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
2018-07-12张正霞刘康廷闫晓美
张正霞 刘康廷 闫晓美
引言
科技档案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技档案的编研工作以其成果的研究性、提供信息的选择性、服务方式的主动性、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等突出特点而日益引人注目。地震科技档案作为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今,在人类步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充分挖掘地震科技档案资源带给人类的无穷价值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而档案编研正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的长足手段。传承、积累、传播和创造档案文化精品是档案编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信息化时代为地震科技档案编研产品的服务提供了契机,因此,要深度挖掘地震档案文化资源,创作地震科技档案编研精品。地震科技档案的编研精品能够推动地震档案文化建设,地震档案编研悄然掀起了地震科技档案主动服务的新篇章,它催生了编研精品的产出,使地震科技档案焕发青春,充满活力,大步走在国家防灾减灾服务的队伍中。
一、地震科技档案
地震科技档案是地震行业人员在从事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管理、野外考察等地震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它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录,充实了国家的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对各级政府开展防灾减灾决策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广大地震科研人员研究和预测地震、进行地震工作分析的基础,也是提供防震减灾服务的依据,因而推出地震科技档案编研精品,服务防灾减灾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二、地震科技档案编研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地震科技档案实行按卷整理,一卷内容页数较多,而且科技档案还没有进行数字化扫描,在目前的档案工作中,地震科技档案的编研成果少之又少。由于地震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匮乏,在日常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常常是东拼一点,西凑一点,所查信息并不能系统反映整个地震科研的真实状态,不能彻底实现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后备保障服务。编研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型投入,本身带有较强的研究性质。在实际工作中的编研成果是只编不研,没有正确处理编与研的关系,同时编研工作不能紧扣主题,选题思路较窄,没有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编研工作的快捷化,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
(一)忽视了地震科技档案编研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业务工作一直作为地震工作的核心,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震科技档案作为地震工作查考的依据,在信息时代愈加重要。但是,地震档案编研存在重文书轻科技档案的现象,在地震科技档案编研工作中重编轻研,没有处理好编与研的关系。忽略了地震科技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功能和积累,忽略了档案部门智慧性能的发挥。
(二)地震科技档案编研方法落后
没有树立超前服务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利用信息时代的强大功能将需要的编研成果进行开发,在地震科技档案编研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编研成果并没有贴近实际需要,只是盲目地进行汇编。综合档案室没有将重点地震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检索、下载和研究,不能充分实现为防灾减灾服务,常常是编研出的成果只能成为档案部门的摆设。在编研时纯粹依靠库藏档案,只是将所需材料汇总,内容简单,时效性滞后,并无开拓新资源之举,关起门来搞编研。这就使得档案编研内容滞后,利用率低在所难免。然而在信息化社会,如果没有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工地震科技档案编研产品,则不能更形象逼真地反映地震科技档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带给查阅者全新的体验;拒绝信息化时代的支持和帮助,编研工作将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三、信息时代开发地震科技档案编研产品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地震科学奥妙的探索愈加强烈,对地震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编研地震科技档案产品,满足了人们对科技档案深度和层次的需求。打破了档案被动利用的方式,特别是要根据地震科学研究、国家防灾减灾的实际发展需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编研地震科技档案精品,使科技档案以更集中、更系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地震档案的价值。
(一)地震科技档案编研是对档案利用的深加工
档案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立卷和归档后,通常需要通过利用服务发挥地震科技档案的价值。由于纸质科技档案不能同时满足多人的借阅利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多人对地震档案的利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总结发现:对于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工作,人们往往需要某一类的档案提供线索,因此对于同一类的地震档案进行开发挖掘,促使档案人员走出去,深入地震科研、防震减灾的一线,对人们迫切需要的档案进行二次、三次加工,不仅可以减少对档案分散查找带来的不便,而且可实现地震科技档案的一站式服务,是提供档案利用的一种更高层面。
(二)开展地震科技档案编研工作有助于综合档案室职能的完善
當前,综合档案室的服务利用主要面对的是地震系统内部的查阅者,还没有全面对外开放。地震科技档案没有进行数字化扫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还远远未能有效地开发出来。面对信息化社会,综合档案室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根据地震工作的“3+1”(即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科技创新)体系特点,不断创新完善综合档案室的服务功能,才能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档案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人们档案工作意识的淡薄,档案人员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开展地震档案编研使档案管理向着档案信息化方面转化,改变了地震科技档案过去“养在深闺人不识”的被动局面,提高了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使档案部门充满活力,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生力军。
(三)与时俱进的不断提高档案编研质量
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的强大功能,可实现编研者与利用者的互动交流,根据用户对编研产品的所提意见,进而能够随时调整编研产品的内容,及时了解利用者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需求。利用者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等方式来获得与编研者的良好沟通,把自己的所需回复给编研者,档案人员根据利用者的反馈,把他们的问题加以归类整理,在以后的编研工作中加以改进,以此来促进档案编研的质量不断提高。
(四)有助于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地震科技档案编研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够更加直观地提供给利用者。它要求科技档案人员必须具有地震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学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研究能力。要求地震档案人员要热爱档案事业,立足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即熟悉与地震档案交叉学科的知识,又精通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档案工作者应掌握地球物理、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地震业务知识,这样在档案管理中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要熟悉了解地震业务领域的内容,就能够帮助档案人员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编目。了解地震的监测预报技术,最新地震科研动态,有利于做好地震档案的编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扫描、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全面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地震科技档案在信息时代编研精品的特色展现
档案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实现地震科技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并实时发布到网络信息化平台。档案人员可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在网络上进行地震科技档案的编研。根据防震减灾工作中地震监测原始数据汇聚量大的特点,可相应地将这些电子数据制作成专辑提供使用,即方便又快捷。同时还要抓住地震电子档案中能够反映地震特色和最新前沿观测技术的档案精品加以制作,全方位进行展示,最大程度地发挥编研成果的作用。作为几十年处于半封闭的档案工作要想在信息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转变陈腐的观念,拓宽思路,密切关注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档案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切入点、着力点,把编研工作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把编研工作从过去的埋头编史修志转变为编制多种档案的全社会服务,使编研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一)设立地震“3+1”体系专题
地震“3+1”体系生成的重要电子档案作为档案的主导力量,是档案利用的主力军。地震档案工作者可根据需要,设立电子档案专题进行演示。可通过学习的信息技术进行批量导入、扫描挂接等实现电子档案的汇集,不再像从前那样简单地分为文书与科技档案,而是进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重组,最主要的是依据内容的属性进行划分。地震监测光盘可把一年的数据刻录入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便于分析预报人员的批量调阅。要善于发现地震科技档案中展示防震减灾工作技术创新、地震监测预报前沿动态、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等内容的价值。将这些电子档案分别刻录成专用光盘,光盘之上标注名称。震害防御中的避震常识、活断层探测等内容图片鲜明,形象生动,使人能够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应急救援中的应急预案指引、现场搜救等精确明白,一目了然。这样便可使地震工作的重点工作凸显,在地震档案资源建设中占有主导力量。
(二)制作地震科技实物档案汇编图集
作为地震档案全宗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物档案包括印章、奖杯、奖状、奖牌、锦旗和荣誉证书。将这些实物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导入到计算机中,按照地震档案分类表制作成汇编图集,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展示。汇编图集可针对每一份实物加入一些有关电子档案属性的信息,比如卷内目录说明,使人们能更全面地利用实物档案。
(三)举办典型地震事件展览
国内外历次重大地震事件的发生,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反思。作为档案部门,应对历次重大地震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档案编研成果的形式推出产品进行展示,以唤起人类对于地震的深度认识和研究。
档案部门可对历次重大地震事件的纸质档案、实地场景照片、数据汇集等进行信息化。由于将大量电子档案内容加以汇集,以文字、图表、图片、视频、虚拟仿真演示等进行展览,并配以相应地声、光、电等手段实景演示。可利用“5.12防震减灾活动日”或“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特殊时段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并附有专业人员讲解。从而使人们在了解地震成因规律,感受地震灾难的同时,也更加关心、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四)地震科研项目按学科主题的编研成果
隨着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地震科技研究和地震“3+1”体系健康发展,地震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越来越丰富,为地震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地震科学研究方兴未艾。在日常科技工作中有时科研人员在档案部门查找某一学科的项目常常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要想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极不方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将日常研究中占比重较大的科研项目按照地震学科的分类将地震科研项目分为测震、地磁、地电、形变、流体五大学科。由于在档案管理中各学科编号相同,可通过检索将同一学科的项目编研到一起,便于地震科研人员的分析与研究。科研人员还可通过编研材料详尽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研究热点,提升自己科研项目的申报应用范围。
(五)近年来与中国地震局院所签订的科技协议的整合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 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加强山西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合作协议》精神,合力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率,从2013年-2017年,山西省地震局先后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测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地震科技合作交流共建框架性协议。为了充分发挥院所的地震科技优势,以带动山西地震科技的发展,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这些协议进行数字化管理,放在山西地震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在开展相关地震科学研究和向山西省人民政府汇报、申请当地政府支持协助时获得系列的服务依据。
(六)开展地震观测记录的编研工作
地震监测作为山西省地震局的核心基础工作,一直以来成为分析预报地震的基础。山西自1968年开展地震观测以来,在历时几十年的地震观测中,先后经历了模拟地震观测记录、遥测台网和现今的数字化地震记录。为了给分析预报人员提供系统完备的地震观测记录,总结测震台站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可以将几十年的测震台网观测报告进行数字化扫描,形成地震观测专题编研成果,方便科研人员对历史地震的查阅,以便对山西各个台站观测点形成的观测记录进行全面分析,更好地为地震的预报服务。
五、结语
地震工作作为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要充分利用地震科技档案的价值开展地震前沿的探索和防震减灾管理,进行减灾尝试。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档案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检索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调用各种地震科技档案资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急用先上的原则,深度挖掘编研精品,随时满足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