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效果观察

2018-07-12汪纪红赵敬军盖金明陈毅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13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疱疹带状疱疹

汪纪红, 赵敬军, 盖金明, 陈毅丽

(1. 上海市安亭医院 皮肤性病科, 上海, 201800; 2. 同济医院 皮肤科, 上海, 201800)

带状疱疹是一种疼痛性皮肤科疾病,该症是由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机体,引起脊髓后根神经节病毒性炎症所致[1]。带状疱疹典型临床表现为受侵犯的皮肤周围神经分布呈现群集性疱疹和剧烈的神经痛,疼痛主诉为针刺、灼烧、刀割等[2-4]。目前,带状疱疹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抗病毒、镇痛、消炎等,疼痛的控制手段主要有外用或口服中药或西药、针灸、激光照射等[5]。本研究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早期疼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 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且皮损部位在腰胸段,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3]; 年龄18~70岁; 病程10 d之内(处于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急性期); 发病后未经任何止痛和抗病毒治疗; 对治疗知情并同意配合。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合并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造血系统及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疾病的;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血友病患者; 瘢痕体质者; 对本研究采用的药物过敏或药物禁忌证; 不能自愿配合治疗的。剔除标准: 治疗过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或由于患者自身生理病理条件改变而不适合继续接受治疗的; 治疗期间病情恶化,必须更换治疗方案的; 未完成所有随访或调查的。

按照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疼痛科和皮肤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共540例,其中男287例,女253例; 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8.9±14.2)岁; 病程1~10 d, 平均病程(4.1±1.5) d。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300 mg×7片/盒,上海上药信谊),甲古胺片(0.5 mg×48片/盒,扬子江海灵制药),外用喷昔洛韦乳膏(10 g/支,上海朝晖药业);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沿带状疱疹皮损周围每隔10 cm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注意保持皮损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注射液配置方法: 用5 mL注射用生理盐水将地塞米松(1 mg)溶解,与相同体积的2%利多卡因混合,注射前现配。皮内注射选择4号针头,沿表皮与真皮层(进针深度约0.1 cm), 每点注射药液1~1.5 mL, 每3 d注射1次,共2次。

1.3 评价方法

①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价药物首次注射前及注射后15 min、24 h、1周、4周的疼痛情况。0~2分为几乎没有疼痛; 3~4分为感觉到微弱的疼痛; 5~6分为疼痛,但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 7分以上为剧烈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或睡眠。② 疗效标准: 痊愈: 皮疹基本消退,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任何疼痛后遗症; 好转: 皮疹消退大约30%, 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 皮疹消退少于30%, 仍有部分疼痛。注射后4周回访评价。③ 疱疹指标评价: 首次治疗后疱疹不再增多的时间(D1), 皮肤结痂面积/皮损总面积超过一半的时间(D2), 皮肤结痂完全脱落时间(D3)。④ 生活质量评价: 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周、4周采用欧洲直观健康量表(EuroQoL VAS)[5]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由好至坏分别为10至0分。⑤ 不良反应评价: 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以下情况: 皮内注药操作引起的局部注射疼痛; 注射部位出血、晕针、晕血、出汗; 局部感染; 注射部位脓肿; 注射部位疤痕及皮下组织萎缩; 皮疹、恶心呕吐等药物过敏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首次皮内注射治疗后4周,回访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2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实验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疼痛强度比较

治疗前, 2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15 min、24 h、1周、4周时, 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2组疱疹愈合情况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疱疹停止增加时间(D1)、结痂时间(D2)和脱痂时间(D3)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2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4 2组患者疱疹愈合时间比较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2组生活质量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的EQ-VAS评分比较见表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差,疼痛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日常情绪。治疗后1、4周,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 且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EQ-VAS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只采用口服和外用乳膏,而实验组需要采用皮内注射,所以实验组有10例患者(3.7%)因注射出现暂时性注射痛,但该疼痛为注射时发生,时间短暂,可以忍受。实验组所有患者未见注射部位出血、局部感染、注射部位脓肿、注射部位疤痕或皮下组织萎缩的现象。2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过敏现象。实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3例出现轻微恶心; 对照组出现头晕、恶心的患者分别为5例和3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对实验组带状疱疹患者皮内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皮内注射后最快15 min即显效,注射后每个观察时间点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疱疹愈合更快,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提高。本研究结果与盖金明等[6]一致,但该研究者只进行了一次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观察时间最长至注射后1周。作者认为这种注射一次的治疗方法较适用于早期带状疱疹疼痛患者,不利于预防后遗性神经痛的发生,效果维持维持时间不理想。本研究将注射次数增加为2次,并且中间间隔2 d,镇痛效果持续时间更长,首次注射后4周,实验组整体评价指标仍优于对照组。

皮内注药是将药物注射到表皮和真皮之间,这里密布着丰富的躯体感觉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感受器。药物可以顺着神经末梢上行逆向传递至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细胞,进而减轻或消除感觉神经系统导致的免疫炎症反应; 同时阻断皮损区域神经末梢和皮肤痛觉感受器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具有神经性止痛的效果。局部吸收的药物还可以改善受损皮肤周围的血液循环、杀菌消炎,促进受损组织的功能恢复。

本研究皮内注射药物选择局麻药与皮质激素合用,这与多数学者[7]采用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文献中报道相一致。刘波涛等[8]皮内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和甲钴胺,联合口服药物加巴喷丁、神经妥乐平和盐酸曲马朵,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睡眠质量都有所改善。王梅芳等[9]选择的皮内注射药物与其一致,用于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独口服曲马朵和阿米替林。

局麻药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可以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纤维的疼痛恶性传导,阻断不良的疼痛恶性循环,同时阻断交感神经系统反射性的亢进作用,使局部受损皮肤区血管扩张,血运改善,加速组织功能修复[10]。大部分学者[11]认为早期全身应用小剂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有效控制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减少组织水肿,从而促进受损皮肤的愈合,疼痛的减轻,阻止病毒进一步对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的破坏,抑制神经纤维化过程,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生。此外,临床皮内注射常用局麻药还有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及罗脈卡因等; 皮内注射常用皮质激素还有甲基强的松巧、复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等[12]。

综上所述,皮内注射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缩短止疮时间、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及止痛治疗。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疱疹带状疱疹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三黄膏治带状疱疹有奇效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