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3年《乡音》情
2018-07-12韩大存
文/韩大存保定市清苑区档案局
在《乡音》创刊30周年之际,我不由从心底涌出一句话:“难忘23年《乡音》情!”
我曾是清苑县(今保定市清苑区)一名人民教师,18岁那年从教育岗位上应征入伍,在北京军区某部通信连任报务员。本人自幼爱好文学,在繁忙的站岗、值班和其他工作之余,爬格子写报道,常有小稿件见诸报端。退伍还乡后,我又重返校园,继续做教育工作,1995年金秋,县政协办公室招考工作人员,我有幸成为清苑县政协一名机关工作者,主抓办公室的文史、宣传工作。
曾记得,当年我来到政协后,不知怎样开展工作,就向政协老同志请教,观察其他同志怎么做。一天夜里,我突然发现电话机旁有一个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音》杂志。漫不经心地翻过几页之后,我突然眼前一亮,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当年《乡音》还是外宣刊物,刊中有篇幅不多的委员事迹和政协信息。通读一遍之后,我顿觉神清气爽,不由得拍案惊呼: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发稿“阵地”吗!
从此,我便与《乡音》结下了23年的情谊。除去下乡、开会和文史资料的调研、写作之外,我就品读《乡音》,真是孜孜不倦,爱不释手。可以说,我来到政协后,结识的第一位“挚友”就是《乡音》杂志。
自那以后,《乡音》这位默不作声的忠实“挚友”就始终伴随着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小伙儿,到两鬓泛霜的花甲老翁。虽然我于2013年调到区档案局任职,现已退居二线,但依然读《乡音》并为之写稿,可谓23年情未了。
尤其是1999年《乡音》改为河北省政协机关刊物后,她立足政协,服务统战,面向社会,成为一本宣传政协、贴近委员、反映民意、指导工作的综合性期刊,既贴近人生、贴近生活又贴近社会,是政协人不可或缺的刊物。
自从结识《乡音》后,我的上稿数量也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攀升。我先后将自己熟知的发生在清苑乃至冀中大地上的历史事件、英雄故事和风云人物写成稿件,连续不断地投到《乡音》杂志。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文史稿《民主斗士张若名》。张若名是我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五四运动先行者,曾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人一起创办天津觉悟社,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知识女性。稿子有4000多字,我还担心稿子太长不好发,没想到几天后,就接到一位编辑老师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详细询问文中主人翁的生平及故事的可信度,并对我的文笔及对待历史人物的审慎态度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而后,他又针对我的写作思路和写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一个月后,我就收到《乡音》杂志社寄来的样刊,还收到了稿费。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那以后,我的写作积极性更加高涨,先后又有《村官杨白》《井管大王的创业路》《尺算发明家于振善》《冀中骁将于权伸》《回民跤手白启凤》等30余篇稿子分别在“委员风采”和“文史经纬”栏目刊发。
《乡音》杂志不仅是我展现文笔的文化平台,也是我从事政协工作的行动高参和良师益友。每当在工作之中出现困惑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乡音》寻求良方。有时候还通过电话与省内其他市县的兄弟单位探讨交流、取长补短。
自从有了《乡音》的帮助,我的工作逐渐变得得心应手。无论是在公文写作、文史编纂,还是在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工作实效方面,《乡音》对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我不但得到组织重用,还经常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自2003年开始,因为在《乡音》杂志上稿率高,清苑政协连续10年被河北省政协评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我个人也连续12年被省、市、县三级政协组织评选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我认为,《乡音》杂志之所以越办越好,既得益于省政协的正确领导与关怀,各市县级政协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编辑老师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我相信,《乡音》杂志,以创刊30周年为契机,一定会砥砺前行,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