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8-07-12杜红玉雷小捷
杜红玉 雷小捷
【摘 要】本文选取广西5所民办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主要因素,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创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13-03
大学生创业意向,是指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创业意向在创业过程中对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创业行为的一个先决因素。大学生创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成效。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则限制和阻碍其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学校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数量和规模等指标上均有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先天对于母体高校的品牌价值、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资源的依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不聚集、实践教学资源不充足、培养模式特点不明确,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民办学院发展。民办高校如何提升自身毕业生的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其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作为提升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备受民办高校重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的主体为在校学生,因此培养其创业意向对于开展创业活动和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从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相关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广西5所民办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842份,剔除其中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共81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1.2%。
(二)问卷设计
本文使用德尔菲法在15个受访学生间设计了调查问卷,并经过100个样本的预测量和修订后,确定了最终问卷。问卷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个人性别、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受访者生源情况(学生的层次、选择就读专业)、来自于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课程、参加实践课程情况、就业前景预期)、来自社会创业教育指导(社会的政策支持、社会创业培训)。通过使用SPSS21.0对问卷数据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0.921,P=0.000,问卷数据可靠。
二、研究结果
(一)生源情况
通过民办高校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如图1所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如图2所示)、父母职业情况(如图3所示)、家庭经济情况(如图4所示)的分析,发现:受访的民办学院学生家庭以城镇户口为主,父母受教育情况相对较好,父母职业中务农或流动务工人员比例较少,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民办学院学费较高有一定的关系。
(二)培养质量
通过对民办高校在学校层面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展开统计与分析,创业课程的开展情况如表1所示,在表中可以发现在大部分民办高校中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是有开展的,并且开展的频率和次数集中于每周一到两次,这样能够保证学生从其中学到关于创业和职业发展的知识,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
在創业教育的学生成绩方面,通过对5所高校创业教育成绩的调查和汇总发现,成绩中优秀和良好的占比超过50%,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上都是比较认真学习的,存在极少部分学生没有重视创业教育课程,同时也说明了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在学生中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上,主要是以教授课程为主,却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去参与创业课程的讨论。这样虽然学生掌握了创业的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掌握创业的技巧与能力。
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学生创业灵感,应该备受学生的青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面对实践课程的时候,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选择极少参加与不参加,这对于在今后开展创业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便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创业。
(三)社会创业指导
关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上,通过对大学生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5%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所给予的政策、贷款上的支持非常了解,而有70%的学生对于这些政策并不是完全清楚,只是一知半解,而有16.3%的学生对于这些政策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创业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支持,更离不开社会的帮助,而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帮助不能够完全了解,这势必将束缚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学生创业中,社会应该积极与学校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创业所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
在社会开展的创业指导上,认为能够帮助其学习到创业知识和创业理念,对其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12.5%左右,而有近50%的学生认为社会所开展的创业指导不能够帮助其学到创业知识与理念,不能够为其创业提供很好帮助。还有超过20%的学生则认为创业指导效果不大,对其满意度仅停留在一般的程度。说明现阶段社会开展创业指导与学生所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社会在以后开展创业指导课程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从学生出发,帮助其学习到更多的创业知识与创业理念,以便其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展开创业活动。
三、研究结论
(一)实践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估
实践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因此建立实践课程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实践课程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创业教育走上正轨,促使创业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在调查中,我们了解5所学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评价机制。对创业教育的唯一量化评价只有在学期末通过学校网络的教师综合评价系统,得到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价分数。而这项评价所包含的更偏向对教师的评价,对创业教育的评价信息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创业教育中实践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随便旷课的情况,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创业政策的观念认识模糊。
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这几年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在对学生的创业上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没有更多的刺激作用,也没有完善的保障作用。很多相关法规与政策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没有更深层地推进到学校中,造成对于创业政策,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认为其和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于此了解也可有可无。
(三)社会的创业培训不足
社会上的创业培训更多的是针对已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个体或者是组织,因此在开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这些个体与组织,而对于刚踏入或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适合,造成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创业培训后,觉得效果不大。与有工作经验的个体或组织相比,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对很多创业构想或者创业的方法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对其影响不足。
四、民办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展与监管,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逐渐掌握然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迁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从而才能形成创业能力。学习—迁移—练习—熟练化,对于任何学习者来说,这是知识和能力由生疏到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创业者说要掌握创业能力,首先要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系统学习,来夯实理论基础,奠定理论高度,让创业者在以后未来的职场中,能够熟练运用理论为实践服务。其次就是理论的迁移过程,在创业者学习大量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尝试将其进行迁移,运用到其他与之相类似或者是相同的工作,理论的迁移能够帮助创业者更好地解决问题,迁移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创业者多方面的能力。再次就是反复练习的过程,不断重复练习,在创业者的大脑中就会形成固定的图式,这样创业者再次进行此种动作就会达到熟练的程度,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激发创业灵感。因此,在培养创业能力方面就应该遵循这个过程,在对创业者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以后,再给创业者创造相同或者是相类似的环境,让职业者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迁移,然后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采用此种方式来进行,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二)关注创业政策,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创业政策不仅是一种政策,更是学生开展创业的保障与基础,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树立对其的正确认识,形成一种科学的创业观念。随着这种理念的不断贯彻深入,学生从各个层面对于创业政策进行系统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业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调查中发现5所学校中有相当部分的學生对于创业政策认识不够,认为政策与自身的创业无关,没有必要去了解与学习,对于创业政策消极等待、敷衍应对。对于此种现象,社会必须从思想上大力宣传创业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拥有创业政策的意识,并时时关注创业政策。
(三)学校与社会共同开展创业指导
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和企业,或者是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这个阶段。这种方式割断了事物的联系,造成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创业教育开展中,我们将更多利益相关者考虑进去。把创业教育的开展放在一个整体中,即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独局限于学校、企业这部分,而是应该有整体观,在创业教育开展中把学校与企业同时考虑进来,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要把学生进入职场的因素考虑进去。毕竟,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做准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以全局观念去思考,才能够更好指导创业教育。因此学校与社会要充分进行合作,在学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将社会的创业指导引入进去,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学校层面的创业理论知识,又能够汲取社会中创业实践知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求学阶段掌握毕业后进入职场所具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发展,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减少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彭正霞,陆根书,康烩.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广西民办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研究”(2017MB007)
【作者简介】杜红玉(1982—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