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018-07-12周良增
周良增
(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小微企业的发展又迎来新一缕的曙光。在全球格局多元变化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2]。小微企业作为电商平台和高新技术平台的主力终端,其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将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优势的显现。在市场开拓的有力导向下,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方向,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在共同的构建框架下,将更容易实现资金的扶植和产业的提升。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的信贷现状
小微企业的融资性需求持续性不减,根据2016年10月对环京津冀周边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的实地调研。其信贷需求现状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小微企业表现出融资需求的占到企业调查总数的65%[3]。而这一刚性需求中,尤以100万以下的信贷缺口为主,约占到需求总量的七成以上。小微企业的融资完成后,多用于生产原材料的购买或短期应付款的应对,以融资完成其自身发展的项目开发或设备革新的中长期投资占比较小。
1.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现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现状主要表现在企业信贷缺口大、信贷成本高、非正式融资的占比大。受限于商业银行信贷门槛较高,审批流程繁复、抵押物评估时效长等因素,小微企业的贷款开展逐渐转向民间借贷。但往往也因民间金融的经营手续、非法集资、恶意侵占、暴力收款等原因,造成小微企业的民间借贷的矛盾凸显和升级。
2.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的业务风险现。近九成的小微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偏低。在市场体系中,其对于产品附加值转化及行业议价能力偏低,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其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的压缩,导致其小微企业行业性经营风险的提高。
(二)引发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商业银行因素
1.信贷受理模式导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小微企业的信贷受理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信用风险的基础之上的,其融合了企业的诚信环境及法制环境[4]。我国的小微企业现代法人制度、个人征信制度、个人破产制度仍处于完善和确立阶段。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后面临着较大的违约风险,且当违约发生后,司法程序上银行资金往往需让位于借款人,以保障其正常生活的权益,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而这一不良贷款行为样式的后续效仿及资金累积,将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冲击。
2.信贷审批模式导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当前我国的信贷等级评定仍以传统的五级分类法为主,其分级的主旨在于使得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实现监管,但其对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防控的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银行据小微企业财务报表而做出的信贷授信,其蕴含着较大风险。且在实际的贷款评级中无法对其经济周期性经营进行综合的评判。现场评估结往往由客户经理的直接评级为主,受到客户开拓和业务增长等多方压力,人为调整信用等级的可能性加大。上述问题都将成为导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不稳定的助推因素。
3.信贷监管模式导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小微企业的资金有商业银行贷出以后,只能对小微企业的本息还款情况进行评估,而对于大宗资金的流向无法得知,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通过合法信贷之后,并未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出现将贷款用于个人的地产、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非主营业务中。商业银行并未能够全面实施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年审评级制度,部分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资金申请中,可以按照最初的评级从事金融融资,导致商业银行后续风险监管的基础缺失[5]。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两步评价”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等级构建中要秉承风险管理的量化原则、指标匹配原则及逐户监管原则。结合我国小微企业的信贷需要特点和信贷风险特点进行构建,引入商贷准入和可控性量化分级方式,井对评级体系中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及建立动态的数据维护,为信贷审批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小微企业评测中要以单一企业个体为单位,从个案管理的角度,依据其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比等确立分级。同时要以获得小微企业真实情况为目标的多效信息收集手段,完成涵盖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设备使用、行业前景等的信息内容收集。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准入性评级体系
结合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及政策倾斜力度,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准入是建立在以PD(违约改了)、LGD(违约损失率)、EaD(违约风险暴露)为指标的基础之上,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准入给予一定的结果评级。我国小微企业的一般分为12级,设定等级越高,准入风险越大。8级以上的小微企业的信贷申请,商业银行应谨慎介入。同时,该体系评测结果也可作为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持续评价的依据。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可控性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在通过准入体系的系统评级后,如评测得分较好,违约概率较低,便可进入小微企业的“如何贷”的环节,商业银行的可控性评测体系主要为核定企业资金需求量和贷款期限的核心界定。其通过对小微企业日常现金流的目标核算,及企业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货等流通环节的整体衡量,基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贷款量和贷款期限的设定。
三、提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管控的创新策略
(一)在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中落实党建引领与坚定革命自律
商业银行党的建设工作是完成党的任务和落实党的监督的首要环节。其在商业银行从严治党工作中的引领意义深远,制定科学而符合时代精神的党建制度,就能够使党内监督的力度发挥到最大,适应新时期的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发展要求。要在商业银行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积极开展的商业银行党组织内的思想斗争,弘扬商业银行正能量,反对思想歪风,从思想的源头实现信贷服务的服务初心。抓好商业银行党员造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的腐败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身边的典型案例,运用好商业银行党员自身在从严治党教育活动中的反思材料,使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加强其自身的党性修养,修好商业银行共产党人的自身“心学”,在商业银行党员教师思想深处共同筑牢抵御腐朽思想的警戒墙。
(二)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实现从业人员的有效培训
1.分层设计,实施职业岗位评定。在商业银行的培训体系中,新员工的培训要经历入职培训、岗位基础培训、人才发展培训三个阶段,要针对员工群体在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培训成果的反馈而科学的分层实施,以期其在岗位建设目标和职业道德目标的达成,为小微企业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同时,应落实在员工信用风险管理培训效能上的差异化评定,对于责任感大、技术突出、组织能力强的人才,要予以在薪金、任用、后续发展上的区别优待。
2.信息共建,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代名词,海量网络数据对银行员工而言,机遇要大于挑战。因其信贷服务人员的生活和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依存程度较高,各商业银行培训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以商业银行员工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通过商业银行培训微信公众号推广、培训门户网站建设,信息培训终端开发、手机APP智能学习平台应用等形式,有效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传统面对面到场培训方式的有效改良。
(三)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建立小微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诚信审查过程中,秉承严密监管、定时公示、长效监督的小微诚信审查监督公示制度,对小微诚信评定的各个环节的公开、公正的实施。在小微企业诚信审查监督中设置公众席,扩大小微企业道德和诚信审查监督的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同时将公示内容放到微信、QQ等新兴媒体上,接受社会力量监督举报。
在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实施,在降低对金融行业资金风险,规范个人的金融行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征信报告也越来越多的被相关行业所采用,成为个人金融信用的一个标签。建立起小微企业信贷“黑名单”制度,把小微企业的诚信行为录入新型信用档案中,接受商业银行和国家征信机构及诚信评估部门并对小微企业个体的相关职业行为的查询。并将其作为小微企业的诚信依据,为等级良好的小微企业在信贷、审计等方面提供机会和便利。
(四)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实现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人才管理制度本土化。商业银行充分的分析不同制度指标下的管理变量控制。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信贷资源发展现状,探索适合其自身的人才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方法,完成人才管理制度的本土化,从而使激励制度实施能够真正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岗位能动性。尊重不同群体本土化需求差异,实现“全方位,多层面”“全因素,多角度”“全过程,多渠道”的管理制度层级的综合运用,使员工获得人才管理所带来的幸福感。
2.人才能力培养职业化。商业银行秉承多样、灵活、开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有机地结合,将岗位实践和能力提升相融合。同时,商业银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订单式和模块式培养优势,使得商业银行员工可以有效开展并探讨岗位需要。增加企业人才自身专业内涵,实现人才能力的自我职业化的提升,使其成长在商业银行,服务在商业银行。
实践证明,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其控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围绕着小微企业所展开的区域商业行业内部的“信贷战争”也愈演愈烈,机遇往往也生发与风险之中。商业银行在建立和落实信用风险管理的体系的同时,以党建引领、岗位培训、诚信建设、人才资源作为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核心竞争中的软实力,是商业银行信贷拓展生成和企业效能实现的共同实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