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的弟弟们
2018-07-12胡博
胡博
出身于广东乐昌(今属韶关市)的薛岳(1896—1998),是众所周知的粤军抗战将领。但鲜为人知的是,薛氏兄弟五人,除薛岳之外,还有三位弟弟同样投身军旅,更令人惊奇的是,兄弟三人也都位至将军,他们又都经历了怎样的戎马生涯呢?
“两栖军人”薛仲述
薛仲述,生于1906年,原名薛仰霆,字力生。薛仲述是薛岳的三弟,在大哥的影响下决定投军报国,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步兵科学习。薛仲述于1927年毕业后,正值国家大力发展航空事业之际,得大哥薛岳的保送,获得官费前往法国学习航空,先入梅拉诺航空学校预备班,继又升入利斯特陆军航空兵学校。1929年8月毕业后,在法国陆军航空兵第32中队见习三个月,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十分少有的陆空两栖人才。
薛仲述回国后,被分配到广东航空学校担任少校飞行教官,可正当他准备将留法所学教授于学生时,却因广东军队的分裂而受到排挤。广东当时由陈济棠的第1集团军占据,而薛岳则追随另一派——张发奎的第4军。作为薛岳的亲弟弟,薛仲述自然在陈济棠兼管的广东航校无法立足,被迫只身投奔在第4军服务的大哥薛岳,任军参谋处的上尉参谋,后任补充团中校团附。
抗战全面爆发时,薛仲述随部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由于大哥薛岳新被任命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总部缺乏直属保卫部队,便从老部队第4军中抽调补充团到总部负责警卫工作。淞沪会战结束后,薛仲述考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6期深造,毕业后正值薛岳担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便在大哥的邀请下前往该战区效力,任参谋处作战科上校科长,参与制订该战区的对日作战计划,并屡出奇谋。此时,薛家老四薛叔达,在他的作战科里当参谋,老五薛季良则在司令长官特务团当少校团附,薛家兄弟五人,除老二在老家持家,其余四人齐聚一堂。
不过,薛仲述不想就这么一直待在战区长官部,当一个无名参谋,他要去前线杀敌,因此向自己的大哥、也是自己的长官薛岳提出了外调申请。对于弟弟的请求,薛岳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成全薛仲述的上阵杀敌之愿,派他到第90师担任少将参谋长。
薛仲述于此时当上了将军,也即将开始他与日军正面交锋的生涯。
1941年9月,也就是薛仲述担任第90师参谋长的第4个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在这次会战中,薛仲述全力协助师长陈侃,参赞机要,甚至一度到前线督战,使第90师在新墙河南岸成功阻挡住日军的进攻。此后第90师奉命投入反攻,薛仲述又随部一路追击,在关皇桥取得捷报,缴获了大量日军物资。同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薛仲述随部在平江、浏阳等地阻击日军。1943年11月再次随部出战驰援常德,积功升任副师长,并保送位于印度兰姆伽的步兵战术训练学校,接受美国军事顾问的培训。
薛仲述是高高兴兴地前往兰姆伽学习,却没想到,当他返回第90师,却看到了一支残军。原来,第90师在长衡会战期间,于长沙遭到日军重创,师长陈侃被撤职查办,曾与薛仲述并肩作战的第268团团长朱始营则被日军俘虏(后脱险),全师战前7894人,战后却只收容到3388人,可说是该师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重振第90师的雄风(该师曾是第9战区主力师之一),薛仲述锐意整顿,一方面继续收容部队突围时的失散官兵,一方面通过大哥的关系,将损失的武器装备陆续补充完整。与此同时,薛仲述想办法鼓舞士气,亲自监督阵亡官兵抚恤金的发放事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使第90师回复元气,全师官兵恢复到8000余人。
部队编练就绪,全师官兵的士气也得到了复原,但关键还是需要一次胜仗来洗刷兵败的耻辱。不仅薛仲述迫切需要取得战绩,全师官兵也都急切需要证明自己。
薛岳给了薛仲述和第90师一个机会。1945年7月,第90师奉命参加赣西地区的反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薛仲述敏锐地察觉到当面日军根本无心恋战,便命令所部猛打猛追,一直打到遂宁,杀得日军丢盔弃甲,总算是在抗战胜利前夕了却心愿,一吐胸中恶气。
抗战胜利后,薛仲述被卷入内战旋涡。或许此时的薛仲述已经身心疲惫,他在1947年12月的盐城战役中被解放军击败后,便借病离开。此后大哥薛岳返回广东主政,薛仲述干脆辞去师长职务,随其一同返回广东,充任军职。
1950年5月,薛仲述在海南岛打完了他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仗,带着他的部队撤往台湾。此后部队屡次改编,薛仲述却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中将军长,后于1967年在“三军联大”战术系主任的岗位上退役。1996年12月,薛仲述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90岁。而此时,他的大哥薛岳仍然健在(薛岳于1998年5月病逝)。
“拼命三郎”薛叔达
薛叔达,生于1909年,原名薛仰骠,字定宇。薛叔达是薛岳的四弟,和老三薛仲述一样,也是受到大哥的影响走上从军的道路。薛叔达先后在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2期和陆军步兵学校第3期学习。1935年完成学业后,被薛岳要到第4军担任见习排长。
或许是得到了大哥的照顾。薛叔达只用了3年,就当到少校营长,待薛岳升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时,他又被提拔为长官部参谋处的中校参谋,又过一年,调到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当了上校大队长。
以薛叔达和薛岳的关系,要想再上一级并非难事,但他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缺乏实战经验,即便当上将军,也不具备领兵打仗的能力。正在此时,老三薛仲述申请外调野战部队获准,薛叔达干脆趁热打铁,也提交了申请。起初薛岳并没有批准,一来薛叔达毕竟在六分校任职,在人事关系上无权直接调走,二来薛岳不太愿意在老三上前线之后,又把老四也送上前线,这事就拖了下来。薛岳不愿意薛叔达冒险,可薛叔达却已坚定上阵的信念。据说,薛岳在取得第三次长沙大捷接受地方士绅宴请犒劳时,薛叔达也随同赴宴。席间,地方士绅极尽吹捧薛岳之功,薛叔达却在一旁冷言道:这些话,等到日本人败了再说吧!”
事后,薛岳问薛叔達在席中态度是何意,他回答道:“一片阿谀,有何意思?现在日军还很强盛,而我国贫力弱,连年败仗,现在偶尔打了一次胜仗,有什么好夸耀的?眼下日军仍然重兵压境,正是我辈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之际,不能因此小胜而有所懈怠。”言毕,薛叔达再次表达了希望能够到前线野战部队服务的想法。薛岳听了这番言论,觉得自己的四弟颇有见地,便同意了薛叔达的申请,以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派员前往六分校要人,调薛叔达为第186师上校参谋长,半年后,调往第151师步兵第452团任上校团长。
1944年5月长衡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在湖南战场上节节败退,就连薛岳的老部队第4军也在长沙遭到日军的重创。6月,衡阳被围,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终究是孤军奋战,缺乏外援。在此情况下,薛叔达所在的第151师于7月27日接到了驰援衡阳的命令。
在第151师接到命令之前,薛岳曾想将该师调往湘江东岸,由战区司令长官部直接指挥,以避免直接参战。但这个命令却被该师的直接上级——第62军军长黄涛以部队为军事委员会直辖为由拒绝。事后有人推测,薛岳此举有可能是想避免第452团上前线,保护薛叔达。无论薛岳是否真的这么考虑,但薛叔达对于投入战斗却没有丝毫犹豫。
7月27日深夜,薛叔达指挥第452团悄悄抵近被日军占领的位于衡阳城西外围的雨帽山。28日凌晨时分,第151师师长林伟俦亲抵雨帽山督阵,并下达攻击命令。薛叔达见师长亲临前线,干脆亲自指挥一个营发起冲锋。经过一个小时突击,薛叔达乘日军立足未稳,成功将雨帽山阵地夺回。紧接着,薛叔达命所属第1营留守雨帽山,自带第2、3营继续向衡阳西站突进,很快又攻占了东阳铺。以团长身份亲自冲锋在前,真可谓是“拼命三郎”了。
日军见中国援军已经威胁到侧背,立即调集部队反击,并在头塘设下伏兵,成功将薛叔达的部队包围。第452团主力遭到伏击损失惨重,中校副团长钟敬敷在激战中阵亡,中校指导员刘大光重伤。在此情况下,薛叔达继续冷静地指挥抵抗,命令所属两个营的机枪手迅速登上村庄内的房顶、大树,组成交叉火力网,压制日军步兵的冲锋,成功坚持到第453团前来增援。这次战斗结束后,薛叔达又重新整理部队,随后与第453、471团互相配合继续向西站突进。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薛叔达的第452团和其余两个团都遭到了日军的层层阻击。第471团团长丁克坚阵亡,营以下官兵伤亡更大,但薛叔达等剩余官兵依然不顾伤亡继续向西站突进,以期能够与困守衡阳城内的友军汇合。遗憾的是,衡阳守军于8月8日上午全军覆没,薛叔达的部队功亏一篑,被迫撤入云雾山。
增援衡阳一战,是薛叔达戎马一生中最惊险、也是最惨烈的一战。解围虽然没有成功,但薛叔达却因在此战中的表现而被提拔为第151师上校副师长。
抗战胜利后,薛叔达随部开赴台湾接受日军的投降,此后又随部移驻天津、唐山、保定等地,一度与解放军交锋。薛岳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薛叔达重回大哥麾下效力。海南岛战役结束时,薛叔达率部撤往台湾,在台北师管区少将副司令任上退役,后隐居桃园。
据薛仲述的儿子薛维忠在2011年撰文所述,薛氏五兄弟仅剩薛季良仍在世,想来薛叔达此时应已去世。
“短命将军”薛季良
薛季良,生于1911年,原名薛仰谦,字平宇。薛季良是薛岳的五弟,他和老四薛叔达的早年戎马轨迹几乎相同。两人一同考入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2期,又一同进入陆军步兵学校第3期,毕业后和老四又一同在第4军当见习排长。
和老大薛岳的名声、老三薛仲述的智谋、老四薛叔达的勇猛相比,薛季良在军中倒是显得有些平淡。抗战全面爆发后,薛季良被薛岳调往第19集团军总部任少校参谋。薛岳升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后,薛季良又在长官部特务团任中校团附,至1941年升任上校团长。
继薛家老三和老四先后奔赴抗战前线之后,薛季良也产生了到前线参战的想法,但薛岳任凭五弟怎么申请,都严词予以拒绝。管不了老三和老四,这老五一定得管住,薛岳以抗战道路仍然漫长、军中极缺优秀高级指挥官为由,将薛季良保送投考陆军大学。薛季良顶不住大哥的一番劝说,便服从了大哥的安排,成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7期的一名学员。只是薛季良没有想到,当他在陆军大学学成毕业后,抗战已经胜利大半年了。
薛季良被任命为中山团管区上校司令,干起了中山、顺德、宝安三县的征兵工作。一年后,他又兼任中山县兵役协会督征组副组长。对于征兵,国民政府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在战局接连失利、贪污腐化日益严重、逃兵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中山县的征兵工作困难重重。1948年,全年既定征兵数额为3631名,结果仅征得有效兵员2202名,任凭薛季良使出百般解数,依然没有完成任务。
薛季良本就不喜歡从事征兵工作,因此他想要去野战部队。从1947年开始,薛季良就不断提交申请,到1949年3月1日才得到批准,被国防部任命为第161师上校副师长。可是第161师远在云南,与薛季良以及粤军都没什么历史渊源,加上新到广东主政的薛岳想要弟弟留下服务,薛季良便没有前去赴任,而是被薛岳任命为省保安司令部第1指挥所上校主任,负责指挥7个保警营,维持地方治安。
薛季良1941年当上上校,过了8年还是上校,这对有着特殊身份的他来说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到1949年10月的时候,薛季良的运气来了,薛岳将广东省的保安部队统一改编为两个军,薛季良所辖7个营被扩编为暂编第17师,他也就被提拔为暂编第6军少将副军长兼暂编第17师师长。两个月后,暂17师被并入第59师,薛季良被调任第4军少将参谋长兼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学生教导团教育长。薛季良总算是搭上了将军的末班车。可是,第4军在经过海南战役撤抵台湾后,被缩编为第4师。薛季良就这样在当了7个月的将军后,又降成了上校。
在经过降级和兵败的双重打击之后,薛季良于1952年10月便早早退役,他是以陆军步兵上校的官位退役的,此后携眷移居美国旧金山安度余生。如今已经107岁的薛季良依然身体康健,他热心于公益事业,2017年还参加了旧金山中华会馆的升旗仪式。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