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实现路径
2018-07-12韩民青
韩民青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两个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既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就是: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从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实现两个发展目标,第一个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个是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
这样看来,我们在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实现的现代化指标有两个,这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指标。全面地讲,现代化是有一个指标体系的,包括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生态等若干方面。在这里,为了使问题的讨论简化一些,也是为了抓住要害,我们主要从经济方面来确定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指标。
二、怎样从经济上确定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指标
从经济方面确定现代化的发展指标主要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国家的人口数量,另一个是国家的人均GDP数量。
把人均GDP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的经济指标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把人口数量也作为现代化的经济指标呢?简单地讲,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主要是看其人均GDP的水平,人口多少并不是必需的指标内容。但是,说到“现代化强国”的指标就不能只看人均GDP,也要看其人口数量,因为人口规模将全面影响综合国力。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达不到一定的人口规模只能是进入现代化,属于现代化“富国”,而不能说是“现代化强国”。当然,只具有较大规模的人口数量而不具有必需的人均GDP水平的国家也不能说是“现代化强国”,而只能说是“大国”。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和权衡,单从人口上讲,我们认为现代化强国必须是人口规模达到5000万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达不到5000万的国家,经济水平再高也只能是“富国”而不能是“强国”。现代化强国的人口规模指标可以是相对稳定的,这就说,现在的现代化强国人口规模要达到5000万,2035年、2050年甚至2100年的现代化强国的人口规模也要达到5000万。
说到经济指标,主要是看人均GDP。首先,“现代化国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化国家”也包括“现代化强国”即高级的现代化国家,狭义的“现代化国家”则专指初级的现代化国家。本文所讲的“现代化国家”主要是指初级现代化国家。其次,“现代化国家”的人口不必有数量要求,是否达到5000万不影响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化国家”,只要人均GDP达到一定数量就是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再次,“现代化强国”却不仅有人口数量要求也要有人均GDP数量的要求,具体说就是“现代化强国”不仅人口数量要达到5000万以上,人均GDP也要高于初级“现代化国家”。最后,人口数量的要求是不变的,但不论是“现代化国家”还是“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的具体数值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2015年、2035年、2050年这些相关年份的“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指标数值。
(一)2015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
世界银行根据国民收入把世界各国划分为如下不同发展阶段(见表1)。
表1 划分发展阶段的人均国民收入门槛标准 单位:当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对收入阶段划分的阈值每年会根据美国、日本、英国、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1987年到2012年阈值的对比看25年提高了两倍多,每年的复合增长达到3%以上。由此可见,每个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主要受到GDP实际增长的影响,此外还要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与美元汇率的影响。在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人均国民收入等同于人均GDP,把汇率视为相对稳定,把复合增长率3%和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相等同。
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把高收入国家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和水平,这就是:初等发达国家(初等高收入阶段)、中等发达国家(中等高收入阶段)和高等发达国家(高等高收入阶段),每个阶段相差1万美元。具体标准数值如下(见表2)。
表2 高收入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3 2015年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数值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4 2050年高收入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数值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5 2050年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数值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按照表2的划分,2015年世界各国的人均GDP在高收入国家范围内的有56个国家和地区。从第56名到第32名属于初等发达国家,从第31名到第26名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从第25名到第1名属于高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主要是一些东欧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主要是西班牙韩国等零散国家,高等发达国家则主要是西欧北美国家。2015年我国处于第73位,人均GDP0.83万美元。
从各国人均GDP的情况看,在2015年代的“现代化国家”应该是达到中等高收入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以上的国家,“现代化强国”则是人口达到5000万以上的高等高收入的国家(高等发达国家)。具体地说,就是2015年代的“现代化国家”是人均GDP2.3万美元以上的国家,“现代化强国”则是人口5000万以上、人均GDP3.3万美元以上的国家。“现代化国家”大约有30多个,“现代化强国”则是5个(见表3)。
(二)2050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
为了探讨问题的方便,我们先来探讨2050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数值,把2035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数值放在后面探讨。
我们必须明确,不同时期把不同国家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都是相对的。不论是“现代化国家”还是“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到2050年都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个新水平是按照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来确定的。按2%的较低世界增长均值计算,各个层次的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35年后的2050年都将翻一番(见表4)。
由于不论哪个层次的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都发生了翻一番的提高,2015年代划分“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标准就都不再适用了,必须重新确定。根据人均GDP的数值及其变化,到2050年代,可以把所有“初等发达国家”(初等高收入国家)以上的国家(不论人口多少)都列入“现代化国家”,可以把人口超5000万的所有“中等发达国家”以上的国家都列入“现代化强国”。具体地讲,这就是2050年人均GDP达到2.6万美元以上的国家都属于“现代化国家”,达到4.6万美元以上的人口超5000万的国家都属于“现代化强国”。从人均GDP看,经过35年的经济增长,“现代化国家”的最低标准从2.3万美元提高到2.6万美元,而“现代化国家”数量则从30多个发展到60多个;“现代化强国”的标准从3.3万美元提高到4.6万美元,而“现代化强国”数量则从5个发展到10个以上。一方面经济发展指标在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化国家群体在扩大,显然这是比较合理的(见表5)。
(三)2035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
讨论2035年代“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比较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我们既不能把“现代化国家”的标准简单地设在初等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上,也不能把“现代化强国”的标准设在中等发达国家或高等发达国家上,而是需要寻找一个中间的过渡标准或数值。
表6 2035年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数值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先看2035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数值。2015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最低标准是2.3万美元,2050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最低标准是2.6万美元,显然,2035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最低标准应该在2.3万美元到2.6万美元之间。从2015年到2050年是35年,从2015年到2035年是20年,20年在35年中占57%。那么,从2.3万美元到2.6万美元的差额是0.3万美元,0.3万美元的57%是0.17万美元,这就说2035年“现代化国家”的人均GDP应该是2.3万美元+0.17万美元=2.47万美元以上。
再看2035年“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数值。2015年“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最低标准是3.3万美元,2050年“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最低标准是4.6万美元,显然,2035年“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最低标准应该在3.3万美元到4.6万美元之间。从2015年到2050年是35年,从2015年到2035年是20年,20年在35年中占57%。那么,从3.3万美元到4.6万美元的差额是1.3万美元,1.3万美元的57%是0.74万美元,这就说2035年“现代化强国”的人均GDP应该是3.3万美元+0.74万美元=4万美元以上(见表6)。
三、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趋势及其导致的结果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处在不同发展或追赶阶段的经济增速是不同的,所处阶段越高增速越慢。首先,追赶的后发优势越小增速越慢。例如,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大多在2%,由于人口的增加可以达到3%。其次,还有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如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制造业、需求结构中消费超过投资,经济增速也会下降。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服务业和消费形成的劳动生产率和拉动作用要低于制造业和投资形成的劳动生产率和拉动作用。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是:1∶8.9∶4,二产劳动生产率是一产劳动生产率的8.9倍、三产劳动生产率的2.2倍。分析经济增长趋势的公式是:潜在经济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劳动力供给增速,在劳动力供给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增速几乎等于经济增速。所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在经济结构发生从制造业和投资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消费为主导时,经济增速趋缓就是难以避免的。在世界上也有这样的事实,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尚未经历充分的工业化发展之前就出现了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畸形的情况,这些国家的服务业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而是一些落后的传统服务业。这也说明了这些国家为什么经济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不能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本质上就是一个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生产转向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化生产的过程。现在,开始发生新的转变,即从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生产转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服务业,经济增速趋缓也就是必然的了。但是,我国劳动生产率总体上仍不高,仅相当于美国的20%、韩国的30%,这正是我们的发展潜力所在。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日本是在人均GDP15000美元、韩国是在人均GDP13000美元,这时的日本和韩国都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而我国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则是在人均GDP7000美元的时候,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一大截子。显然,我国的工业化不仅走在了城市化前头,也走在了国民收入的前头,“工业化红利”过早消失,“未富先虚”。如果说日本韩国在上个世纪还能在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经济增速趋缓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那么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人均GDP7000美元时就进入了经济增速趋缓的拐点。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从制造业和投资为主导转向服务业和消费为主导的过程要经历一个时期,所以经济增速逐步趋缓也会经历一个时期。现在,我们关心的是:我国GDP增速趋缓最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的过程是:10.4%,9.3%,7.7%,7.7%,7.3%,7%。5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从43%上升到50%,5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这里看,服务业占比每上升2个百分点GDP增速就下降1个百分点。显然,这种比例关系并不是一种规律性,但可以肯定的是,GDP增速趋缓和服务业占比上升是相关联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在其《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系列研究成果中对我国GDP下降和服务业占比上升做出了详尽的预测。他们的预测是:从2013年到2024年12年间,GDP增速将从7.7%下降到5.4%,服务业占比将从46.9%上升到60.6%。从这里看,服务业占比每上升5.9个百分点GDP增速就下降1个百分点。根据以上这些经验和预测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一定时间和尺度内,服务业占比大约每上升5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是可信的。这样看来,我国从2016年到2025年的10年间服务业占比将从50%上升到60%,那么GDP增速就将从7%下降到5%,这10年间GDP年均增速大约是6%。显然,60%的服务业占比和5%的GDP增速还不是最终的状况。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服务业占比大约上升到70%才会稳定下来,同时GDP平均增速下降到3%也才可能基本触底。所以,随着我国经济从2026年到2035年的持续发展,服务业占比还会继续上升,估计到2035年可达到70%,同时,GDP增速也会在2035年下降到3%。从2026年到2035年的10年间GDP年均增速将是4%。这样,5%以下的一产占比、25%的二产占比和70%的三产占比格局就形成了,3%的GDP增速也会稳定下来。2036年到2050年的15年间,我国经济基本上将在服务业占比70%、GDP年均增速3%的状态中持续发展。但是很明显,从2016年到2035年的20年间是追赶式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人均GDP世界排名将不断向前推进,而从2036年到2050年的15年间则是平移式发展,逐步失去追赶速度,我国的人均GDP世界排名将不再向前推进。
假定我国人口稳定,社会GDP和人均GDP增速相等,如按照上述速度发展,我国人均GDP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具体数值如下(见表7)。
表7 中国2016—2050年经济发展状况预测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上述发展轨迹与建设“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现代化强国”的关系。
表8 中国2016—2050年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情况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所以,如果按照表8的预测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到2035年和2050年时,没有分别如期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四、新工业革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究竟怎么做我国才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答案很简单,这就是努力保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
保持怎样的中高速增长呢?我们尝试列出下面两个方案:
表9 提高中国2016—2050年经济增速方案1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10 提高2016—2050年经济发展增速方案2 单位:2012年价格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上述两个增速方案看,2016~2025年间的年均增速都是6%,说明这个期间6%的增速变化空间不大,发生变化的主要是提高2026~2050年间的经济增速。方案1和表7的预测相比较,把2026~2035年间的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5%、把2036~2050年间的增速也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4%,其结果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到2050年却不能进入现代化强国。方案2把2026~2035、2036~2050年间的增速都提高到5%,其结果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可以进入现代化强国。
方案2实际上就是把2026~2050年间的25年的增速都确定为5%。这样一简化,提高增速的目标就十分清晰了,这就是从2016~2025年的10年必须保持6%的增速,从2026~2050年的25年必须保持5%的增速。如果说从2016~2025年的10年保持6%的增速已属不易,那么从2026~2050年的25年保持5%的增速就是难上加难了。
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速度划分为三个水平,这就是:低速增长,在3%以下;中速增长,在3%到7%之间;高速增长,在7%以上。中速增长又可进一步划分:3%~5%是中低速增长,5%~7%是中高速增长。显然,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现代化就必须在未来的35年间始终保持经济增速在6%~5%的中高速水平上。如何保持这样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事实证明,一场由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形成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是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新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新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的具体环节大体是:
新工业化是从新技术革命开始的,进而引起产业变革、扩大投资等等环节。在这里,投资扩大、收入提高、消费提升(包括出口扩大)形成了需求侧的革命性拓展,而技术革命、产业变革、资本深化、生产率提升、产能提高、产出增加则形成了供给侧的革命性拓展。这两方面的革命性拓展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过程,不断发生连锁的扩张反应。这不仅在各个经济环节形成了不断扩张和发展,也在国民经济总体上形成了巨大提升,可以使经济总体发展长期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2到3个百分点。如果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在3%,那么在新工业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就可以长期保持在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这种增长优势不再是后发优势,而是先发优势。我们必须做新工业化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事实证明,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就是新工业化,现代化强国就是新工业化强国,包括新工业化科技强国、产业强国、制造强国、信息强国、能源强国、材料强国、生态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外交强国等等。
工业时代和新工业时代同属于化学文明,工业时代是其初级阶段,新工业时代是其高级阶段,从工业时代发展到新工业时代是推进式发展,新工业化生产对工业化生产具有替代性。显然,新工业化是比工业化更深化更广大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是对工业化生产的推进性替代性发展。进一步观察就可以发现,这种推进性替代性发展突破了工业化生产的狭隘性,使原本的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形成的发展拐点消解得无影无踪,新工业化生产可以在更深层化更巨大的空间中自由发展。新工业化对工业化的推进性替代性发展说明,从工业化到新工业化的转变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新科技革命孕育新兴产业的产生,另一条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对传统产业的优胜劣汰、改造升级。这两条渠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要看到,新工业化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应对工业化危机的挑战中应运而生的。所以,根据应对工业危机的需要努力运用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工业,也是新工业化发展的巨大投入和提升空间。
在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空前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重要经济力量。人们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个“后工业化时代”,其实这就是服务业经济比重超过其他产业的时期,但这个时期主导经济形态性质的仍然是工业化,因为这个时期的物质产业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工业化生产,离开先进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建立发达的服务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服务业经济比重已经超过70%,但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形成的工业危机仍然如期而至,服务业占主导并不能克服工业危机。相反,只有新的第二产业革命即从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转变才能克服工业危机,才能转变主导产业的禀赋和经济形态的性质。按照以往的规律看,新的第二产业即新工业化的兴起必然会促使服务业的转变,一大批服务业的新产业、新业态会迅速兴起,陈旧的服务业会在新技术新产业的促使下发生转型升级。例如,新型的智能信息服务业、生态服务业、太空服务业都会应运而生,教育、科技、艺术等文化产业会逐步成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从吃、穿、住的生存性需求,经过用、行、娱的生活性需求,逐步向教、科、艺的精神需求升华。新工业化推进的新型服务业必将成为极其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总体上导致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更大的经济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