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7-12任东峰李学平石冬晨侯爱华

科技视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型工科

史 静 任东峰 李学平 石冬晨 侯爱华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安西电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1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1]。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2],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近年来,各高都校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近几年的竞赛中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通过“新工科”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实现我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由教师主导的培养模式向学生主导的培养模式转变。

2 以“新工科”为背景的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2.1 以“新工科”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具备的,必须通过多次刺激与诱导,最后才能导致主动性创新意识[3]的形成。在探索“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学校倡导、导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2.2 以“新工科”背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工科”的提出,倡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培养更加广泛、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身边事物的思考,对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了关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分析问题,设计方案,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选择技术路线,论证和检测等一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以“新工科”背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新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索研究的精神。在导师的指导下,增加分析问题的深度,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并且以团队形式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与应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4 以“新工科”背景推动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

加强“新工科”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强化其孵化功能。通过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方式,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来达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断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意识,使学生的创新成果面向市场、贴近生活实际。

2.5 以“新工科”背景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引导和帮扶大学生创业为抓手,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鼓励和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向深入发展。

3 以“新工科”为背景的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3.1 创新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环境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高校应通过科技文化节、科技创新竞赛、学术报告会等,为学生创新提供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2 学生创新引导与问题驱动方式的理论教学支撑,从体系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以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科研项目、竞赛等为载体,通过问题诱发、强化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为其创设资源平台,使其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研究和创新乐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3.3 师生互动式的学生创新实践,从方式上解决教与学相脱节的问题

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做到“互相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4 闭环反馈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从制度上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

以“新工科”为背景,探索建立以“问题提出——方案制定——过程执行——结果反馈”为主线的闭环式实践创新体系,这一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实施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动脑、动手和协作的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外力推动为内因驱动,培养学生“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能力。

3.5 强化知行统一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从目标上达到创新实践和育人的统一

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事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素质、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再创新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4 总结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本科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并在 “工程能力创新型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预期能也能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一定的激励和辐射作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参考。高等学校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推进“工程能力创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王亚杰,等.英国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特征与政策建 议 [J].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研 究 ,2011(1):11-17.

[3]罗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西安科技大学:高教 研 究 ,2017(1):14-16.

[4]李国昉,陈立东,陈秀宏,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4):70-71.

猜你喜欢

新工科创新型工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