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研究

2018-07-13姜露露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融合研究生态化

姜露露

摘要:建设生态化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其宗旨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城乡协同互动,建设“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为了能够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生态规划的建设,使其内容和方法更为完善,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生态城市的概况,再从已经成型的项目模式中寻找切入点,来对将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有效融合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将根据徐州淮海生态城的融合规划模式入手,来探究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生态规划;融合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工业化生产的重视以及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下,环境恶化问题也是一直如影随形的不断产生,渐渐地开始影响到了我国总体的生存环境生态水平,于是众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城市生态化的理念,希望能够改善现在的局面。而生态化城市相对于城市各类专项规划,在国家规范和实施主体上都还有许多尚未明确的地方,所以针对其实施过程就需要通过功能性研究规划、概念性规划等,才能保证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融合。

1、生态城市概述

1.1 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背景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研究是具备政策支持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考虑“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八项特点要求:规划起点要定的高、途径多元化、聚集效益好、辐射能力强、个性特 征鲜明、人本气氛浓厚和城镇联动紧密以及做好城乡互补。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融合现状来看,有许多理论和观点尚未成熟,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带有过去固有的思想形式,在很长一点时间都没有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生态化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无论如何,在当下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将其重视起来,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来为未来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的融合做好准备。要做好生态规划建设就应该深刻地反思过去在城市建设中所体现的不足之处,努力的保证在将来进行新的规划的过程中将其进行弥补和重新规划,努力确保生态化建设能够对生态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来促进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实现。

1.2当前“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虽然生态城市的建设在我国的众多重要城市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当中,但是普遍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从实施主体上由于众多的生态学者没有完全考虑到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进行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各自之间所设计的生态规划体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当真正要对其进行落实的时候无法得到一个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还有就是规划工作者自身对过去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没有充分的反思,导致在现有的设计上还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缺陷影响下,生态化的效果也难觉理想;最后就是理论与法律上支持的模糊,让生态规划的进行举步维艰,理论与法律无法与生态规划体系进行配套,使得在各部分进行建设的时候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无法达到有序的进行,降低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效率[3]。

2、我国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规划模式

2017年我国首批46个城市获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和7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这座城市作为了这两个国家生态城市的获批城市,可谓是双丰收,率先加入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建設。徐州市立足“显山露水、为民造绿、让绿于民”的思想,实施“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将采煤塌陷区变废为宝,打造成现代生态湖,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绿色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宜居之城。本文接下来将根据徐州淮海生态城市规划项目的概况特征、低碳规划策略等进行具体分析。

2.1徐州淮海生态城项目概况以及特征

2.1.1项目概况

徐州淮海生态城地区位于徐州主城区西部,距离老城区中心5公里,距离高铁徐州站约15.5公里,规划范围:北至三环北路、西至黄河快速路、南至玉带路、东至三环西路,总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图1)。基地外部南侧为云龙风景名胜区,北侧为泉山经济开发区、铜山片区,以休闲旅游、居住、仓储物流和工业为主要功能,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是城市西部的门户,是城市延续中心和跨越式发展的耦合区,是城市发展的又一推动极。因此,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轮的总体规划中,淮海生态城并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体系中,也就是说在淮海生态城可以进行较为完整的生态规划试点,要求是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一定要将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体现出来,针对现有情况进行合理布局,不能因为过分征用农用地而导致种植土地资源的减少,破坏当前的田园环境。

2.1.2特征

整个33平方公里的淮海生态城现状环境整体较为优越,但后期生态修复与保育亦存在大量工作。北侧故黄河、丁万河,中部桃花源湿地公园、泉润公园及南侧矿区改建湿地公园等有大量南侧的水域面积。卧牛山、徐州乐园、塌陷区环绕云龙湖而居。区域内植被整体较为完好,自然形成山水完美结合的理想幽雅生态环境。由于西部片区多个煤矿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开采后,形成了多个塌陷区,在塌陷范围逐步出现了一些水量涨跌季相变化明显的塌陷湿地,与区内纵横的沟渠形成了边界复杂的水系结构,且存在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在整理土地资源加强建设的同时,加强厂区、矿坑等不利环境的生态修复利用,容易形成样本典范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2.2徐州淮海生态城项目低碳规划策略

2.2.1区域协同策略

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以中心城区的主要作用和淮海生态城的辅助效用来将服务辐射向整个徐州,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合作。关于徐州淮海生态城的发展并不能单单的看这一区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是要和在徐州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将淮海生态城的建设与原先的功能模块实现相互配合,例如一些老城区、徐州新区以及九里山片区等。甚至可以将服务范围进行跨省,为西部相邻的安徽和河南边界继续提供服务,为这些区域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实现区块的规模化。

2.2.2空间发展策略

在空间发展战略上徐州可以将山水分布为主要脉络来进行分区布局,由各个分项目带动整个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因为徐州天然的农业优势,所以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田园城市建设为中心是最为合适的,然后要对区域内的山水资源加以利用,还可以加入一部分重点开发项目资源来进行改造。为整体构造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脉络,帮助接下来进行分区的发展,以重点项目带动周边地区的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2.2.3产业发展策略

将特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提升城市服务等级为最终目标,重点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复合新城的持续进步。首先有关现代服务业中为第一产业进行服务的总部经济、会展、第三方物流以及创意研发等部分要积极努力地进行发展,以此作为基础来打造区域生产力服务中心,发展出更多更为丰富的功能板块分区来促进经济发展[4]。其次就是针对徐州城市内部的一些生态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遗产条件等都可以进行合理利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打造新颖的生态旅游集群,加强地区文化的建设,使得徐州能够有机会借此机会成为具备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示范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开发出更多的产业链,例如旅游地产、养老产业以及健康医疗等伴生产业。最后就是综合上述方式,再从铁路交通和道路交通入手,来拓展电商物流的发展,结合山水景观资源加强复合型商业的发展,持续促生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而淮海生态城从其区位性的特点来看还可以从地区性服务的范围中跳脱出来拓展更为广阔的周边外来市场。

2.2.4道路交通策略

对整体的交通路线进行整合,将交通网络布局进行具体的优化,要求建设出能够让市民出行以慢行为先、低碳出行为主的交通线路网。在这一点上如果想要真正的落实可以从原有的规划路网中,继续增加支路网和调整部分干道的走向,以构建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为目标对整体路网进行完善[6]。另外还需要在平时的社区工作和电视广播中倡导公交优先低碳出行,对公交线路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增加,对区域内的堵车现象要及时的进行防治,以安全慢行为主,保护市民的人身安全和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有序,辅助绿道规划和步行系统,为选择步行的市民提供方便。

2.2.5生态景观策略

徐州市内部的水系走向为南北西,将泉润实地合并桃花源湿地进行联通,还打通了黄河与云龙湖之间的山水廊道,与此同时从水系两侧辐射深入各功能片区的指状绿地,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可根据地势水系的分布来进行设计,将其作为基本建设的骨架,丰富其内容,从美观和实用角度来提升当地的景观质量。还可以由小至大,从社区绿地入手到居住区陆地再到城市绿地,构建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为公民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锻炼和出行环境。 开放空间分析

2.2.6倡导生态技术应用

根据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技术发展状况和徐州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建筑垂直绿化、新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四个主要方面对淮海生态城做出建设引导。

3、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3.1树立城市风尚,建立有特色的个性化生态城市

任何城市进行生态规划方面的改造的时候都需要从城市自身的特点出发,不能盲目的对其他城市的模式进行照搬,例如城市內部山水资源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较为丰富就可以重点进行旅游业的发展;或者部分地区商业经济表现突出且地处沿海,那么针对港口和沿海区域的生态改造就需要重点注意;再者还有部分地区具备有较高的海拔与地势,就需要在原本的生态规划基础上加上环境的考虑,尤其是交通部分,该怎么进行立体三维的交通网络设计就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8]。所以城市风尚需要从城市自身各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寻找,如果想要建立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生态城市就需要脚踏实地的对地区的各部分要素做好收集工作,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指出大的方向之后在进行具体细节的拓展,以此来发掘更多新的可能。

3.2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众所周知,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城市的,而西部地区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但是使用功能较为单一,而且存在部分不可用的沙漠地区,相对来说用地也是比较紧张的[9]。那么针对城市土地该如何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在整个有关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原本城市中可能已经遗留下了先前各种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城市功能分区问题,关于这部分该如何进行改善,尚未投入建设的地区又应该如何进行规划,这都是在生态规划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城市土地必须有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而工业用地会对这两块用地的安全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要进行仔细的划分和审批,不能盲目的由于经济利益问题忽视掉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需要真正落到实处的对生态建设引起重视。

3.3加强对生态功能的划分

由于在不同的功能区对生态功能需求有所不同,单单从水池景观的角度上来说,商业购物区为了整体的美观效果所采用的和小区绿化水池景观有很大不同,在商业购物区所用的水池景观通常还会带有音乐彩光效果,需要较高的维护费,而小区水池景观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绿化要求所建设的基础设施,只需要做到日常的清洁即可。在大型公园内所建设的生态功能景观则是真正的为了能够给周围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而建设的,上述这些地区的景观的生态功能建设都因为所处地区的不同和占地面积的不同而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进行生态功能规划时一定要对细节进行充足的准备和考量,该如何针对已有的生态景观进行改造也是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3.4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随着目前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劣和水资源的减少,各个城市的相关执行机关和政府部门必须引起强烈的重视,在监管方面需要对建设部门以及地产商、施工单位等进行加强审批和审核的条件,将城市生态系统的打造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不是盲目的为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掉实质性的问题。从政府机关开始由上而下的进行指导,再由下向上的反馈,监督部门要对反馈的过程严格的进行检查,达到严格管理和加强建设的双重目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眼光放长远。

3.5加大对全体居民的生态环保观念的宣传

在生态规划上除了要从制度和生态建设工程上进行规划之外,其实更为重要的事针对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强化,不断的在居委会和社區之间举办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居民在生活中能够真正的对环境保护有意识且有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做到将环保配套设施跟上之后要求居民做到一定的生态环保行为和实施奖惩措施,例如垃圾处理设施和分类要求、环保袋的使用,又或者利用和鼓励共享经济来实施除了共享单车以外更多的环保举措,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

3.6积极引用新技术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能源新技术被投入了使用,日益减少的石化不可再生资源让许多人感受到了能源危机,但目前也产生了各种新能源来供应人们的日常需要。但虽然有这样的转变,可是大部分人还是局限于原本的日常使用习惯,并未真正的开始将环保新技术进行利用,所以如果想要将生态建设落到实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景观建设这种表面工程上,而是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来对环保新能源新技术进行推广,政府还可以对从事环保节能技术行业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这样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就会有一批脚踏实地的专业人才不断地发展出可以为生态做出贡献的各种新技术手段来造福人类。

4、结语

针对生态规划的进行要按照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来对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同时不能在建设上采取过于急切的态度,而是要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加以改进,将其与自然生态环境互相融合发展,循序渐进的达到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另外关于生态环境规划中也要注重经济成本的使用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整体的资金运用需要透明且合理分配,将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做好的同时还要将经验进行总结,以对后期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更加努力的对生态城市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04:15-19.

[2]赵莉莉.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4,19:239.

[3]刘校锋,李学芳.生态化城市规划方法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江西建材,2015,08:40+44.

[4]徐州市西部新城概念性规划.

猜你喜欢

生态规划融合研究生态化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措施
徐州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分析
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方法的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
化工单元课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能力融合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