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
2018-07-12陈颖王红姝
陈颖 王红姝
【摘要】作为我国养老的新型实践模式,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有助于凸显我国农村的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城市居民“养老下乡”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关键就在于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培育。
【关键词】城市居民 养老下乡 农村经济 【中国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产业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新模式,可以推动我国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从而为农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开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都有大幅的提高,居民的平均寿命也有所延长,同时,庞大的老龄人口群体,使得我国居民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指的城市居民在退休之后,不再居住在城市、利用城市的资源养老,而是到城市近郊的农村,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依靠农村的资源实现养老目标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城市居民“养老下乡”已经在多个地方得到了应用和实践,出现了北京田仙峪模式、南京杨家村模式、青岛自住模式等多种“养老下乡”实践模式。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的重要方式。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却不断下降。以养老为例,目前我国城市的养老床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养老住宅设施的缺口也比较大。而与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农村在养老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环境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村工业较少,绿色植被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小,空气质量好,具有较好的养老环境,比较适合城市居民养老居住。在住房方面,由于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现象,农村住房的使用率較低,可以给城市居民养老提供充足的住房来源。在养老成本方面,当前我国城市的消费成本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地,且离水源地较近,各项生活成本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可以给城市居民养老提供更多的便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当前城市居民养老的资源困境。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可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发展城市居民“养老下乡”模式,可以发挥养老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养老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养老下乡”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本活力。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资本回报率相对较低,使得很多市场主体对于农村产业的投资规模较小,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资本活力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发展城市居民“养老下乡”,可以吸引市场上的养老投资机构、养老医院以及其他市场主体到农村投资养老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参与农村社会的经济活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活力。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困境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融合的物质条件困境。首先,农村住房设施不完善。住房是影响养老体验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空余住房较多,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住房条件较为简陋,供水、供气、供暖等配套还不完善。不仅如此,很多农村住房由于长期闲置,导致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直接作为城市居民养老住宅使用。因此,很多农村地区的住宅条件并不符合城市居民养老的要求,这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下乡养老的居住体验。其次,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条件较好的医院都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的偏远山村甚至连医疗卫生站、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都没有。最后,农村体育和娱乐设施不完善。城市有着丰富的体育娱乐设施,这给城市居民的养老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但农村的体育娱乐设施较为缺乏,有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健身器材都没有配备,这使得很多体育和娱乐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容易导致城市居民在农村的养老生活面临单调、枯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下乡养老的意愿。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融合的文化条件困境。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呈现差异性。城市居民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圈子,对城市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旦城市居民到农村养老,脱离了原来生活的圈子,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将发生直接的变化,很多城市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不适,一些村民的“排外意识”“小农意识”会增加外来养老居民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使得其精神文化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因此,与农村文化的格格不入,不利于城市居民融入农村集体环境,不利于其对农村文化的认同,最终也会影响城市居民下乡养老的内在参与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城乡文化差异是制约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文化条件。
城市居民“养老下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基础设施先行,保障城市居民“养老下乡”的物质条件。首先,优化住宅条件。农村有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建筑特色,可以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建筑特色,将有特色的建筑集中起来,建立统一的养老住宅,并加强与住宅相关的通讯、供水、电力、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住宅地址的选择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城市周边农村区域作为主要的养老住宅聚集地,以节省城市居民下乡养老的交通成本。其次,优化医疗卫生条件。在确定了养老住宅聚集地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优化相应的医疗卫生条件。可以在养老住宅聚集地设立医疗卫生站,并配备专门的医疗卫生人员和护理人员。最后,优化体育娱乐设施条件。针对城市居民的体育娱乐生活需求,可以重点配套广场、图书阅览、兵乒球、象棋、互联网阅览室等娱乐设施。这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养老过程中的娱乐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养老活动。
精神文化培育,保障城市居民“养老下乡”的文化条件。一方面,关注城市居民的文化诉求,引导其融入新的集体。在城市居民“养老下乡”过程中,可以以“村”为单位,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辅导志愿者,针对城市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或疏导服务,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帮助其在农村建立新的文化活动圈子,以更快地适应新的养老环境。另一方面,培育城市居民的公益精神,引导其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而且有很多是从一线退休下来的职工,在某些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特长,属于拥有专业技能的“能人”。因此,可以依据不同城市居民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引导其参与农村各项经济活动,发挥他们的余热,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或技术指导,以不断培育城市居民在农村社会中的公益精神。
(作者分别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研究”(项目编号:17JYE4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风田:《提倡“养老下乡”,养老产业希望在农村》,《人民论坛》,2014年第12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