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哈尼族自娱性舞蹈《同尼尼》的源流

2018-07-12

大众文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哈尼族神灵民间舞蹈

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支系繁多,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1。在历史的长河中,哈尼族随着民族迁徙和繁衍,其民间舞蹈也得到传承,尤其是绿春县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同尼尼》,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气息和古朴的风格,在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同尼尼》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并且具有广泛的流传性。

一、《同尼尼》舞蹈的起源

通过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在南北朝至唐朝初年民族分化组合过程中,绿春县境内哈尼族逐渐形成。从棘、叟、昆明人等族中分化出来的“和蛮”。《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咦”,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末年,“和尼”成为哈尼族先民通用的有历史名称2。“哈尼”一名首见于清朝康熙《蒙自县志》。对于哈尼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哈尼尼》的源流却无法在史料中查清。但是在民间流传着两种关于《同尼尼》源流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祭祀。根据当地村里的祭师描述:在很久以前,在人们进行祭祀时,主要是祭祀寨神,不需要太复杂的仪式,但是祭祀仪式和相关活动的日渐流行,人们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因此,在祭祀神灵时,人们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诚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种舞蹈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是一种神话传说,即在古代,天地处于混沌状态,一片黑暗,只好在牛、羊角上点着火把在田地里进行劳作,但是没有阳光,庄稼无法正常生长,人们无法正常生活和饮食。这时一个勇敢的拉祜男子,原计划射树枝上的野鸡,但是没有射中猎物,偏离了目标,射穿了一片树叶,阳光透过树叶照到大地。于是,想方设法的看到了大树,天地豁然开朗,人们不再生活在昏天暗地的环境中,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随着天地万物的复苏,虫鱼鸟兽横行,人们也常常受到猛兽虫蛇的侵害。这时,掌管天宫的阿龙和掌管地下龙宫的阿翁不能忍受民间的疾苦,于是阿龙变成了鼓,阿翁变成了锣,两人一起敲锣打鼓来驱赶猛兽的侵袭,但是没有什么效果。这是,一个勇猛的跛足男子,在锣鼓声的伴奏下做出野兽模样的动作,一边大声吆喝,一边手舞足蹈,吓跑了猛兽。于是,人们才开始了平静的生活,耕种劳作,生儿育女,生活逐渐富足。而跛足的男子的形象就逐渐形成了哈尼族舞蹈《同尼尼》的特征。

二、《同尼尼》舞蹈的形成

哈尼族舞蹈《同尼尼》源于哈尼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他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3。尽管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但是通过民间口碑以及舞蹈涉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判断,舞蹈《同尼尼》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围猎

在原始社会,人们与大自然的抗争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为了取暖和食物进行狩猎和耕作,以便生存需要。随着人们获取的食物的数量增多,人们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感恩,与其他人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展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的热闹场景,所以早期《同尼尼》舞蹈就形成与人们狩猎和丰收庆祝时的场景。

(二)劳动

舞蹈的产生是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目的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一种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同尼尼》舞蹈逐渐变化和改善,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是发展至今,该舞蹈仍然保留了人类最原始的劳动和生活的一些动作和行为。

(三)祭祀

在古时候祭祀的时候,人类常常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图腾的信仰,通过这种方式来祈祷家人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4。因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舞蹈,哈尼族的《同尼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舞蹈《同尼尼》通常在祭神灵、祭祖等时跳的舞,祭神灵时,跳舞的人要先面对祭鼓者默立,双手合于胸前向鼓行祭祀礼后,方能开始舞蹈。伴奏的乐器有专人保管,通常是祭师,在平日的生活中是禁止敲响的,需要用的时候,祭师要用酒和茶祭献后才能敲响。哈尼族舞蹈《同尼尼》类似于有些宗教祭祀,总带有神秘色彩。

三、“同尼尼”舞蹈的流传

哈尼族在绿春县内的称呼有很多种,其中“哈尼”最多。哈尼族民间舞蹈《同尼尼》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哈尼族由于历史悠久,支系繁多,语言差异明显,因此,同一个舞蹈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各异,例如《哈尼尼》也叫嘎尼尼、哈安生、鲁独哈安、安腊从等等.尽管哈尼族支系繁多,语言也存在差异,但是舞蹈《同尼尼》节奏、动作、韵味基本相差不多,都是一条腿屈膝前伸,另一条腿半蹲,在舞动时双手随着节拍摆动,身体也要随着节奏摆动。另外,该舞蹈在进行时,有的伴随着击鼓,有的则不击鼓。其舞蹈的进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动作变化对着个人的情绪和动作而变化,风格特点灵活多样,韵味独特。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哈尼族舞蹈《同尼尼》由传统的祭祀和丧事才会进行,随着它的广泛流传,逐渐也出现在婚庆典礼和民族传统节日中5。该舞蹈除了在渲染气氛上不同之外,其他的舞蹈动作,节奏变化基本一样。在祭祀时气氛沉闷庄重,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之情,在节日或者婚礼上,气氛比较活跃、节奏也欢快,以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释:

1.罗列诗.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2):15-17.

2.李骏.浅谈民族民间代表性舞蹈—以哈尼族民间舞蹈《嘎尼尼》《阿迷车》为例[J].民族音乐,2014,(01):24-26.

3.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12-113.

4.周霞.哈尼族民间舞蹈《竹瓦舞》的渊源及风格特征探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2,(03):68-70.

5.李袅香.浅谈哈尼族舞蹈[J].艺术科技,2012,(02):36-38.

猜你喜欢

哈尼族神灵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太阳,你辛苦了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