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GAR2型主动防护网在崩塌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018-07-13朱冬金鹏
朱冬 金鹏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横山崩塌为例,基于崩塌的成因、破坏模式以及边坡地质环境要求,提出采取全粘结型锚杆+GAR2型主动防护网为治理手段。同时总结了GAR2型主动防护网的适用条件,为今后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工程借鉴。
关键词:崩塌;GAR2型主动防护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 工程概况
崩塌所在边坡位于兰溪横山风景区南侧(属于景区主干道),为上世纪60年代采石、修路切坡形成,对坡下公路上过往的人员车辆构成潜在威胁。
2 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勘查区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相对高差110米,区内植被发育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钱塘江水系。滑坡勘查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和白垩系上统金华组(K2j)粉砂細砂岩、粉砂质泥岩、砂砾岩,地层产状为0-45°∠10-25°。
3 崩塌地质灾害体特征
3.1崩塌地质灾害形态特征
崩塌所在边坡长20-656m不等,高3-17m,坡度70-80°,坡向与自然斜坡的坡向大部分基本一致。边坡岩性主要为粉砂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或粉砂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局部见含砾砂岩夹层。地层倾向以北北东为主,与边坡及山体自然斜坡坡向相反或小角度斜交,倾角多小于20°。野外调查在(2)号边坡发现3处小崩塌(编号BT1-BT3),并根据边坡危岩险石分布的密集程度在(2)号、(5)号、(12)号、(14)号边坡上分别划定8个危岩区,单个危岩区面积数十平米,危岩区以外的边坡均有断续或零星局部的危岩分布。
3.2滑坡引发与影响因素
(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勘查区边坡岩性以软硬相间的粉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并易产生张性裂隙,其中一组顺坡向节理与其余与其余节理相互切割,产生危岩体。(2)自然因素:边坡裸露岩体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冻融、地表水冲刷,地下水渗流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岩体结构的完整性,尤其是地下水的作用降低了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3)人类工程活动:早期坡体上不合理、无序采石和切坡修路改变了原始坡体形态和应力平衡状态。
3.3滑坡危害程度评价
横山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对坡脚过往车辆、行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4 设计方案
滑坡体前缘设置抗滑桩支挡,桩间设置钢筋砼挡土墙,桩顶连续梁连接;不稳定边坡采用C25钢筋砼挡墙支挡;并设置综合截、排水系统。
4.1除险、坡面清理
依据调查报告,人工清除崩塌堆积体53m3。人工清除危岩体,总计490m3。人工清除16段调查边坡(26250m2,含拟挂网段)的零星危岩、浮石(具体由勘查人员、施工队进行现场确定)以及拟挂网段边坡(11850m2)的树木等杂物。
4.2主动防护网
防治对象主要以2号、5号(局部)、6号(局部)、7号、8号边坡为主。(1)坡体采用全长砂浆粘结钢丝绳锚杆(2φ16@4.5m,L=4.5m,孔径75,入射角25~30°)及钢筋锚杆(φ25@4.5m,L=6m、9m、12m不等,孔径110,入射角25~30°)进行加固,间排距均为4.5m;(2)坡面用SNS柔性主动钢丝绳网进行防护(D0/08/300/4×4钢丝绳网护坡,内层衬S0/2.2/50/2.4m×9.2m钢丝格栅网,纵(横)向支撑绳用φ16镀锌钢丝绳)。防护面积初步定为11650m2;
4.3被动防护网:
主要防治防治对象以5号(局部)、6号(局部)、12号、14号、15号边坡为主设置三段(CD段斜长120m,EF段斜长230m,GH段斜长140m)4m高柔性被动防护网防护落石、滚石。
5 抗滑桩的适 用性条件
根据边坡基本特征,边坡较高,受风化影响,崩塌断断续续发生。考虑生态环境美观,采用主动防护网进行坡面防护;针对大块危岩采用全粘结型长锚杆进行坡体加固。
6 结论
(1)崩塌的设计方案应考虑其破坏模式及场地的实际情况,GAR2型主动防护网技术表面危岩防护效果较好,治理后有利于绿化,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
(2)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GAR2型主动防护网适用性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类似地质灾害的处置提供了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 《铁路沿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TB/T3089—2004;
作者简介:
朱冬(1984— ),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地质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