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虹影作品的跨文化书写

2018-07-12王丹蕾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8年30期
关键词:虹影

⊙王丹蕾[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期待视野下的中国

虹影长期在国外生活创作,但是与很多新移民作家不同,她并没有主要描写中国移民在海外生活状况和所遇到的不公平对待。虹影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中国为大背景,用中文写作,用纪实的方式来记录她眼中的真实,但她的作品的受众很多都是西方读者。所以她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侧重于西方读者所关注的事物。

虹影在创作中会有意无意地对西方读者所感兴趣的社会背景进行叙述,比如《饥饿的女儿》中出现的“文革”和大饥荒的事件,以重庆贫民窟的贫穷生活为历史背景,无疑满足了西方学者和读者了解中国现状的渴望。文中作家对于自己儿时糟糕的生活环境有着详细的叙述, 当时人民的真实生活受到了重创让读者为之震惊。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肮脏不堪的公共厕所,拥挤的生活环境。孩子们为了一口吃的东西,拼了性命也要抢到食物,当时的饥饿就像魔鬼一样让每个人惶惶不可终日。并且在《饥饿的女孩》的英文翻译中,有虹影及其家人的很多照片。放置这些照片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本书内容的真实性,更加具有可信度。很多家报纸评论《饥饿的女儿》时,都认为这本书是了解真实中国的窗口。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描述了许多家庭秘闻,比如虹影自己的私生女身份、她和历史老师的不伦恋、母亲与其他男人的婚外情,兄弟姐妹不光彩的历史。虹影没有其他作家写自传时的遮掩,她毫无忌惮地向世人展示世俗社会中虽然丑陋但真实的一面,并且敢于袒露一些惊世骇俗的想法。这些对中国底层人民心理、生理、生活细节的深入刻画,无疑满足了西方人对当时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好奇心。

虹影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东西方融合的元素,表现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也从西方的角度描写东方。比如在《英国情人》中,虹影是从一名西方男性口吻来叙述,文中更是大肆渲染了一个外国男人和这个东方女性的婚外情,还有大量笔墨叙述神秘的中国房中术,从一个男人的视角来叙述东方女性的身体之美。其实这对一个女性作家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之所以作者选择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让西方男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更能让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期待,由此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跨国之恋

在小说开头,作者是以倒叙方式展现裘利安因战争而死亡的情形。裘利安在弥留之际对护士说:“我一生想两件事,一个最美丽的情妇、上战场,都做到了,我很满足。”小说中的裘利安把闵当成了解东方文化的渠道,并且裘利安也引导闵感受西方文化。裘利安从伦敦来到中国,他观察周边的风土人情,而最终形成对东方的文化想象。当时的中国,处于20世纪30年代,正在上演着战争、贫穷、饥饿、苦难,这些让这个西方诗人深感触动。当时中国所经历的战争和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深深刺激着裘利安敏感的神经,充斥在生活中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也一直蛊惑着他的灵魂。青花瓷器、旗袍、京剧、梅兰竹菊的图案这些都让裘利安深深为之痴迷。但最吸引他的还是中国女人,身着旗袍的闵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高贵、优雅、迷人,这对裘利安有着致命的诱惑,让裘利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其实种种的交集,归根结底是一场文化之间的碰撞,其实发生在闵和裘利安之间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文化邂逅。在一场宴会上,闵独特的气质让裘利安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闵的英语虽然不太标准,但是具有浓浓的京味儿。这让裘利安认为这种具有异域风情的口音让他觉得特别舒服。裘利安看到墙上的名画《高山流水遇知音》时,他与闵讨论起来中国画的创作意境。闵还告诉裘利安,中国的一位元代画家以画品清绝而著称于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空白”。正是闵对极具中国特色的名画深入的讲解,赢得了裘利安对她极大的好感。其实裘利安的母亲也是一名西洋画家,从小就在这种艺术氛围中长大,不过他从未听过“空白”这样的理论,因此他觉得特别新奇,在他所接受的艺术理论中从未听过这一说法。与闵的第一次见面裘利安就被闵独特的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同时也引起他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关注与向往。在作品中还有这样一段叙述,在烛光摇曳中,闵摘拿下了眼镜、挽起了发髻、佩戴珠宝,身姿曼妙,具有古典气质。“裘利安无意间看到了闵的打扮,一身粉白色的旗袍,虽然领口不太高,却也镶了滚边,有个空心扣子。与校园里的直通式旗袍很是不同,因为比较贴身,分叉也开到了腿,所以勾勒出了她完美的曲线。”这是没有旁人在场的私密区域,展现了一个与在公共空间中不同的形象。闵自幼生活在贵族家庭,受到完善的深闺教育,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有一种中国女性独有的婉约之美。对于闵这种有别于西方女性的独特魅力,裘利安这位来自异国的花花公子自然无力抵抗,心甘情愿地拜倒在闵的石榴裙下。闵的出现给裘利安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一点促使了他对东方文化产生无尽的想象。

三、在西方思潮影响下作品中女性地位的重构

女权运动起源于西方并在西方得到了蓬勃发展,自此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两性关系的话题渐渐成熟,并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虹影长期在国外生活,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私人化写作盛行,受这些影响,女性从波伏娃和西苏那儿获得了对自身身体的认知,让身体和文化联系起来,创造出女性独有的语言,向世人强调自己的权利,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怯。虹影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再是含蓄内敛,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再一味强调温柔、顺从而是突出真诚坦率的一面。但虹影小说中的身体写作并不是简单的裸露,而是突出自由鲜活的有趣灵魂。虹影在女性欲望的书写方面特别新颖大胆,在《英国情人》中,作者以女主人公闵作为叙事的主体,对身体经验进行了直接而又细致的描述。从一开始接触到裘利安的局促不安,到带给男主人公不同于西方的新奇体验,在文中闵完全不顾中国传统观念对于女人的禁锢,完全深陷这段不符合道德的异国恋中而无法自拔。虽然虹影非常感性地书写女性的欲望,但最终她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女性脱离欲望这一点上,这都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怒、抗争”。她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虽然发乎情,但是永远都不仅仅止乎礼。虹影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真实又狂野,她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人生充满信念。在《女子有行》中,“我”被推选为政敌、领袖、佛母,但“我”的真实身份却是一个为情所伤的人。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拟出了一个女性之国——康乃馨俱乐部。书中塑造的男性,都是不怀好意地离间她们的关系,不择手段地为她们制造矛盾,并利用她们之间的隔阂,使这个女性之国的同胞们自相残杀,最后土崩瓦解。虹影认为,以女性自我为出发点,女性写作的意义在于从女性主体的角度去探索和解读本体论和历史记忆。上海滩一向是男人的战场,十里洋场,尔虞我诈,女性从来都不是这里的主角,但虹影却在上海这个男人为主体的社会,塑造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女性形象。虹影阐述了其作品中男女的差异,深刻分析了权力与性别的关系发展。首先,女性的独立态度和非差异性写作突出女性中心话语的建构。其次,虹影的创作意图打破男女的性别限制,实现两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想借此表达女性独立写作空间的诉求。《上海之死》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情报人员于瑾,伪装身份是女演员,在军统汪伪日军三方周旋, 她促使上海沦陷,从而使英美对日宣战,让他们成为中国的盟军,尽快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上海王》中塑造的筱月桂,她原本只是书寓的粗俗丫头,她和两代上海王都有情感纠葛,最后执掌洪帮,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王”。在几部小说里,女性成为改变历史的主人公,而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虹影用略显传奇的故事,来申明女性也是可以改变历史的。《女子有行》中的我,有高超的领导才能,建立一个女性王国。《上海之死》中于瑾独立坚强,有着连男性都少有的强大内心,《上海王》就是一部女主人公筱月桂的成长史,她打败了当时最强悍的男人,成为以男人为主的洪帮的领袖,这些都是女性确立自我价值、建构自我话语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虹影作品中存在趋向读者需求的写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片面观点,并且较少体现了具有特色的中国元素。但在文化交流缺少相互理解的情况下,此种方式有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虹影作为女性“新移民作家”三剑客之一,并没有局限于当代女性主义的私语化写作,而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中,强调中西文化交融,在开阔视野下开展女权主义创作,关注人类共同命运。

猜你喜欢

虹影
虹影,我的诗人朋友
论虹影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爱与美食
爱与美食
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40则
作家虹影:我爱女儿,但不惯女儿
作家虹影:我爱女儿,但不惯女儿
遥远
虹影:儿童文学的闯入者
虹影:我一直与世界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