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红利
2018-07-12胡家源
胡家源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几个月密集出台的减税降成本以及定向降准等举措,直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痛点。
实体经济短期内面临的各种经营困难和融资问题,是备受关注的现实。当前恰逢银行体系在去杠杆背景下强化年中考核的时点,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集中到期,种种因素叠加令一些实体企业“痛感”较明显。
除了期待近期密集出台的针对性举措效果,人们更应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没有变,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方向没有变。所有这一切努力,都将释放更大的市场和制度红利,确保经济顺利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即将亮相,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将中国2018年经济增速预测分别上调0.1、0.2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维持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测不变。国际机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测,正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改革预期和扩大开放进程抱有积极乐观的预判。
改革方面,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反复强调的国资国企改革非常关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农村的包产到户改革和城市的国企改革,推动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这两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改革正在聚焦基础关键性领域,打破上游行业的行政垄断、提高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切实解决实体经济准入特别是民间投资遭遇的“弹簧门”“旋转门”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则着眼于打破城乡“人财地”要素双向流动的限制,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和消费升级活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纵深空间。
开放方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正在逐步落地。外资参与中国金融业和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正在越来越广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日前出炉的2018年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显示,中国大幅度放宽了市场准入,清单长度由63条减至48条,在金融、汽車、船舶、铁路、农业、矿产、电网等领域推出22条开放措施,还列出了汽车、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路线图时间表。
17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有人担心,放开部分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和普遍降低进口关税,对实体经济将是一场不小的冲击,中国企业能否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更是未知之数。事实胜于雄辩,全球化进程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步伐,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竞争性行业的改革重生,催生并锻炼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诚然,开放的过程也伴随着种种阵痛和不适应,改革更是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对冲潜在增速的下行压力,摆脱对旧有模式的依赖,如此方有真正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大道至简。人们总是习惯高估眼前的短期影响,却低估未来中长期的变革。短期来看,中国实体经济的确面临一些困难,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力量会一次又一次地释放其无穷的生命力。这是中国经济的信心所在,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