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018-07-12周颖
■文 / 周颖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
麋鹿 赵林/摄
保护濒危物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多年来,中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到乡一级的保护体系,经过多年保护和繁育,一些物种从濒危甚至几近灭绝的状态,开始恢复生机,可谓“死去活来”。
麋鹿:从绝迹到恢复野生种群
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人称“四不像”。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易被捕杀;仅采食禾本科及豆科植物,生存易受威胁。一百多年前,中国野生麋鹿绝迹。
现在全球麋鹿均来源于北京南苑(清皇家苑囿)所养种群的后代。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南苑围墙,一些麋鹿逃散沦为饥民果腹之物。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捕杀了许多麋鹿,一小部分运往欧洲。后来,英国乌邦寺庄园主人从巴黎收集了18只,放养在自己庄园中,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种群。
1985年,英国向中国赠送了麋鹿,使流落海外近百年的麋鹿初次重返了家园。1986年,又有39头麋鹿回到它们祖先的栖息地——江苏大丰滩涂。为保护麋鹿,湖南洞庭湖、湖北石首天鹅洲等地后来建起了麋鹿自然保护区,河南原阳县还建有麋鹿散养场。目前中国已成功繁育4800余头麋鹿,总数约占全球的76%。
引种扩群、恢复湿地、驯养繁殖、野生放归等方式使麋鹿逐渐恢复野生行为。1998年,8头大丰麋鹿首次走出围栏,结束被圈养近百年的历史。如今,湘鄂苏豫等地自然保护区有不少麋鹿连续3年在野外成功产仔并成活,已形成野生种群。
扬子鳄
扬子鳄:从不足150只到超万条
扬子鳄曾遍布淮河和长江流域,有1.5亿年进化史。然而,后来因它们筑穴的浅滩多被开垦为农田,旱涝频繁,使扬子鳄不得不四处寻找适宜栖息地。此外,扬子鳄多年遭大量捕杀,洞穴被破坏,蛋被捣坏或被掏走。化肥农药的施用也大大减少了扬子鳄食物——水生动物的数量。1983年,野生扬子鳄有500条,1999年减至150条。
为“复兴”扬子鳄家族,中国开展扬子鳄资源清查,摸清其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和消长趋势;设保护点,聘请护鳄员对栖息环境进行日常管理;收容救护野生鳄,搭配放归保护点;严打盗猎、倒卖扬子鳄的犯罪行为。科研人员还通过基因筛选培育优良品种,预防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建造了扬子鳄谱系养殖池,为野外放归储备和提供优质种源。当前中国人工饲养的扬子鳄数量达1.5万条。
藏羚羊:摘掉“受威胁物种”帽子
藏羚羊的绒毛非常柔软,制成披肩一条达数万美元,而这得用3只藏羚羊的生命来换。高额利润给藏羚羊带来杀身之祸:百年前,藏羚羊有数百万只;到了20世纪末,仅余六七万只,2000年被列为“濒危”物种。
藏羚羊 赵林/摄
从1981年开始,中国严禁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随后建立了阿尔金山、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和执法队伍,有效遏制了盗猎。截至2015年,藏羚羊已回升到20万余只,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
大熊猫 赵林/摄
大熊猫:数量有所增加
20世纪,人类过度采伐破坏了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导致其数量越来越少。20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约1110只,1990年,大熊猫被列入“濒危”等级。
中国实施栖息地恢复等措施,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增长16.8%。中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不仅庇护了大熊猫,同时保护了1万多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一劳多得。
朱鹮 赵林/摄
朱鹮:仅剩7只到子孙满堂
由于战争、天灾、猎杀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东亚特有鸟类朱鹮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野生朱鹮灭绝。然而,1981年,科学家在中国秦岭南麓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最初的保护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人员全天候守护每一枚卵和每一只雏鸟,在朱鹮营巢的树干上挂防蛇罩,在树下张起保护网,但朱鹮数量增长较缓慢。1990年,科研人员开始进行人工繁育研究,先后攻克了人工孵化、育雏等难关。技术难题突破后,人们开始琢磨朱鹮栖息地的修复:向附近农户推广不施化肥、农药的有机种植方式,为朱鹮提供良好觅食环境,并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对受损农田进行补偿;保护朱鹮巢穴、看护幼鸟的村民可得到奖励。目前朱鹮已发展到2000多只,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