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2018-07-13吕艳艳
吕艳艳
摘 要:面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高,自我约束力不足的高中学生群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就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仔细揣摩教材,在理解中使用,依据地理学科思想主线,整合教材,整体教学。其次,认真研读教材后,在使用中超越,创新教学,具体说来,就是要先“入教材”,研究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有效处理教材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最后,针对学校实际,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教学。
案例分析:在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时,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 设计巧妙的教学导入方式
导入是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扣准学生心弦,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促进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怎样导入新课,我认为应该是:原则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巧”,方法上求“活”,语言上求“精”。常用的导入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的导入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下子引到课本中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2、设疑导入,启迪思维。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3、诗词导入,创设意境。我国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歌、赋,其中不乏许多描写山川风情,揭示自然地理规律的佳句,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诗词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4、故事导入,引人入胜。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一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5、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利用地理学科的这一优势,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导入新课。好的教学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明确上课的重点,不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导入上。
案例分析:在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荒漠化的防治”进行学习时,我以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为基础,对新课的导入方式进行设计。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开始寻找答案。这种带有探究性的教学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 对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
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2、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4、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案例分析: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的“荒漠化的防治”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水土流失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是什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是不同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2)我国西北地区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培养合作探究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能力;明确荒漠化的形成原因)(3)我国西北地区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4 增强课堂留白意识
课堂留白就是在课堂开始之初、课堂中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和完善。 巧妙留白,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课堂教学将会张弛有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留有余地倡导自主体验、引而不发提高思维发散、秘而不宣促进智慧生成。
案例分析: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荒漠化的防治”时,我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对造成荒漠化因素进行总结,接着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感悟,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
5 实施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充满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活动形式,而非复制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行为。把对话教学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活力;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各种情境,是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话可以实现平等的交流沟通,进而学生和学生甚至是老师与学生可以自由辩论,实现思维的交流碰撞;通过对话,学生与老师可以互相评价,交换想法,再次体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设计的对话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2)对话内容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宜,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学生成绩以及学生的地理素质才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