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线路及供电所和台区降损模式研究
2018-07-12严勤曾洁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严勤 曾洁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更好的实现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转变,企业管理向更加精益化方向转变。以节能降损为目标,对低压配网线路和台区降损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和寻找出一条科学有效的管理降损之路。
1 供电所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工作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农村供电所线损管理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线损管理基础数据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线损管理工作流程需要在供电所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
(3)供电所线损管理人员需要便于实际执行操作的工作手册指导;
(4)台区理论线损计算结果误差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供电所的降损管理提升工作:
(1)建立台区基础资料档案及更新标准化、规范化及信息化流程;
(2)细化落实供电所线损管理流程,编制供电所线损管理工作手册;
(3)低压台区理论线损精确计算方法研究。
2 低压台区基础数据规范化方法
对每个台区从配变开始,核实低压三相四线的排列顺序、每个档距的距离及低压线路的型号、每个客户信息及下户线线径长度、低压用户的串户关系都进行了逐一核实。建立了每个低压台区的《台区低压线路信息表》、《低压台区用户信息台账》、《低压台区用户接线图》等规范的数据文件,建立了台区基础数据参数和资料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模版。
2.1 《台区低压线路信息表》
台区低压线路信息表反映的基础数据有:(1)每段低压线路的起止电杆编号;
(2)每段低压线路的型号;
(3)每段低压线路的档距;
(4)每段低压线路的相序排列。
2.2 《低压台区用户信息表》
低压台区用户信息表反映的基础数据有:(1)每个低压用户客户编号、姓名;
(2)、每个低压用户下户线连接电杆编号;(3)每个单相低压用户下户线相序;
(4)每个低压用户下户线长度及线径;
(5)有串户关系的低压用户串户信息。
2.3 《低压台区图》
低压台区图反映的基础数据有:
(1)台区低压用户接线关系、客户编号、姓名;
(2)每一基电杆的编号;
(3)每段低压导线型号、长度、相序排列关系;
(4)低压用户下户线型号、长度;
(5)有串户关系的低压用户串户信息。
3 供电所线损管理工作手册
该手册分为:线损管理标准化流程、基础信息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线损计算、降损措施制定、线损指标考核六个方面,为供电所有损线损管理提供了指导和作业的参考标准。
3.1 线损管理标准化流程
依据过程控制要求和各组织层次的职责,线损管理工作分解为基础管理、抄核收管理、填写线损报表、线损异常分析、降损措施制定、线损考核六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流程,标准化流程见图1所示。
图1 线损管理标准化流程
3.2 基础信息管理
(1)台账信息
基础台账信息流程
台账信息包括:10kV线路台账、配变台账、台区台账。
(2)设备异动信息管理
设备异动信息管理流程
(3)业扩变更信息管理
业扩变更信息管理流程
(4)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及流程
信息系统设备异动基础数据更新流程
3.3 数据统计分析
线损统计分析工作包括:
(1)线损统计报表;
(2)线损异常分析报告。
3.4 理论线损计算
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包括:
(1)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
(2)0.4kV低压台区理论线损计算。
3.5 降损措施制定
降损措施制定包括:
(1)管理线损降损措施制定;
(2)10kV线路技术降损措施制定;
(3)低压台区技术线损降损措施制定。
3.6 线损指标考核
线损指标考核工作包括:
(1)供电所考核线损指标;
(2)供电所线损指标考核办法。
4 低压台区理论线损计算分析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低压台区技术线损,以便较为准确地把握低压台区的技术降损情况,为节能降损技术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根据台区导线损耗、表计损耗、经济负载率、三相电流不平衡率等情况,经过细致分析提出以下低压台区理论线损计算典型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部分台区理论线损中表计损耗所占比例较大
说明其台区负荷较低,可考虑将邻近负荷较重台区的用户转接至这该配变,以降低相应口径的低压线损。
4.2 部分台区导线损耗电量大,存在卡脖子现象通过分析这些台区的线路的拓扑结构,将其部分卡脖子线路更换为导线截面更大的线路后,具有较好的节能降损效益。
4.3 配变平均负载率偏低,配变运行效率不高建议对处于最劣经济运行区的配变,进一步采用调整负荷或调整电压的手段,促使配变运行效率提高。
4.4 部分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率偏高建议定期对台区的单相负荷进行调平,降低三相电流不平衡度,降低导线损耗,减小线损率。
4.5 用户抄表不同期,导致理论线损计算误差较大建议固定抄表例日,严格抄表管理通过以上的研究,把典型配网线路及供电所和台区降损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应用到今后的实际管理中去,在核实清楚站-线-变-户等基础信息的前提下,实现线损管理的精确对比和实时统计,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延伸,扩大覆盖面,提升管理效益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