名新一代傣剧传承者。

二是加强傣剧理论研究。历时四年,于2014年编写完成了四十二万字的融傣剧理论研究和示范教学为一体的、图文并茂的《傣剧教程》,让傣剧表演有本可依,有剧可循,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示范的先河。

三是加强对基层业余傣剧团(队)的培养。中心利用送戏下乡的机会,到基层村寨演出傣剧、培养业余傣剧团,让更多的群众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忘记本民族文化,也是传承保护傣剧的有力手段。2011年来,举办了三批全州农村业余文艺傣剧培训班,培训人数265人、辅导农村业余文艺队18支并编排了30个小戏。

四是抢救传统剧目,整理出版《优秀傣剧剧目选》。将《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朗推罕》、《海罕》、《竹楼情深》、《阿鸾相勐》、《十二个王妃的眼睛》、《冒弓相》、《线秀》、《召麻贺》、《南西拉》、《刀安仁》12个经典傣剧剧目集结成册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联合出版。

五是积极利用濒危剧种保护经费传承保护傣剧。出版傣文版《傣剧小戏小品集》,该书共收入中心近年创作的傣剧小戏《重葬之后》、《买牛》、《准运单》、《种金记》、《骂贼》、《风雨过后天更蓝》6部小戏及《担保》、《取经》、《母与子》、《父与子》、《送别》、《情结》、《一路走好》、《搬家》、《改行》等10部小品;录制傣剧光碟《孔雀的翎羽》,《孔雀的翎羽》将收入大型傣剧《刀安仁》第一场《铁壁抗英》;大型傣剧《南西拉》第四场《思念》、第七场《火炼》及小戏《重葬之后》、《买牛》、《准运单》、《种金记》、《骂贼》5部小戏及《母与子》、《父与子》、《取经》、《送别》等6部小戏的录像。

六是始终以传承保护傣剧为红线,充分发掘傣民族璀璨文化。坚持傣语创作、说唱,是传承、保护傣剧的底线,也是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一贯坚持的原则。傣剧剧目创作大多取材于具有人类学、民俗学价值的叙事长诗、神话故事,这些题材反映着傣民族最为原始也最为本真的自然觀、宗教观、人生观、世界观,傣剧承载着德宏传统文化的精神,守住并发展这种精神成了当前刻不容缓的使命。不管是传统剧目,或近些年创作上演的剧目,无不在发掘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型傣剧《刀安仁》将盈江干崖第二十四任土司刀安仁波澜壮阔的一生搬上舞台,并将德宏傣民族自然崇拜的“祭谷神”表现得何其朴素真实。积极组织中心戏骨到傣族村寨向傣族文化传承人学习一些古老的傣剧唱打坐法,并传授给所有演员,让一些即将失传的傣剧唱法得以保护传承。

4 结语

虽然傣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如果不把傣剧团归结为事业性单位,而是让他面向市场,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傣剧剧本的创作,那样会更有利于傣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宏州文化馆相关人员提供.2017年8月9日.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http://www.ihchina.cn/[EB/OL].

[3]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承人,省级传承人.http://www.ynich.cn/[EB/OL].2017年6月1日.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困境对策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