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为何不带钩

2018-07-13

华声文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匾额故宫古人

故宫各殿匾额上“门”字多不带钩。为何?

传说一:南宋都城临安的玉牒殿,一次遭了火灾,火势延烧,把殿门都烧毁了。在检讨起火原因时,当朝宰相提出玉牒殿门的“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此后“门”字末笔都直下,而且自此形成一种习惯。

传说二: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学府“集贤门”,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舍人詹希原写“集贤门”的匾额,“门”字末笔微微钩起。没想到多疑的明太祖竟勃然大怒:“门”字带钩,是要闭门,塞我贤路吗?随后下令将詹希原杀了。

传说三: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去天坛祭天路过正阳门,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门”字有钩绊,心里觉得不吉利,便下旨把其“钩”砍掉。“门”无“钩”由此流传。

但这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凿史料参考。其实在远古时期,门字就有不带钩的写法。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秦汉的小篆,最后一笔都是没有钩脚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门字正是与生活中的门一样,两个门框呈垂直平行的样子。如果“门”字末笔带钩脚,就像在入门入户的地方伸個脚出来,不小心绊人一跤。所以,有说法认为“门”字带钩不符合常识。

此外正如上文传说,古人重视“五行”,从五行的角度来看,“门”字的钩脚属于“火笔”,便将钩改为竖笔,这也是可以解释的。

可随着文字的发展,门字最后还是多了这一笔钩。大概是古人在用毛笔写字时,总要顿一下,然后把笔锋略微提一提。有此一钩,不仅好停笔,更是书法的韵味和笔势。汉字里末笔为一竖不带钩的字确实非常少,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摘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匾额故宫古人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陈海良《古人诗》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雪中故宫
古人时尚文化秀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古人的过年诗
故宫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