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科幻小说研究脉络分析

2018-07-13王文林

炎黄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综述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科幻小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文学评论家与文学专业的硕博士生将视角逐渐转移到这一文学类型。本文列举了近年来硕博士论文对于科幻小说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出研究论文多以中西方“科幻小说”的界定、西方科幻小说的缘起、科幻小说价值等方面阐释。

关键词:科幻小说;中西方科幻小说;综述

本文通过CNKI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宽泛概念的“科幻小说”资料的搜索,张娇娇的硕论《科学小说未来性探讨——以美国不同阶段四位科幻小说作家作品为个案》通过文本细读法与归纳总结法将未来性引入宏观的科幻小说研究中,纵观美国科幻小说发展历程,解析未来性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陈丹的硕论《“未来”如何考古:詹姆斯论科幻小说与未来阐释学》则通过科幻小说、乌托邦与外来阐释学三者之关联,讨论乌托邦文类、乌托邦文本以及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等,结合对其科幻小说研究范式、问题域和功能属性的转型问题的研究,扩展科幻文学批评的创新路径与理论视野。刘阳则用比较文学的视野书写了《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以世界视阈分析中西方科幻小说中的“现代性”之异同,指出中国科幻“现代性”具有复杂性与曲折性的特点。鸥翔英的博论《西方当代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研究》将研究对象聚焦到西方科幻文坛50—60年代初的“女权乌托邦文学”,突出女权主义写作对经典乌托邦传统的突破,并探究其主题与各种文类实验。杨海玉则以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在硕论《凡尔纳科幻小说空间建构研究》中从叙事空间入手,将文本中表现的多种空间形式划分为真实空间与虚构空间,并创意性的将它们分为几类,真实空间包括海洋空间、大陆空间、低空空间;虚构空间包括地心空间、宇宙空间、机器空间、乌托邦空间。另一硕论同样是以叙事研究为着眼点,马秀东撰写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叙事研究》从叙事技巧入手,强调阿西莫夫对于悬念手法的灵活使用,分析其语言风格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阐释其科学乐观主义精神与宏大主题。袁培莉则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并在硕论《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代表作品的东方主题分析》中将刘氏文本中所体现出的东方主题分为三个层面进行概括,第一是东方民俗文化主题,第二是东方语言文学主题,第三是东方文化价值观主题,阐释刘氏科幻小说的文化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劲帆撰写的《论威廉 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科幻文学创作》,其针对“赛博朋克”这一科幻文学子类对吉布森作品进行分析,在共时研究中比较与同时期其他“赛博朋克”作家的文学特色,歷时性研究比较则将吉布森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与阿西莫夫老一辈的作家进行比较,分析其主题、及折射出的文化与时代的特点。根据上述整理得出,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因其具有世界视阈,多将作家作品放置于宏观的研究背景中,侧重于以叙事学研究、女性研究、乌托邦及反乌托邦主题研究、以及伦理研究、生态思想研究等为切入点,对西方科幻小说进行阐释。

因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舶来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发酵了近百年之久,其自身所具备的西方因素与新生的东方因素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本文重点收集“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硕博士生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研究书写。窦芳芳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建构》一文针对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做出总结梳理,主要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在第四部分探讨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叙事策略,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意象等角度展开。杨皖玲的《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叙事策略》是对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策略整体把握,并与经典文学做对比,反思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学意义与其中所体现的“现代性”,探讨科幻小说经典化的问题。王大垚在《橘生淮北——新时期科幻文学本土化研究》中从本土化的角度审视科幻小说在中国百年发展的历程,分析新时期所创造出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科幻文学。王玮玮的硕论切入点十分独特,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受众心理解读》中分析了科幻作家及受众、出版阵地、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李晓的硕论《论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观》中主要探讨了“科技观”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中的转变。本文笔者认为论文所说“科技观”等同于“现代性”,文本中所阐释的“科技观”在中国土壤的发展过程中,是由社会现代性向审美现代性不断进阶的过程,反思了科技至上对于人类的干扰,体现出人文关怀。《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意识——以银河奖获奖作品为例》则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奖项作家群体,有针对性的采用了柯林伍德关于历史与历史学的定义作为判断科幻小说历史事件意识的标准,分析中国科幻两种表现方式:想象未来和重建历史。还有的硕博论文将视点置于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探讨中国科学小说的发展起源。杨效斌的《清末民初科幻小说新论》将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还原到其自身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在西方话语、传统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的三维坐标中探究其特点。肖雯的《晚清科幻小说现代性研究》聚焦于1900-1911年期间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文本,从叙事学角度出发,论述其叙述语言、模式、结构、人物造型和环境烘托,阐释科幻小说中的“现代性”之流变。针对于中国科幻作家个体单独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笔者统计得出以刘慈欣、韩松为主。叶凌宇《以科学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论刘慈欣对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建构》则从文本的艺术性出发,分析其美学与叙事风格、情感基调,及其小说具有现实与想象的双线条的叙事手法,以超现实的手法展现科幻真实感与浪漫主义手法展现科幻美感。任梦莹在《技术漫游中的异乡者——刘慈欣科幻文学中的文化乡愁》提出在文本之中技术美学下的家园意识,使刘氏作品呈现一种宏大的宇宙尺度背景下的文化乡愁,建构属于中国科幻的发生权利。李云则是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探讨克拉克与刘慈欣的文学关联。

参考文献

[1] 杨海玉.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2] 马秀东.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

[3] 徐璐.科幻,社会文化的另类寓言——以<西班牙乞丐>为例[D].集美大学,2013.

[4] 李景.多丽丝 莱辛科幻小说的生态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5] 袁培莉.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代表作品的东方主题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文林(1993- ),女,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文体研究。

猜你喜欢

综述
智能汽车横纵向运动控制方法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研究综述
汽车进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