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变迁与建构研究

2018-07-12林翠萍李益长

科技视界 2018年3期
关键词:闽东畲族村落

林翠萍 李益长

(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宁德 352100)

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调查研究,能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畲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畲族村落文化保护方案,同时通过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变迁现状的调查研究,畲族民众能在文化保护的实践与传承现状之中有所反思,使政府或民众形成合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1 案例村寨概况

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的富达村是闽东最大的畲族村落,全村现有679户,2658人,其中畲族人口1751人。富达村资源丰富,近年来致力于发展村落传统产业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比较特色的优势产业,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包括:千亩茭白、芙蓉李、食用菌,立足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畜禽养殖业为辅的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结构,由过去的产粮大村变成种植水果、茭白和食用菌种植大村,年产量达到千万斤以上,交易额近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 另外,富达村的“三月三”、“二月二”、“蓝公节”等民俗节日,使富达村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家族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又是畲族文化的独特一支歌。在长期的文化变迁中,成为畲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然,在变迁中民俗文化保留现状甚好,有些文化则要面临消失的境地。比如畲族的语言、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就尚有欠缺。

2 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及对闽东畲族村落文化变迁现状分析,城镇化对畲族村落文化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畲村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1)城镇化影响下文化主体的流失

城镇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可观的收入以及更便利的生活。总体来说,村民的原始生活水平得到改变,但是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大量村民都往城镇迁移,导致了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年人,耕作劳动力大幅度的下降,生产力不言而喻。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子女也跟随进程接受教育,使得人口结构失调更加严重。青壮年接受教育后,少有返乡意识,高学历人员比例减少。村落的主体变成老年人,老龄化日趋严重。村落的主体的流失,如何使畲族村落文化更好的保护、继承与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实施相对应的策略去解决的问题。

(2)村落空心化与村民精神生活的缺失

“空心村数量增多,文化失去活态传承的动力机制。”⑧ 在某种程度上,农村人口的质量在上升,许多工作机会被提供,收入提高使生活更美好,但是村庄空心化,造成劳动力短缺,间接影响人才资源的流向。村落文化的主体是畲族村落的村民,他们是创造者,继承者。只有他们拥有村落特有的文化,信仰与人文等珍贵的遗产,并且真正认识到村落文化的重要地位,才能使文化更好的继承。在这种文化意识日趋下降的村落,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因此,从宏观角度,村落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使村落客服抑或是消失“空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其村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3)时代文化冲击下村落文化的异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是时代的显著特征,文化给经济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保护和继承。那种过分商业化的展演,缺少村落民族生活的原味,不是生活化的再现,使村落传统生活的日常表现转化为了供游客取乐的“节目”,导致文化异化。再者,文化的异化还表现为只注重传承人的保护而不注重普通村民的文化传承。从文化主体来说,村民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中流砥柱。只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会使文化主体产生偏移或断层,造成村落传统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的隔阂,继而造成村落传统文化传承维系的链条断裂,使文化被少数人所把控,失去大众化的真味。

3 城镇化背景下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建构

多年来村落文化被忽视,使得村落文化的消亡的危机上升。只有从文化的现状出发,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理念,创新保护方法,才能使乡村文化再次焕发生命的活力。

(1)整体性建构:文化生态与文化空间保护

“传统的乡村文化标准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文化生态强调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⑨ 村落文化包括自然环境、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体系,以及其他形式的综合交流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保护,是指对村落特有的文化形式进行全面的整体保护。要落实这个工作,对文化形态的认识和把握要准确,包括它的形成和其主要价值的体现。文化生态的保护,首先要有对文化形态的认知能力。传统村落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它的“原状”,要将村落视为一个中心点的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的保护和建构。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认同是文化空间保护的前提。“文化空间保护是指具体的文化形式,全方位地探索文化存在的具体环境。”⑩ 从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整体,然后实施完整保护战略,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优秀美德、加入现代元素,构建和谐的村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生态、文化空间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互作用。总之,文化生态与文化空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更好地进行整体性保护。

(2)原真性建构:文化的历史延续与变迁

对于村落文化,内在精神明显侧重于外部的物质形态。因此,离开了原来的真实情感不能谈论文化的真实。我们说,原真性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早就存在,对传统畲族村落文化的保护,也应该遵循 “不改变其真实原状”的准则,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原真性”是村落文化保护和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一,是对传承人而言。我们说,文化都是依附于主体、社会生产、生活而产生并且保存的。它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文化得以被传承。所以,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不断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传承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文化的延续性。其二,是对工艺技术而言。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别精湛的工艺技术,其原真性是通过作品或者表演等方式体现来真实。其三,是对环境的纯真性而言。文化不是自己组成的,它是在一定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之中,我们才能清晰看到文化特有的本质属性。最后,是对情感的真实性而言。与情感密切相关的是,它能从某个角度体现美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但情感必须真实,否则无病呻吟似的包装永远不会吸引受体欣赏美的目光。

(3)本土性建构:保护和延续古村落居民生活形态通过对富达村居民生活环境的调查,看到居民生活环境的现状。在社会发展之下,城镇化进程之中,明显看到生活环境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对畲族村落的关注和投入提高,经济水平也蒸蒸日上,但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留下的老人与儿童又居多,很多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已无法正常举办,或规模变小了,或随意化了。更可怕的是,由于缺乏文化空间保护意识,村容整治或景观改造被恣意植入现代文化内容,改变了村寨传统文化的审美,导致村寨传统文化之美逐渐消失,民族文化承载的乡愁记忆日益模糊。所以,在畲族村落文化的建构中,应充分利用村落文化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树立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留住村落的传统文化特色,合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据了解,富达村大部分村民的的民族文化意识仍然存在的。只要做适当宣传与引导,利用各种途径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以及重要意义,对村落文化的本土性建构与保护将起到更大的积极的影响。

(4)重点性建构:保护和传扬畲族村落文化的精髓

慈善文化是富达村文化的精髓,渗透在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当前畲村里的每一个人。例如:蓝春,富达村人,热衷于慈善事业数十载,他与妻子杨英创建的企业本着“良心建屋、爱心力学、回报社会”的宗旨,为社会捐资捐物。为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远在异国他乡,仍心系故乡,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奉献大量心力。2006年,他为村里出资100万元修水泥路、建祠堂等,这也是古田县至今收到的最大一笔单笔个人捐款款项。他的报国之志、爱乡之心、恋土之情在家乡成为美谈。所以,保护和传扬畲族村落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同时也促进民族的团结一致。此外,以“蓝公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也承载着富达畲民丰富的家国情怀。崇敬祖先,传承祖先乐善好施的理想,团结族人创造美好生活,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均是富达村的文化精髓,应作为文化保护重点,全面深入挖掘,采用合理措施,进行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建构。

4 结语

在城镇化背景下,畲族村落文化主体在不断流失,文化也在发展中变迁。对于闽东畲族村落文化来说,我认为最适合也是最基本的保护,应当是提高当地畲族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文化保护与继承的观念,因为他们永远是文化的主体或者说是继承人。其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多方面力所能及的帮助,使闽东畲族的保护和建构更好的落到实处,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让村落文化得到保护和继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是切实可行。比如,文化变成了一种舞台化,流于商业的形式,就不是非常妥帖。因为这些商业的形式往往脱离了原始的传统韵味,失去其内涵。它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带来经济效益,它让更多的人知道畲族村落文化,但这些并没有在本质上保护畲族村落文化。这种方式客观上是发展了文化,体现经济价值,实际上是扭曲了文化。只有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制定比较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并且完善传承体系,文化才不会早变迁中面对被消亡的危机。

注:

①钟雷兴.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40.

②陈琳.畲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丽江学院学报.2017:06.

③傅丽.畲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点[J].艺海,2007(4):54-55.

④华碧春等.闽东畲族青草药的现状及研究思路[J].福建中医学院 学 报 ,2008(1):53-54.

⑤施联朱.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M].福建:福建论坛,1991:210.

⑥黄健,翁志实.传统节日“新农家文化生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8.

⑦刘国平等主编.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33.

⑧李枝秀.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老区建设.2015.

⑨孟令法.畲汉陈十四信仰的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97.

可见,元代文人在北曲——正音的定位、杂剧——风教的关联、文人——雅正的文化想象等多方面,均树立了明确的推尊意识。这种角度多样、相对全面的特征,也为后世深化接续元人尊曲意识、形成“尊元”理念的体系化表达奠定了相应基础。

⑩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23.

【参考文献】

[1]施联朱.畲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肖孝正.闽东畲族故事[M].宁德:宁德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

[3]蓝纯干.宁德市畲族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4]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5]蒋风,陈炜萍,陈华文.畲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6]雷恒春.中国文化大观·畲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7]郭志超.畲族文化发展:经验与战略.宁德师专学报,2009.

[8]邱国珍,姚周辉,赖施虬.畲族民间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黄景强,陈鹏程.畲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2-173.

[10]赖艳华.闽东畲族“二月二”会亲节由来及节俗文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49.

[11]蓝振河.话说畲家“二月二”[A].福建省民俗学会.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建省民俗学会,1991:10.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村落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油画《村落》
畲族三月三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畲族民歌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