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当前宏观经济需求面变化
2018-07-12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6月27日)
2018年上半年,在对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外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保持了基本平稳,但对于近期需求面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市场产生了严重分歧,出现一些悲观情绪。实际上,目前需求和供给的偏差没有那么大,宏观经济不像需求端所反映的那么疲软,我们应理性看待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需求面的变化。
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不能代表中国消费的变化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反映的是实物商品销售,而有一大类消费并没有涵盖进去,即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消费增长。服务类消费的一大特征是供给和需求同步,因此对于反映在服务类的消费需求,服务的生产情况就是它的需求情况。
第二,当前投资下滑的核心原因是基建投资的急剧下滑。基建投资增速从去年的20%以上降到今年的9%左右,增速下滑了1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占投资的比重在17%左右,由基建投资的变化导致的投资总体增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但非基建投资增速仍在正常范围内。
第三,按美元计价,中国的出口依然较为强劲。尽管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仅为5.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8.2个百分点;但如果按照美元计价,1-5月份,中国出口增长13.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五部门综合施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董希淼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7月3日)
6月25日,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23条具体措施,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推向深入。总体来看,此意见体现了“三个综合”:
第一,既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又加大财税政策激励。货币政策方面,在定向降准的基础上,《意见》提出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等措施。财税激励方面,提升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等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
第二,既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又完善组织架构体系。《意见》一方面要求大型银行继续深化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另一方面,《意见》强调要推进民营银行常态化设立,并引导地方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
第三,既提升间接融资水平,又丰富直接融资方式。在要求金融机构改进和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机制。
中国两个负面清单突显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公布两个负面清单给焦虑的全球市场带来希望》(7月3日)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公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2天后,新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也在30日推出。全国版清单长度由63条减至48条,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突显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彰显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诚意。中国两个负面清单的公布意义非同寻常,具体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定量而言,两个负面清单,都在继续缩短长度。这不仅意味着外企和外资在华的投资领域在扩大,而且在股比上也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外资在中国通过“区内区外”,可以实现全产业、全行业的更小限制的投资,尤其是可实现在敏感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控股乃至独资经营权。
另一方面,从定性而言,中国两个负面清单的公布,意味着中国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消弭了外国的怀疑,消化了外商的顾虑,消解了外资的焦虑。中国的表现不仅“优雅”,而且刚柔并举。面对贸易伙伴的挑衅,中国针锋相对;对于全球化的责任,中国也不惮于承担。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科技实力增速明显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6月25日)
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球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联合发布了《G20国家科技竞争格局之辩》系列报告,报告分为总体篇及人工智能专题篇。报告显示,中国总体科研表现力、技术创新力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实力增速明显,但人工智能研发人力投入尚有提升空间。
就总体国家科技竞争力而言,G20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G7国家)在科研表现力和技术创新力方面地位突出,科研论文产出规模、学术影响力和专利申请规模均占据较大优势。但是,中国的总体科研表现力提升迅速,科研经费投入、科研论文产出与学术影响力在2012-2016年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G20各国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布局,已经形成递进式、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在研发人力资源和基础研究经费方面,形成了“美国一家独大,英國、印度和加拿大等紧随其后,中国尚有明显差距”的竞争局面。在科研表现力和技术创新力方面,美国的人工智能总体科技实力位居G20国家首位,中国紧随其后且增速明显,尤其是近五年的论文影响力和技术研发实力已超过美国。
供热制冷和运输领域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空间巨大
可再生能源发展国际组织“REN21”《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6月4日)
可再生能源发展国际组织“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于近期发布了《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是现代历史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最大的一年。然而占全球终端能源需求量80%的供热制冷和交通领域,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却远远落后于电力行业。
报告称,2017年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与2016年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增加了29%,达到98吉瓦。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大于燃煤、天然气和核电净增装机容量之和。
尽管如此,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和制冷领域的变化不大。2015年,现代可再生能源为全球供暖体系提供了10%左右的总热量。相比于146个国家在电力行业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标,世界上只有48个国家制定了供热制冷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国家目标。
在交通运输领域,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但日益增长的交通电气化正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可能性。2017年,电力提供了1.3%的交通能源需求,其中约四分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提供了2.9%的交通能源需求。但总的来说,92%的交通能源需求仍通过石油满足,目前也仅有42个国家制定了交通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国家目标。
法德两国意见不一 欧元区改革阻力重重
欧洲改革中心《马克龙正在欧洲面临孤立吗?》(6月13日)
近年来,受右翼民粹主义影响,欧洲的离心力逐渐加大。法国和德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和巩固欧洲一体化,法国总统马克龙试图通过欧元区改革来加强欧洲向心力,德国对此表示赞同,但两国在细节方面仍难达成共识。
一方面,马克龙视欧元区改革为重点,希望引入欧盟财政部长职位,完善欧元区联合预算机制;并提出改革欧元区的救助机制,将欧洲稳定机制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组织,防止经济危机在欧洲蔓延。另一方面,德国对欧盟财政部长的职位设定、欧元区联合预算机制仍存异议;尽管可能同意将欧洲稳定机制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组织,但认为欧洲货币基金组织仅应承担一些监管经济和纾困的任务。
德国对欧元区改革的保守谨慎有三个原因:
第一,德国认为当前欧元区运行良好,不需要改革;那些经济受挫的国家应该对自己的“家务事”负责。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议院仅有微小的选票优势,不敢过分承诺。第二,以荷兰为首的八个欧盟北部国家对欧元区改革的看法与德国一致。这个“新的汉萨同盟”不大认可马克龙对欧元区的改革做法。第三,意大利新政府对德国和欧盟改革怀有敌意,使德国及其盟国对任何可能影响到欧洲南部的计划都极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