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情况
2018-07-13匡芳
匡芳
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根本。如何建立和培养一支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本文分析了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情况
从《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以下简称《年报》)得知:2017年湖南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70所,全日制在校学生51.83万,教职员工总数38111人,其中专任教师24199人,占63.49%,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为64.97%。《年报》明确指出:湖南的高职教育为湖南经济发展转方式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这样的实效,离不开湖南省多年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不懈努力,下面就从建设情况与成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的通知》(湘教发〔2011〕43号),该《通知》要求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提高,至2020年,“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基本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建设项目评审表》中具体详细地列出了湖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考核细目,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教师是否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除了湖南省政府之外,湖南省常德市于2005年4月印发了《常德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试行)》,该文件对“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标准、内容、方法、条件、程序等很多内容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
二、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目前,湖南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借鉴其他省份“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相关经验,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855个;“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与2014年相比上升了4.91%。
(一)“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初步落实
教师的资格认定是对从业者职业能力的肯定,是教师职业专业性的重要表现,体现职业发展达到的社会程度,也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双师型”教师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各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本质要求,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将从制度上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1.明确了“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从知识、能力、品行等有关方面对从事教育教學的专任教师进行的规定,是教师进入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通过的一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这也催生了各省出台属于自己的一套认定标准。湖南省在这项工作开展较早,已形成较为细化的三种类型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即行政标准、校本标准和学者标准。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坚持实践性、差异性、动态性原则。
2.建立了“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机制
湖南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机制,探讨了认定机制是对谁认定、如何认定、认定结果鉴定等一些列问题。首先,教师本人申报;其次,初步审查高职院校的教师申报资格;最后,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认定专家委员会进行考核,公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结果,并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认定级别证书。整个“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过程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在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时,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并不仅依靠申请教师的书面材料开展认定,还会随机挑选申请教师进行现场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考察出符合标准的“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初步形成
湖南省针对“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现存问题,从职后培养的目标追求、对象选择和激励措施三个方面构建了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制度,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
1.确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是集理论科研、专业技能、一线经验于一体,逐渐从单一的角色走向开放、复合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表现为:首先,获得教师结构的优化,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通过教师职后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均得以提高和平衡,提高“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所有教师中的数量比例。其次,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操作和科研能力。职业教育教师积极投入到职后培养行列中来,从中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行业发展动态,把掌握的先进方法运动到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思考、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促进自身实践经验的丰富与提升。最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通过多种多样的职后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攀升,从而最终使学生获益,为社会培养了符合条件的合格人才。
2.完善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象选择
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来源广泛,很多一线工程师、技师、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在湖南省现有的职业教师队伍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湖南省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职后培养时,拓宽了培养主体,从两方面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水平。一方面,继续抓紧对本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把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纳入培养培训队伍中来。这样即稳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又确保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3.强化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
“双师型”教师既承担教学工作,又需要到企业挂职,进行实践锻炼,再给其增加培养工作,只能让教师叫苦不停。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缓解教师的抱怨情绪,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需落实教师职后培养激励措施主要是在时间、政策和资金三方面进行的。在时间上,参与职后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量可适当减轻,或者可以将参与培养的课时数进行折合然后计入教师的工作总量之中。在政策上,为了鼓励“双师型”教师积极参加到职后培养中去,在职称评定、岗位任聘中将是否参与过培养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一部分,让“双师型”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培养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同时,在某些荣誉、奖项的申请中,也给参与过职后培养的教师一定的倾斜。在资金上,对参与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后,在教学津贴、岗位津贴和奖金发放上适当照顾,让“双师型”教师产生参与培养的奔头,增加其参加职后培养的兴趣。同时,在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培养时,他们工资中的一半可按照企业的待遇予以发放,这样一来,便提高教师到企业接受培养的积极性。
(三)“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初步建立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管理与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又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来,湖南省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也得以形成,通过评价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1.初步形成“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
近些年来,湖南省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从评价功能、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原则。如,要求评价遵循真实、客观和透明的原则;转变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功能;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收集评价数据;运用评价反馈有效促进改进等。
2.初步確立“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内容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考核,大多借鉴一般高等院校教师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失去了“双师型”教师的特色,也使得评价内容存在一定的偏颇。“双师型”教师自身的特点,要求既能在院校开展教学工作,又能深入一线,掌握生产现场的工艺及技能。湖南省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使得教师队伍富有动态性和来源的广泛性,湖南省初步确立了“双师型”教师考核的评价内容,即将教师在高职院校内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在工厂和企业的操作技能、对行业标准的掌握等纳入评价的内容。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友节.“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9(26):19-21.
[2]熊丽华,王仁成.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建立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