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深浅阅读相互迁移的价值及实现策略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

2018-07-12

科技视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反省

黄 楠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 南充 637009)

在当前深浅阅读正负作用争鸣的浪潮中,高校图书馆应该以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研究并践行优质的阅读服务,使深、浅两种阅读相互结合、相互迁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不是彼此制约、彼此削弱。

1 深浅阅读相互结合的价值

1.1 深浅阅读简析

所谓深阅读,是与浅阅读比较而言,专指读者从拥有较大信息量、较高系统性的书面语言文字符号中,并触动高层次的心理过程而获得丰富知识的社会行为。深阅读一般指向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专业经典,以及其他书报杂志等;浅阅读一般指向以电子为载体的网文、新闻、学习、科研等资料、生活信息的查询、咨询。也指向将经典名著瘦身,配以插图的文字图书的阅读。触动的心理活动水平较低。

深阅读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凝聚的学习方式。古代倡导通过深读、苦读来获取知识和功名利禄、修身养性、规范行为。名言:读书千篇,其义自现。十年寒窗读孔圣,一举成名天下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就是明证。当今的学者们也很重视深阅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在2012年接受采访时,极力推荐阅读经典文本,逐字逐句读。他认为经典是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而这种教育的力量不可小觑。美国精英型的高校,包括哈佛大学之类的规模都很小,可它们却实施精致的,含读经典在内的博雅教育,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各行业精英人才。[1]

至于浅阅读,不应视为肤浅、浮躁。它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是阅读方式的革命。因其载体携带方便,使用技巧、成本等门栏低,信息来源广泛,在推广全民阅读、实现阅读民主平等、构建书香社会、方便公民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是全民阅读的主力,是社会精英的后备军,不能没有博雅素养,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能。但是,在他们更偏爱浅阅读的形势下,如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种阅读相互结合的价值;掌握两种阅读相互迁移的方式、策略,实现合理阅读、有效阅读。

1.2 两种阅读相互结合的价值

阅读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个人发展诸多方面。个人发展则体现在智力改进与人格的完善上。

(1)两种阅读对智力的开发

学习心理学认为,开发智力在我国学校智育目标中,并非指智商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影响智力结构中某些成分来达到目的。[2]

国外一个实验研究发现,在学生中对智商低的学生使用个别指导,讲解阅读策略及反省监控方法后,其学习成绩明显上升,缩短了与智商高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3]从而改善、开发了智力结构中的“知识习得成分”。此外,由于深阅读载体(文本)特征,还可以开发智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成分”:文本由抽象的语言、概念组成,它发动抽象思维;文本的文字是静态的,一维平面排列,需要开启生动想象,才能够建出与文字描述相应的多维景象、活动情景;文本的内容是大量的,要求按记忆规则进行记忆,组织复习,与遗忘作斗争。所以,深阅读开发了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想象、记忆等整个认知过程。

浅阅读在开发智力上也有优势。浅阅读指向的是文字、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方面的结合。它发动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给读者脑中留下各式各样的表象。表象给抽象思维加工提供原材料。没有它们,抽象思维不能启动。表象还是想象的源泉。再造与创造想象结构中,都包含生动的表象成分。离开表象,想象也不能腾飞。

深浅阅读在开发智力上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2)两种阅读对和谐人格的塑造

深阅读的贡献。真、善、美是和谐人格的精髓,人们心向神往的精神魅力。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精选的知识宝贝。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真谛,做人的道理,从而逐渐趋向真、善、美的境界;书本装帧精美,纸页发出香味令人陶醉。汉字的方块结构,左右对称、上下匀称、内外严谨,给人美的享受。传统读书人视读书为最大乐趣。沉醉在读书、购书、藏书、借书、抄书的天地中,不分季节时令,把读书之乐与美的享受交织在一起了。

浅阅读的优势。浅阅读对心理健康起维护作用。心理健康是和谐人格的起码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按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特点使人们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如高竞争往往伴随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紧张压抑情绪;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则可能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为了缓解这些折磨人的负情绪,自然而然把目光转向网络。如查网文、读短信息、搜索人际交往信息、寻友求爱、满足人爱和自爱的需要;利用微信发表看法,参与社会热点的吹捧、辩论,点击、跟进以获得认可、尊敬,缓解自卑。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利用防御机制的表现,是精神分析理论所倡导的。但是,如果长期、过度地游弋在虚拟世界里,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人格变态。要拥有健康人格,需要到真实生活中去锤炼,到深阅读中去提升。

2 深、浅阅读相互迁移的理论依据

运用迁移手段,让两种阅读产生无缝连接,使大学生无论偏爱哪种阅读,都可同时拥有两种阅读的优势功能。

教育心理学指明,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而且迁移的内容广泛,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动机、情感、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产生正负迁移。所谓正迁移,就学习范畴而言,是指已经牢固掌握了知识及其系统性,对以后新知识的掌握起积极作用;已经熟练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以后新学习方法的使用。正迁移是学生具有能力,灵活掌握知识的表现。要求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4]深浅两种阅读是两种学习方式。虽各有其特点,但又会在具有共同原理的条件下产生正迁移。这一原理就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5]按照此模式的构成与精神,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讨:

2.1 从阅读过程看

深浅阅读共同遵守信息加工原理。首先由感觉通道接受文字符号或图像的刺激。因感觉通道容量和注意范围的限制,必须经思维进行适当编码组织,把信息量加以限制,方能清晰地注意到。浅阅读在这个环节上,有时刷屏、点击过快,信息超载,清晰度可能受到影响。之后这些被注意到的信息在大脑执行区域内转化为抽象的意义或生动的表象,去激活记忆库存中的相关旧知识,如表象、概念、规则、符号等,并与之碰撞、联结,进行深加工、精编码而达到理解。所谓精编码就是用高水平的抽象思维,把新、旧知识按类别、层次作出统一安排。[6]新知识融入旧经验就是理解。在这个环节上,浅阅读可能因信息短小或呈现形式过于完美,在加工的深度、编码的精度、动用心理活动的水平上,与深阅读有一定差别。其后,大脑执行区还有按记忆规则进行双编码——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在这一环节上,深浅阅读都得同样遵守这一规则,使知识、信息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语义、形象多种痕迹,使知识更加巩固。也为今后的提取留下语义、形象等多条线索。

从上述原理看来,两种阅读有共同的生、心理机制;有相同的信息加工或阅读流程。只是由于动用心理活动的层次、水平不同,加工编码的深度、精度不同,知识掌握的深度便有所不同。正如美国学者詹姆·默格尔在他的阅读层次理论中指出的,阅读是有层次的,表现在知识、理解、探索等方面。

2.2 从监督机制看

深、浅阅读都要遵守自我调节原理,以反思、批判、评价的精神检查计划的完成,策略的运用、效果的高低。心理学家贝尔蒙特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让学生运用反思后,使用策略的效果显著,不使用反思评价,机械搬用策略时,收获甚微。[7]当浅阅读指向网文、新闻时,或满足生活需要时,反省的意愿可能较弱,反省的水平可能较低。但是,当浅阅读配合学习、科研、项目选择而查询时,同深阅读一样需要反省、批判、评价。

2.3 从动力系统看

深、浅阅读都受动力系统的激发。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激发阅读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如果学生对阅读、学习缺乏动力,使用策略的意愿便不敏感,即使两种阅读方式有共同原理,正迁移也不会发生。

以上原理不仅揭示了两种阅读的共同性,还揭示了形成二者不同的主体变量。当然影响两种阅读深浅的还有客体变量,如阅读的载体与内容、呈现形式等。但只要组织、控制好主体变量,正迁移便能顺利发生。

3 深、浅阅读相互迁移的策略

深、浅阅读的迁移策略是由二者共同遵守的原理衍化而来,是实现两种阅读无缝对接,指导大学生合理阅读的有效措施。

3.1 动力系统相互借力

动机是发动和维持人的行为的原因,积极性的源泉。人的任何行为都不由单一动机引起的,而是由一个动机网所激发。其中,分长远与短近,主要和次要。深阅读主要由长远动机鼓励;浅阅读主要由短近动机发起。前者如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名成家”,与将来、与价值观紧密相连;后者如直接兴趣、当前需要或愿望。长远动机过强,会产生急躁或患得患失的情绪而影响阅读学习效果;浅阅读动机过强则陷入碎片阅读中,失去深阅读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两类动机交互借用。

(1)深阅读借力于浅阅读动机

大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缺乏深阅读,特别是缺乏经典阅读的动力,针对这一状况,不宜用大道理去矫正。而是引导他们以随意的态度、轻松心情开始阅读,不抱过高奢望,像玩手机、电脑一样步入书海之中。日积月累,积跬步达千里,终究可以培养起读书、读好书、读厚本书的习惯和兴趣,获得深阅读的效果。

(2)浅阅读借力于深阅读的动机

当今大学生普遍把浅阅读当作满足当前需要和辅助学习的手段。没有意识到浅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体现人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动脑动手的立体结构,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操作能力、信息创造能力等多维成分。[8]为此,要引导他们认识到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中的极重要成分,养成它并非易事。从而把目光由短近引向长远;由浅尝地玩味引向深入钻研的意愿。

3.2 反省精神相互借鉴

反省作为阅读过程的监督机制,其功能源于反省精神中的批判态度、评价力量。当反省指向阅读内容时,能保证所获知识的科学性;当反省精神指向阅读过程时,能保证学习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1)浅阅读借鉴深阅读的反省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对信息的批判、评价的重要性,是和对信息的获取、交流一样的。教育家莫彻尼克在他提出的信息素养定义中,“评价”与“获取、理解、交流、生成、赋值”平列而立。[9]这种明确的认识,会使大学生提高对网络阅读的要求,激发出反思、深思的动力,重视评价、批判手段的运用。其次,在反思、深思的基础上,引入传统深阅读的反省经验,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等。最后,利用批判、评价、分析信息及其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权威性、及时性,以达到最大的阅读效果。

(2)深阅读亦可迁入浅阅读的反省经验,弱化反省监督机制。对于没有读经典文本习惯的学生,不妨以浅尝即止的态度对待阅读。只求读懂,不求用深思、反思出什么效果,像《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前面提到杜维明先生推荐了两种读经典的模式,一种德国模式,大家一起“会读”,做研究写论文;另一种是日本模式,只会读、读懂即可。[10]不求什么效果、成果。笔者认为,深书浅读,反省的精神虽然很弱,但日积月累,终会产生顿悟。

3.3 两种阅读方式相互渗透

在深阅读过程中迁入浅阅读的方式,可以适当避免某些文本艰深晦涩,引起畏难情绪;在浅阅读过程中引入很阅读的方式,可以适当弥补深思的不足。

(1)先行组织者策略

借用认知学习理论构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精神,分析如何将浅阅读的方式引入深阅读过程之中,减少深阅读的难度。此处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开展深阅读活动之前,用一些较浅显的、读者容易掌握的材料,如网文、已瘦身的经典缩写本等让读者阅读,为他们即将进行的深阅读架设一道桥梁。例如学校组织的读书月,读 《水浒》的活动中可让他们先读 《野猪林》、《智取生辰纲》等章节。把这些片段联系起来,《水浒》的内容已窥见一斑,也就是先行浅阅读为后行的深阅读起桥梁组织的作用。

(2)发现式阅读策略

发现法之精髓是阅读之前,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历经尝试、检索、检验的阶段自寻答案。这正符合网络阅读的方式。将深阅读中的发现法引入浅阅读,可以提升它的深度,开发它的创造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网络阅读配合练习(知识的运用),学生需要把旧知识直接转化到类似的新情景中去。第二,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时,需要学生运用策略,将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多次转换,一系列的有序转换去解决新问题。第三,创造性地阅读,需要把旧知识中,那些彼此关系很远的观念,用来解决更新的问题。所经历的系列转换将是无限的。这几种阅读学习方式,一个比一个对学生的认知操作的深度、加工编码的精度要求更高。[11]它们不仅开发了浅阅读的深度,而且开发了创造的潜能。

(3)反馈、总结策略

此策略是北师大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建立的 “自我监控学习策略”的八个变量之一。借用于两种阅读的末尾部分,可实现二者的相互迁移。浅阅读过程结尾时,可借用深阅读的总结方式:写书面心得、小组讨论报告会等。将零碎知识系统化、形象的观念抽象概况化,使浅阅读变得深刻;深阅读过程结尾时,可借用浅阅读的具象性特点,以绘图、列表的方式进行总结。使隐蔽于文字背后的主题思想直观化、浅显化,有利于提高深阅读的积极性和普及性。

以上策略从精神层面(动力、反省)到行为层面(方式)实现了深、浅阅读的无缝连接。

4 深、浅阅读相互迁移策略实施的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把握好“服务”这一角色地位。虽然直面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机会不多,但是,开动脑筋,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平台以实施迁移性阅读指导,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

4.1 自建

自建平台是高校图书馆转变观念,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发挥自身在指导阅读中的主体作用的最佳方式。一是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新的平台。近十年来图书馆馆员的知识及学历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具有专业背景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可以广泛开展通识教育讲座,内容是学校教学课程中未涉及的,如经典名著的阅读指导、心理健康知识的检索与咨询指导教育、同情心教育等。或自建培训与学习数字技术平台,随时掌握深入理解文本、优化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Spotlight(由苹果的Mac OS X操作系统自带的全文检索软件)、calibre等电子书管理软件、Adobe公司开发的Digital Editions阅读软件等,帮助读者阅读得更深。[12]在这些讲座中实施迁移性阅读的指导;二是利用现有的平台,如信息检索课是配合各专业学习、研究而开设的,正好实施迁移性阅读教育。即在检索的基础上,开展深度阅读专业经典文献,或对主题进行扩展,批判性思考。从而进一步探索知识、锻炼思维;三是建立新书、好书推荐栏目与报刊宣传平台,配上生动的插画和简短、幽默易懂的文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阅读推荐活动。

4.2 借力

由图书馆组织,与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或学生会等共同举办读书会、读好书报告会、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如我校每年举办的“图书文化节”,通过名师指路、专家讲座、听君一席话、读书知识竞赛、图书分享会、图书漂流、图书展销、资源推送、诗歌朗诵大赛以及本科生阅读调查等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推荐图书和读书的方法,还是推荐两种阅读相互迁移的的好方式,而且在这种读书分享会中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伴,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这些活动为推动我校师生深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本科教学和培养人才发挥了第二课堂阵地、校园文化阵地作用。

4.3 配合

图书馆应主动配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借用第三方的活动平台实施专题阅读推广服务与宣传指导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宣传活动、各院系、各年级举办的文化沙龙等,均不失为好机会。

4.4 见缝插针

借助于学生举行的小型活动、小型空间、零碎时间,不失时机的插入阅读服务与指导。如大学生开展的寝室文化建设与竞赛,不仅竞赛清洁卫生习惯、素雅装饰、文化娱乐,还可建议他们阅读相关书籍,开展比赛读好书、会读书的活动。为阅读推广服务及指导创设平台。

5 结束语

借用教育心理学的迁移理论研究,研究两种阅读的无缝连接,是同类研究中的新尝试,新视角,以此实现大学生的合理阅读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迎接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观念转变,创新服务模式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10]杜维明.经典阅读与生命关怀——杜维明教授访谈[J].北 京 大 学 研 究 生 学 志 ,2010(4):11,12.

[2][3][4][5][7]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74,279,219,222,38-42,242.

[6][1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13,242-243.

[8][9]张杨,张立彬.做完整的信息社会人——美国网络教育目标简介[N].中国教育报,2003-12-26(6).

[12]张叶青.技术理性 时代需求 文明传承——谈数字时代如何推动深阅读[J].出版发行研究,2017(3):69-70.

猜你喜欢

反省
看青杧从树上掉下来
把每一次反省都当作浪子回头
把每一次反省都当作浪子回头
记事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
反省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