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重在提升居民幸福感
2018-07-12童生兰
童生兰
【摘要】居民幸福感的高低是评价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指标,社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都会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影响。针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以居民幸福感提升为导向创新治理形式与方法。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 城市社区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宜居城市的出发点是为人们打造适宜居住的美好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人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治理理念。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可以说,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区生活环境对居民幸福感有深刻影响
居民幸福感一方面要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幸福感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所产生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依存于外部环境,并非是完全主观的存在,诸如在城市生活中,社会个体主观感受就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安全性、城市卫生、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诸多宜居元素相关,这些元素都深刻影响居民幸福感。
自然环境因素。从居民主观感受影响因素看,外部自然环境与个体之间的适应性是决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类生活。而城市如果能做到绿化水平较高、自然景观多样、环境优美等,就能够提升居民幸福感。
人文环境因素。人文因素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城市社区形成不同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具有天然的独特性,即使是同一个开发商、同一个物业管理,但由于所在小区居民不同,也会形成风格迥异的社区人文特色。城市最终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归宿上,而并不是单单考虑建筑物群体层面,作为城市软实力象征,人文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基本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基本服务、餐饮娱乐等,合理的服务设施布局能够很好地服务群众日常生活,同时还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更加公平的生活环境。宜居城市社区对服务设施便利性提出了很高要求,高品质的城市社区能够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继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部分城市社区治理未能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
基于居民幸福感对城市社区环境要素的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应重点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高雅的人文环境和便利的服务设施,通过完善客观要素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地域、不同社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不足,还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城市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厚。近几年,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倡导城市社区去行政化,但从最终结果看,去行政化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想效果。
城市社区自治水平不高。首先,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缺少法律依据,当前从我国法律体系组成看,并没有针对居委会就居民权益问题参与到政府决策的相关规定,法律内容依然停留在居委会只能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就居民问题进行建议。其次,居民自治缺少配套资源,居民自治不仅是组织自治,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关服务和开展相关活动,但当前经费不足成为社区发展的最大问题,有限的财政支撑只能确保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很难满足居民多元化需要。
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作用不明显。社区组织是城市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同时也是城市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区公益组织发展,即使存在公益组织也是以挂靠政府的形式存在。同时社区组织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成熟的人才引入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很多优秀专业人才根本无法引入到社区组织之中,导致社区治理专业服务有所欠缺。同时,社区组织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有的管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数量少、质量低、参与性不强的志愿组织难以支持社区组织活动,更不能为社会治理多元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居民幸福感建设,也会制约现代宜居城市发展的步伐,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增强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并以居民幸福感提升作为治理目标之一。
创新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
追求居民幸福感建设的城市社区治理要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要将人本思想贯穿于城市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将居民幸福感提升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不断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水平。
关注居民身体健康,营造美丽社区环境。个体身体健康能够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时,亲朋好友的身体健康情况也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个层面看,健康状况与幸福感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城市社区应该更加关注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要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养成健康体魄。我们也要看到,居民日常生活半径有限,我们应该从这一生活半径入手,为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营造美丽社区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关注居民心理健康,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个体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完善能够让个体获得更多资源,同时自身情感也会得到满足,能够有效提升个体幸福感,因此,在城市社区设计和管理中应该积极鼓励城市居民多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拓展社会关系,为自己的城市社区生活中创造一片新天地。特别是如果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必然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个体对社区的归属感。城市中诸如广场、茶馆、酒吧等公共场所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培养居民健康心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城市空間设计要从社区居民具体情况出发,合理布局公共场所。
关注居民个性需求,营造个性化的社区环境。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而不同居民在需求上也会千差万别,城市不仅是楼群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不同社会个体社会关系的空间映射,城市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首要条件就是城市尊重和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需求,并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诸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公共服务上都能够提供特殊服务,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整个城市居民能够给予其强大的人文关怀,让其在城市社区生活感到亲切温暖,个体幸福感自然就会相应提升。
赋予居民表达权利,营造民主化的社区治理空间。一是促进社区组织的参与,二是促进居民的参与。一方面,政府要转变社区治理方式,更加重视社区组织培养,而这种培育并不是挂靠政府,靠简单号召形成的社区组织,而是由社区内部自发形成的具有品质高、种类全、包容性强的社区组织,让社区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要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管理中来,特别是要赋予普通群众意见表达的权利和途径,政府要继续巩固传统声音采纳途径,同时要创新网络声音收集平台,只有采纳更多群众意见,才能规划出符合社区居民心意的城市,才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成就感和主人翁感,继而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作者为中共黄南州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韩冬雪、李浩:《“政社合作”推动现代社区建设——以哈尔滨市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为例》,《行政论坛》,2017年第2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