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解读
2018-07-13吴文滋
吴文滋
【摘要】本文以2017年12月重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季浏教授提出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概念,根据课程的三个关键要点中的运动技能所提出的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探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运动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运动技能;关键要点;结构化
一、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研讨”于重庆西南大学召开,大会上季浏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概念,并在教学展示环节安排了13场关于其模式下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体能素质等项目的体育课例展示。在认真研读了季浏教授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及其案例后,在现体育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本人对季浏教授提出的理念和目的十分认可,且对现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那么,何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呢?
季浏教授说到,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提出:要建设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建立核心素养体系,在季浏教授的凝练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体能,健康行为主要包括锻炼习惯,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传统体育课堂的五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课堂教学形态,分别是“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单个技术课”,这些课堂形态让学生产生了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基于其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下,为解决学生体质下降和上述五种形态课堂问题,季浏教授团队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概念(表一):
其中运动密度75%是为了强调体育教师的“精讲多练”原则,避免教师讲课时间过长;运动强度140-160次/分,是季浏教授团队50多所实验学校经过实验得出的,优点是容易达到,安全事故少,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在课程时间安排中,季浏教授就提出了10分钟体能练习的概念,这是为了解决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体能练习要注意形式多样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并要注意“补偿性”体能练习,即如本节课重点是上肢练习,体能练习应多练习下肢,其中,在此课程模式设计上,季浏教授提出三个关键要点,分别是: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要点中,就侧重提到了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提出背景
在第一点中讲到五种各形态的体育课,其中有一种为“单个技术课”其形式就是将一项运动的单个技术分隔进行体育教学的学习,例如:这节课是学习脚内侧传球,那么就连续两到三节课学习,但可能下一节就是上跳绳,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技术分离,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教师在学完单个技术后,让其融入整体的活动中去,但也是少数,而且不是一个连贯整体的运动项目教学计划学习,这就造成了有些教学学者提出一个观念:学生上了十二年的体育课,却不会一项完整的体育运动,这是对体育教师的讽刺,是对体育教学课堂提出的控诉。在接触一些国外的训练时,教练员都基本提出先游戏,再学习,有比赛的训练模式,其实这也是符合运动技能规律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有这项运动的概念及让学生喜欢上这项运动,让学生有了体验,才去开展相关的技术练习,学生无意识无体验的基础上学习单个技术的练习,就容易造成学习过程枯燥、单调、无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生气氛。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前,可以设置时间让学生去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分组二打二、三打三等小比赛或开展相关篮球项目的比赛游戏,不管他们技术和游戏结果如何,先让学生产生对其运动的乐趣和体验之后,在学生想提高技术或好玩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设计相关结构化的技术学习,结合游戏和比赛,设计一个10课时或者15课时的单元学习,经结构性的学习相信学生的技术和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基于“单一技术课”的教学形态,现体育教学无连贯性课堂、结构性的教学单元设计,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就提出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这个一概念。
三、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概念及要点
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即在教学设计时,在学习一项体育项目的单元设计中,要连贯地将学习技术设计10到15个课时,教案设计时并应不单学习单一技术,应一个运动完整地结合上课。例如:在让学生学习足球这项运动时,应不单单一节课教脚内侧传球,下一节课教脚外侧运球,应该在一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一节课应有比赛、应有传球、运球、射门等结合成一个完成的教学,当然,这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教学,而且要适当地降低难度和简化规则,这样,学生就可以先体验什么叫足球运动,对足球这项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概念,让学生有了兴趣和乐趣之后,再在后面的单元教学中,结合游戏,侧重地开展单个技术的提高教学任务,在融入到比赛,这样学生踢起来了,在踢的过程中运动技术就会慢慢地提高。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案例中,就有由季浏教授实验学校的龚燕凌老师一节水平三(六年级)足球运动第5次课的设计,而这第5次课就是一个体育项目单元学习中的第5次课。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龚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为:主要目标是将运、传、接、射技术片段融入比赛,在比赛中学习简单的2V2,3V3競赛规则,并在培养学生进攻、防守、团队意识基础上促进学生速度、力量、耐力发展。教学内容分析:准备部分为专项热身,基本部分为“影子追逐”游戏到课程联赛环节,再到体能挑战,结束部分为音乐与拉伸结合。在整个教学设计上,龚老师的课程有比赛、有游戏、有技术片段的练习,同时有补偿性的上肢体能练习,相信在一个10单元或15单元的教学中,学生的足球意识、规则、理解、技术、体能会比一般的教学更有综合性的提升。
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强调三点要素。第一点为单元教学,在开展其运动项目学习中,不应穿插、单一地开展、应连贯及结构化,在整个学习,应以单元为单位,让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会或初步掌握一项运动;第二点为活动情景,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学生活动情景,在活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活动情景中强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乐中学、学中乐”;第三点为比赛情景,在季浏教授凝练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其关键要点三的运动能力中有一项学会运用技能要素,其强调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而不是“掌握”,这一概念的转变让我们教师的教学更完全地以学生为中心而去思考设计,真正地将学生的中心地位提升至更高的高度,掌握而不会运用也是等于无实质意义的学习,运动的魅力在于比赛,因此,在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中,强调比赛情景,在课程中设计比赛环节,让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融入到比赛中,使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有用武之地,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运动技能运用的乐趣,这有助于学生整一个单元学习的氛围。
四、实际教学的相似应用和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模式的推广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也曾使用活动情景、比赛情景和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融入课堂,而使学生的课堂氛围和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因学校教师人手和课程的安排,我只负责上我校二2班每周的一节体育课,其他体育课由另一位体育教师负责。在此背景下,本人就将个人的构思有意识地在一个班开展一个学期为单元的篮球运动项目学习,他们班一个学期减去体质测试的练习时间,大概约15个课时,与季浏教授提出的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单元学习的时间要求差不多。但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框架不同,本人是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进行探讨,但同样的是,在小组教学模式下,我一样使用活动情景和比赛情景,在一个学期的完整篮球运动项目授课中,结合小组教学模式的优点,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氛围、技术的确有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因此,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这一观点是值得推广的,其模式也应结合小学六年学习,在单元设计中,结合整个学段的教学,大力推广,使学生真正学会一项体育运动。例如,小学六年,按照水平一、二、三划分,每两年为一个教学单元,三个教学单元共六年组成一个小学专业教学单元,每个班每周都上一节专业课,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六年时间学习一个运动项目,我相信一个小学阶段下来,学生就算不精通,也会掌握和学会运用其基本知识。又或,按照两年为一个教学单元,一二年级教足球、三四年级教篮球、五六年级教排球,每周安排一到兩节课学习,其余体育课上其他内容,这样,学生一个小学阶段下来,最起码能简单学会三种体育运动。再结合学校开展一些相关体育比赛项目,我相信,校园的体育气氛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如这样开展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教学和模式,一定需要学校的支持,在排课和教师安排上作出一定的要求,并且要保持体育教师岗位的稳定和相关专业技术的过关,更需一个热情、积极、乐学的体育团队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包括教研、备课、教学进度的检测、校园比赛安排,体质测试时间安排等等,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学生体育工作是我们的本分工作,也是我们的专业工作,如此项工作是对学生有帮助,对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有利,应大力支持和努力协调实施,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不止应用到一节课、一个单元,更应结合到整个小学阶段和整个校园为范围。
五、结语
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已经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这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影响,但无辜地体育教师背起了这个黑锅,在一些笑话和视频当中,体育教师也成为被调侃的群体。幸运地,我们有季浏教授这样的体育学者一直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而努力探索,其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不是刻板的课堂或者规定的模板,是季浏教授提出的一种思路和课堂改革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本人亦会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推行实施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努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发展,在体育课程中找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季浏.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学)大会主题报告摘登[J].体育教学,2018(1):6-9
[2]董翠香.基于教学研讨课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J].体育教学,2018(1):20-21
[3]龚燕凌.水平三(六年级)足球运动[J].体育教学,2018(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