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与胃肠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07-12赵美林郭华贤袁二伟张雅静曲海新罗庆华王瑞娟赵文慧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重儿胎龄微量

赵美林,郭华贤,袁二伟,张雅静,曲海新,罗庆华,王瑞娟,赵文慧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目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相对常见。美国儿科学会的目标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12~16w后,实现2~3kg健康体重的增长,实现早产婴儿的正常宫内生长率[1-2]。研究指出,早产低体重儿出生后早期营养状态其能量摄入高于胎龄相同的胎儿,但蛋白质摄入量显著低于胎盘递送给[3]。与胎龄在同一胎龄期的子宫内生长的胎儿相比,早产低体重儿体成分组成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早产儿脂肪含量高,但瘦体重下降[4],该项研究提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在能量补充充足的情况下,也应当合理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几周内常常接受肠外营养,然而,后期断绝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肠外营养也是儿科医生的首要任务,因为肠外营养增加了早产儿并发症的风险[5-8]。本研究比较了胃肠营养组与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以评估最优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及营养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胃肠营养组和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每组各50例。胃肠营养组:胎龄28~34w,平均胎龄为31.1±4.2w,其中男婴26例、女婴24例;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胎龄28~33w,平均胎龄为30.9±3.9w,其中男婴27例、女婴23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100例早产低体重儿在入院后均给予保暖、预防感染、监测生命体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处理措施。

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入院后评估患儿吸吮和吞咽能力,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喂养方式,经口喂养或胃管喂养。据报道,孕妇产后每日哺乳量第1d为80mL/kg,每日增量为20mL/(kg·d),在第5~6d达到150mL/kg[9]。本研究喂养量模拟生理喂养,第1d以20mL/(kg·d)的奶量开始,每次1~2mL,2h喂养1次,随后以20mL/(kg·d)的奶量递增,直至达到全喂养150mL/(kg·d)。患儿胃肠营养期间,给予不定时非营养性吸吮,期间能量不足部分通过静脉营养进行补充,静脉营养葡萄糖5~10mg/(kg·min)剂量开始,观察患儿耐受情况,耐受良好可酌情逐渐加量,选择小儿专用氨基酸配方,氨基酸剂量为2g/(kg·d),脂肪乳剂选用含MCT成分制剂,剂量为2g/(kg·d),维生素、钙、磷、铁元素每天常规给予。

胃肠营养组:先采用静脉营养,患儿吞咽功能协调后经口喂养,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喂养方式,经口喂养或胃管喂养。第1d以20mL/(kg·d)的奶量开始,每次1~2mL,2h喂养1次,随后以20mL/(kg·d)的奶量递增,直至达到全喂养150mL/(kg·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喂养效果、喂养不耐受情况、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效果比较

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胃肠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生理体重下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均低于胃肠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

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呕吐、胃潴留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腹胀、腹泻发生率与胃肠营养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n,%)

2.3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与胃肠营养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两组早产低体重儿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最佳营养被认为是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和远期发病率的基本方法[10-12]。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报告,早产儿的产后增长应该与相应的宫内孕育期平行[2],这一目标即使在世界上最好的新生儿中心仍然难以达到,几乎90%的早产患儿在36w时出现增长延迟现象[13-15]。在大多数新生儿中心,通过全胃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实现早期营养康复的目的。然而,长期全胃肠外营养面临着败血症、肠道细菌移位、肠道萎缩、血栓形成、胆汁淤积等并发症的困扰。有学者针对早产儿不同时间开始喂养和不同喂养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开始喂养、不同的喂养方案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显著差异[16]。最近有学者提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第1d开始安全全肠内喂养对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17-18]。本研究显示,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患儿呕吐、胃潴留、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发生率显著低于胃肠营养组,两组腹胀、腹泻、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没有差异,表明出生后第1d微量喂养不会增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几率,相反第1d微量喂养可能会减少这些状况的发生。

营养成分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速度和发育结果起重要作用,首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足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应在其出生后立即开始补充,这意味着提供比通常提供的更早且更大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本研究制定静脉营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参照早产儿管理指南制定合理的静脉营养方案,效果显著。Sanghvi等[19]研究表明,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的早产儿能够更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较胃肠喂养患儿平均早2.6d左右恢复生理体重,平均早6d左右出院,与Sanghvi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喂养效果良好、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方式是一种针对早产低体重儿良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猜你喜欢

体重儿胎龄微量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76例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置管术后的护理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